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投资决策中的组织间模仿行为研究述评

2013-12-23陈俊甫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投资决策东道国合法性

王 疆,陈俊甫

(1.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2.日本产业技术大学院大学产业技术研究科,东京1400011)

一、引 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是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行为,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之前要做出是否进行国际投资、投资哪个国家或地区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入新市场等诸多决策。这一系列决策会影响企业的后续业绩表现(Pan 等,1999;Brouthers,2002;Nitin和Lin,2009),而且决策一旦做出就较难改变,会对企业绩效表现产生长期的影响(Gielens和Dekimpe,2001;Pedersen 等,2002)。因此,企业如何进行国际投资决策这个问题也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现已成为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上,学者们大多运用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认为企业通常出于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考虑来做出相关战略选择(Anderson 和Gatignon,1986;Kim 和Hwang,1992)。虽然企业会根据经济理性来决策,但考虑到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嵌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Granovetter,1985),因此,社会因素也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不确定性的存在更加凸显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而国际投资正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为(Hymer,1976;Vernon,1979)。

近年来,新制度理论已成为国际商务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视角(Yiu 和Makino,2002;Chan和Makino,2007;Francis等,2009),社会因素对于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影响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他企业以往的行为方式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Dimaggio和Powell,1983)。为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获取合法性,企业倾向于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以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生存和成功的几率。近年来,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如Henisz和Delios,2001;Lu,2002;Xia等,2008;Li和Yao,2010;Salomon 和Wu,2012)证明了在企业的国际投资决策中普遍存在组织间模仿行为,模仿在企业国际投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随着新制度理论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推广应用,组织间模仿正成为国际商务研究的一个新热点,目前国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找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外主流期刊(SSCI数据库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系统梳理,总结了现有相关研究的研究重点和主要成果,并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企业国际投资决策中的组织间模仿行为:基于新制度理论的解释

新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释组织行为和结构的趋同现象,也就是解释组织行为和结构越来越相似的原因。这一理论主要强调合法性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在组织的外部环境中存在着诱使或迫使组织采取具有合法性的组织行为或结构的制度因素,对合法性的追求会导致组织出现趋同性(Meyer和Rowan,1977)。Dimaggio和Powell(1983)认为,有三种制度因素导致组织行为趋同。一是强制性压力,如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等对组织行为的约束;二是模仿性压力,如在不确定条件下模仿成功组织行为的压力;三是规范性压力,如专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社会规范对组织行为的约束(Francis等,2009)。

在这三种制度压力中,强制性和规范性压力虽然会导致组织行为趋同,但并不会引发模仿行为。这是因为在强制性和规范性制度压力下,组织行为趋同并不是组织有意模仿其他组织行为的结果,而是在相似的制度环境下组织为了应对制度压力以获取合法性而采取相似行为的结果(Oliver,1988)。而模仿性压力是指组织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会以其他组织作为参照系做出自身的行为决策。组织倾向于模仿那些在其所在领域比较成功或更具合法性的组织,以便使自身的行为更具合法性,更易被公众接受。因此,新制度理论中的模仿机制其实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回应,不确定性是驱使组织采取模仿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组织采取模仿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合法性。

除了模仿的驱动因素和目的之外,模仿对象也是新制度理论视角下组织间模仿行为研究的一个关注焦点。根据新制度理论,企业在采取模仿行为时会选择模仿对象(Scott,2001)。Haunschild和Miner(1997)根据不同的模仿对象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模仿:一是基于频次的模仿,即模仿绝大多数组织所广泛采取的行为;二是基于特性的模仿,即模仿那些具备某些特性的组织,如大企业或与自己相似的企业等;三是基于成果的模仿,即模仿那些已经取得较好成果的组织。

如前所述,不确定性是导致组织间模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际投资正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为(Hymer,1976;Vernon,1979)。国际投资中充斥的不确定性可能因企业不熟悉东道国文化、规制和市场或者缺乏经验所致。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时要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当企业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时,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特别是与自己相似的企业或者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能比较容易地获取合法性和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生存或成功的几率。

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新制度理论所阐述的模仿机制影响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作用(参见表1)。具体而言,企业的一系列与国际投资相关的战略选择都会受到组织间模仿的影响,如国际市场进入决策、进入方式决策和区位决策等。

