针刺加热敏灸治疗耳聋耳鸣36例
2013-12-23王招玲姜兰英唐淑兰戈阳华
王招玲 姜兰英 唐淑兰 戈阳华
(1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南昌330046;2江西省人民医院 南昌330006;3 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 广昌344900;4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330006)
耳鸣耳聋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耳鸣者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如风雷声,时轻时重;耳聋者则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等。临床中发现,肾精亏损失养或脾胃虚弱失运是引起耳鸣耳聋的常见原因,我们运用针刺加热敏灸治疗耳鸣耳聋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取72例患者。均为门诊治疗患者,男42例,女30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7 d。所有病例均经过耳鼻喉科医师各种检查未发现其他症状。患者耳聋伴耳鸣昼夜不息、耳如蝉鸣、声调低细、夜间加重,兼头晕、乏力,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并排除遗传性、后天失音性耳聋以及代谢障碍、细菌感染、耳手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听力减退和突发性耳聋。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取穴:肾俞、翳风、中渚、气海、肝俞、听宫、关元、太溪、头三针、耳三针。头三针包括风府、双侧风池;耳三针包括听会、会下(听会穴下0.2寸,耳屏前切迹间,张口取之)、垂下2分(耳垂下0.2寸,靠下颌骨后缘取穴)。操作:耳三针用1.5寸30号毫针,听会穴进针后得气即可起针;会下和垂下2分进针后有一种沿外耳道向内耳传导的特殊感觉,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风府穴用1.0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不留针;风池用3.0寸毫针,从左风池透刺右风池,进针要缓慢,平补乎泻,留针30 min;肾俞、太溪、关元,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操作: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热敏灸。医生将燃着的艾条悬灸在听宫、翳风、听会等穴位3~5 cm,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以感到温热不烫为度,对这些穴位进行热敏灸探查,标记热敏穴位,运用循经往返灸、接力灸、双点或单点温和灸产生灸感传导、渗透、扩散,以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度,每次选取1~2组穴位,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 d,连续治疗2~3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 显效:耳鸣消失,耳聋经治疗后听力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耳鸣减轻,耳聋经治疗后听力有所改善;无效:耳鸣耳聋无变化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 例
3 讨论
耳聋、耳鸣是听觉异常的症状,病因复杂、病机多变。它既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先兆。中医认为耳鸣、耳聋多由少阳之气闭阻不通或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手足少阳两经脉均入耳中,取手少阳之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以疏利少阳之气,且肾开窍于耳,充足的肾气和肾精是耳之听聪的基础,耳鸣、耳聋之虚证责之于肾。太溪、照海可补益肾精、肾气;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如肾俞、关元以培补先天之本,调补肾经元气,促使精气上输于耳;听宫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以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热敏灸的作用机制和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针灸,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热敏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产生的艾热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整个治疗过程中,点燃的艾条不接触人体,无创无痛,患者在舒适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治疗。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热敏化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因此,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1]。如上所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由于大幅度提高了灸疗临床疗效,充分展示了灸疗学的特色与优势,此法具有容易掌握、疗效好、无副作用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
[1]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