(一)组织间模仿与国际市场进入决策

在是否进行国际投资的问题上,企业受到其他相关企业决策的影响。如果母国同一行业有很多企业进行国际投资,那么,尚未进行国际投资的企业可以通过从同行业其他企业那里获取相关信息来降低国际投资的不确定性。而且,随着国际投资企业的增多,东道国的利益相关者就比较容易接受国际投资行为,因此,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国际投资合法性。此外,对于东道国公众来说,既有外资企业进入数量可反映外资企业在东道国获得的合法性水平。所以,无论是从母国还是从东道国的角度考虑,采取模仿行为都可以提高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合法性。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国际投资时会受到其他企业先前投资决策的影响(Chan等,2006)。Guillen(2002)对460 家1987~1995年间在华投资设厂的韩国上市公司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同一企业集团以及母国同行业其他企业在华投资设厂的比例越高,韩国上市公司就越有可能在华投资设厂。Townsend 等(2009)对国际汽车品牌进入新市场的研究也证明,其他外国汽车品牌的存在会促进新品牌的进入,也就是说,汽车品牌在进入新市场时会模仿其他竞争性品牌。

不但大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决策受到模仿的影响,而且新创企业的国际投资倾向也会受到模仿的影响。Fernhaber和Li(2010)在研究美国新创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时发现企业间模仿会对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在行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新创企业就越有可能进行国际投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个别研究发现企业的国际投资决策并不受模仿行为的影响。比如,Fabian等(2009)研究了模仿对于哥伦比亚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基于168家哥伦比亚中小企业的统计分析表明,三种类型的模仿(即基于频次、基于特性和基于成果的模仿)都没有对哥伦比亚中小企业国际化决策产生影响。

(二)组织间模仿与进入方式选择决策

在进入方式选择上,企业也会受到其他相关企业的影响。进入方式选择关系到国际投资的所有权比例和控制程度,对于企业的生存和绩效表现产生重要的影响(Brouthers 和 Hennart,2007)。新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在决定进入方式时不仅要考虑交易成本,而且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Lu,2002)。具体而言,企业在决定以何种方式进入他国市场时,会参考其他已投资企业先前做出的选择,即倾向于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获取合法性。这是因为东道国公众在评价新外资企业是否具有合法性时会参照以往进行类似投资的其他外资企业(Yiu和Makino,2002),这就是Kostova和Zaheer(1999)所说的“合法性溢出效应”。因此,为了获取东道国公众的认可、提升自身行为的合法性,新进入者在选择进入方式时会采取模仿行为,倾向于选择其他外资企业所广泛采用的进入方式。例如,Lu(2002)的一项有关日本制造业企业在12个发达国家设立的1194家海外子公司的研究表明,日本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会选择其他日本企业以往广泛采用的进入方式,特别是那些业绩表现较好的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更容易成为模仿对象。Li等(2007)从获取合法性的角度考察了在华外资企业的进入方式选择问题,结果发现新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采用独资方式的可能性受到三个不同企业群体——母国同行业企业、母国不同行业企业和不同国家同行业企业——采用独资方式的外资企业数量的影响,并且这三个群体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依次递减,即企业更倾向于模仿与自己相近的企业的行为。

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另外一些实证研究(如Yiu和Makino,2002;Ang 和Michailova,2008;Xia等,2008;Chen 等,2009)也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存在模仿现象,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会以已进入企业为参照系来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

(三)组织间模仿与区位选择决策

区位选择是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时必须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一般是从地区特点,如资源禀赋、集聚优势等角度去研究企业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Cheng和Stough,2006;Mucchielli和Yu,2011)。其实,区位选择可以被看作企业自身的一种战略选择,而不只受区位优势的影响。所以,除了传统的区位优势之外,我们更应该从进行战略选择的企业个体的角度去考察问题(Bastos和Greve,2003)。

根据新制度理论,企业的选择要受到组织间关系的影响,即企业会模仿其他企业的做法来提升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区位选择时会模仿同行的以往行为,以往投资某东道国的企业越多,那么,企业就越有可能进入该东道国。例如,Henisz和Delios(2001)以1990~1996年间分布在1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05家日本海外子公司为样本,运用新制度理论考察了日本上市公司的国际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结果表明先前在某一东道国投资的所有其他日本企业、同一行业其他日本企业以及同一企业集团其他企业的数量正向影响企业在该国投资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国际投资区位选择上,企业会模仿相关企业的行为。而且,企业越是缺乏在某东道国投资的经验,采取模仿行为的倾向就越明显,即企业越有可能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Li和Yao(2010)以1979~1995年间对中国进行投资的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比较了不同参照组企业对区位选择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来自同一母国的企业的以往决策对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最大。这表明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相近或相似的其他企业作为模仿对象。

此外,Gimeno等(2005)、Yuan和Pangarkar(2010)以及Belderbos等(2011)的研究也都证明企业投资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可能性受到其他企业以往决策的影响。

表1 国际投资决策与组织间模仿行为主要实证研究汇总

三、组织间模仿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我们知道在企业的国际投资决策中普遍存在着模仿行为。不过,现有研究大多隐含地假设所有企业面临的模仿压力都是相似的,并没有考虑企业之间的异质性。由于企业特性与环境存在差异,我们无法假定所有企业都进行相同程度的模仿。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种组织间模仿现象,还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差异。因此,有必要探讨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程度是否受到企业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基于文献梳理,我们主要从经验、惯性和制度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企业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中采取模仿行为的程度。

(一)经验对模仿行为的影响

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大多数学者认为经验是影响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Dow和Larimo,2011)。本文主要关心在国际投资决策中经验与模仿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或者更确切地说,经验是否会影响企业模仿的程度。

一般认为,经验具有替代模仿的作用。在最初的国际投资中,企业更多地参照其他企业来进行决策,即模仿会影响企业的决策。但在进入某个国家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企业会更多地根据自身的判断来做出决策(Salomon 和Shaver,2005)。这是因为,企业在进入新市场并正式运营之后,就会正式嵌入东道国社会。随着对东道国了解的加深以及与东道国利益相关者互动的增加,企业感知到的不确定性趋于减少,并且逐渐被当地公众所接受,企业的合法性水平也会不断提升(Slangen 和Hennart,2008;Dow 和Larimo,2009;Dow 和Larimo,2011),而模仿的合法性提升效应则不断下降。因此,在后续投资中,企业的模仿需求趋于减少,在获取合法性方面,经验会逐渐替代模仿。

例如,Belderbos等(2011)在区分初次进入和后续进入的基础上,对日本电子企业进入中国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初次进入时,企业倾向于模仿其他企业先前的行为,而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即在后续进入情形中),模仿对于区位选择的影响有所减弱。这说明有关东道国的经验对模仿起到替代作用。Guillen(2002)的研究也表明,模仿在韩国企业决定是否在华设立新工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初次进入和后续进入的影响有所不同:在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即后续进入),模仿的作用趋于减弱。

除了东道国经验会影响模仿程度之外,广义的国际化经验,即企业在不同国家进行投资所积累的经验,也会影响模仿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企业感知的不确定性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国际投资经验的积累,企业会逐渐学会如何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开展经营活动(Delios和Beamish,2001;Dow和Larimo,2009)。因此,在进入新的国外市场时,国际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具备较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确定感也相应较弱。所以,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模仿需求会相应减少。Ando(2011)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他基于制度理论视角考察了模仿对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雇佣政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雇佣政策上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倾向于选择东道国同行业日资企业普遍采用的做法,但企业的国际化经验对外部模仿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即国际化经验越丰富,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小。

由此可见,虽然在企业的国际投资活动中普遍存在模仿现象,但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不同企业之间的模仿程度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有些企业可能在决策时比较依赖对其他企业的模仿,即模仿程度比较高,而另一些企业则比较依赖自身的判断来做出决策,呈现出较低的模仿倾向。是否具备国际投资经验是导致企业模仿行为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企业相比,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企业更倾向于独立决策,即模仿倾向较小。此外,企业在同一东道国的不同投资阶段,模仿需求也有所不同:初次进入时的模仿需求明显大于后续进入时的模仿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研究认为某些不确定性是企业个体无法消除的,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并不起作用,企业要靠模仿来应对不确定性。比如,Henisz和Delios(2001)研究了1990~1996年间日本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国际投资决策行为,结果发现:在面临政策不确定性时,有经验的企业和无经验的企业受到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相差无几,经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经验没有影响企业实施模仿策略。因此,如果遇到企业个体无法消除的不确定性,那么,即使积累了经验,企业仍要靠模仿其他企业来做出决策,也就是说模仿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惯性对模仿行为的影响①

除了外部制度压力之外,企业还必须面对来自其内部的制度压力。当面临环境不确定性时,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其他企业来获取外部合法性,也可以通过重复自己以往的惯常做法来获取内部合法性②(Kostova 和Zaheer,1999;Chan 等,2006)。尽管从经济理性的角度来看,重复以往行为并不一定合适或者有用(Oliver,1997),但是对决策者来讲,延续以往成功或经常采用的做法可以提升其行为或决策的合法性。因此,企业的某种行为方式一旦被制度化,就不容易发生变化,企业会重复以往成功的做法(Romanelli和Tushman,1986),除非发生致命的冲击,否则就会不断延续甚至提升这种行为惯性(Kelly 和Amburgey,1991)。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国际投资决策中,企业会根据以往的相似经验来做出决策,倾向于保持行为惯性,特别在所有权结构和进入方式选择(Padmanabhan 和Cho,1999;Lu,2002;Yiu 和Makino,2002)、区位选择(Bastos和Greve,2003;Chang和Park,2005)和海外子公司雇佣政策(Ando,2011)等方面。

行为惯性和组织间模仿是企业分别用于应对内部和外部制度压力的两种不同手段。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间模仿对于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影响,有必要考察行为惯性和组织间模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些学者考察了两者的影响作用,更确切地说,他们考察了两者对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影响孰强孰弱的问题。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模仿的作用强于行为惯性,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时更多地模仿其他企业以前的做法。例如,Chan等(2006)对日本大型电器制造企业的研究表明,它们在某东道国进行国际投资的可能性主要受到组织间模仿的影响,而自身行为惯性的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另外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企业自身行为惯性的作用强于模仿。比如,Chan和Makino(2007)对898家日本企业设在39个国家的4451家海外子公司的所有权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组织间模仿,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自己的惯常做法,即更倾向于保持自己的行为惯性。Chang 和Park(2005)的研究也表明,在区位选择上,企业自身既往决策的影响要强于其他企业的既往决策。

由此可见,比较行为惯性和组织间模仿作用强弱的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把研究兴趣转向探讨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特别是行为惯性和组织间模仿是否相互替代。

当企业面对相似的内、外部制度压力时,就比较容易做出决策。比如,在决定采用独资还是合资方式进入某个新市场时,如果企业以往大多采用独资方式,并且东道国的其他外资企业也大多采用独资方式,那么,独资就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外部制度压力是相互冲突的(Davis等,2000),这意味着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决策时必须要在屈从内部制度压力与屈从外制度压力(即保持行为惯性还是模仿其他企业)之间做出抉择。因此,行为惯性和组织间模仿可能存在替代关系,组织间模仿的程度受到行为惯性的影响。行为惯性越强,模仿的作用就越弱,这是因为:当企业不断重复以往的行为时,内部就容易形成一定的历史传统或惯例,而这些历史传统或惯例又能保证后续行为的合法性(Yiu 和Makino,2002;徐明霞等,2010),促使企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组织内部。这种历史传统或惯例的作用越强,企业对外部制度环境的关注就越弱,向外界寻求解决方案的动机也就越弱,进而导致企业减少对外部组织的模仿。因此,在企业的国际投资决策中,行为惯性会替代模仿。相关实证研究也初步证实了这种可能存在的相互替代关系。比如,Yuan 和Pangarkar(2010)考察了1992~2005年间204家中国上市公司分布在66个不同国家的661项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行为惯性与组织间模仿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行为惯性较弱的企业相比,行为惯性较强的企业表现出较小的模仿倾向。

(三)制度环境对模仿行为的影响

企业在进入新的国家时,除了要面对源自于自身缺乏经验的特定不确定性之外,还会面对东道国的环境不确定性(Henisz和Delios,2001)。根据新制度理论,环境不确定性会诱发组织间的模仿行为(Dimaggio和Powell,1983)。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环境不确定性水平会影响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程度,即企业面对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来应对不确定性。

新制度理论主要关心由制度环境造成的不确定性。制度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规制和规范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行为准则。制度约束可以提升行为的可预见性,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反之,制度缺失则会降低行为的可预见性,加剧不确定性。因此,东道国制度是否健全会影响企业国际投资决策方面的模仿行为。Yuan 和Pangarkar(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制度缺失的现象,相比于进入发达国家,企业在进入发展中国家时更倾向于采取模仿行为。

政治稳定程度也是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维度。东道国的政策变化和政府干预都会影响外资企业的生存状况和绩效表现,因此,政治稳定程度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国际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Delios和Henisz,2003)。通过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可以减少由政治不稳定造成的不确定性;在合法性溢出效应和组织间学习的作用下,外资企业采取相同的行为能带来网络外部性,从而能进一步降低政治风险(Chang 和Park,2005)。因此,东道国的政治越不稳定,企业就越有可能在国际投资决策中模仿其他企业的做法。Chan 和Makino(2007)研究发现,企业控制新建海外子公司的程度与其他企业以往采用低控制的数量呈负向关系,而且这种负向关系在政治不稳定的国家更加明显。这一研究结论部分证明了政治不稳定程度会影响模仿的程度:政治越不稳定,则企业越倾向于模仿。Li和Yao(2010)的研究也表明,在区位选择问题上,企业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就越有可能模仿其他企业的行为。

除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之外,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距离也是一些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制度距离是指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可用来反映外资企业理解和适应新市场环境的难易程度(Kostova和Zaheer,1999)。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制度距离越大,企业理解新环境的难度就越大,也就越难做出适当的反应,而且还要面对越明显的“外来者劣势”(Kostova和Zaheer,1999;Eden和Miller,2004;任兵和郑莹,2012)。同样,由于东道国公众不熟悉来自制度差异较大国家的外资企业,较难对它们做出适当的评价,因此,这些外资企业也较难获得当地公众的认可。可见,制度距离越大,外资企业在东道国获得合法性的挑战就越大(Li和Yao,2010)。因此,企业在进入制度距离大的国家时,会更多地模仿其他企业的做法,以便尽可能获得合法性。比如,Ang 和Michailova(2008)对金砖四国企业的跨境联盟方式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砖四国企业在进入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时,由于制度环境较为相似,因此模仿程度较低;而在进入发达国家时,由于制度环境不同,因此模仿程度较高。Salomon 和Wu(2012)一项关于外资银行在美国实施资产组合策略的研究表明,来自规制、文化和经济差距较大国家的外资银行更倾向于采取模仿策略,即制度距离会影响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倾向。

除了东道国的制度环境以及东道国与母国的制度距离之外,母国的制度环境也会对企业的模仿程度产生影响。比如,Fabian等(2009)在研究哥伦比亚中小企业国际化问题以后发现,在哥伦比亚,模仿并不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决策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哥伦比亚特殊的制度环境可能阻碍了企业的模仿行为。因此,母国制度环境的不同可能也会影响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中采取模仿行为的程度。

2001 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以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为由正式叫停了Glamis Gold公司的这项矿产开发工程。2002年,加利福尼亚州地质和矿产委员会颁布了一项规定,要求“在开采后,对露天矿井进行回填,并恢复开采前的地貌轮廓”,该规定进一步要求“开采前应预留基金,用来承担清洁所需要的费用”。[注]参见马冉:《国际投资争端中涉文化争端的法律问题研究——以公平公正待遇与征收条款的适用为视角》,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Glamis Gold公司认为美国当地政府制定的这项规定将会给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这一行为已经构成了间接征收,于是向仲裁庭提交了仲裁申请。

四、结论与展望

有关企业国际投资模仿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逐渐兴起,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在企业的一系列国际投资决策中确实普遍存在模仿现象,如国际市场进入决策、进入方式选择和区位选择等,模仿是影响企业国际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环境不确定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合法性。但我们也发现,由于企业自身特点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采取相同程度的模仿行为。企业的经验、行为惯性以及制度环境等因素也会对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程度产生影响。虽然基于新制度理论的企业国际投资决策与组织间模仿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尚待未来研究加以完善。以下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总结现有研究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近十多年来国际投资模仿行为研究热是伴随着新制度理论在国际商务研究领域的应用而兴起的。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从新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不确定性是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中采取模仿行为的驱动因素,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合法性。虽然基于新制度理论视角的研究占大多数,但也有一些研究尝试从其他理论视角来解释企业的国际投资模仿行为,如竞争反应理论。竞争反应理论认为,由于国际投资对本土和国际市场竞争格局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非常明显,因此,企业能够迅速观察到竞争对手的行为并及时做出反应,效仿竞争对手进行国际投资(Knickerbocker,1973;Gimeno等,2005)。模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企业与竞争对手市场地位的相似性,模仿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竞争地位、减弱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有些学者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出发,把其他企业的行为视为一种信息来源,并认为企业采取模仿行为是为了降低信息搜索成本(Bastos和Greve,2003)。但总体上看,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积累还较少,仍有待深化。另外,模仿是一种复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带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整合多种理论视角来研究企业的国际投资决策模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不同理论解释之间的关系(Ordanini等,2008)。具体来讲,不同理论的解释力孰强孰弱、不同理论之间否存在互补关系、不同理论之间如何整合等问题,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二,基于经济学理论视角的传统国际投资决策研究主要从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的国际投资战略选择问题(Lu,2002)。不同于传统的研究,基于新制度理论视角的研究主要致力于考察合法性对企业国际投资战略选择的影响,而较少考虑成本与收益问题,因此也较少关注国际投资决策与后续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有的基于新制度理论视角的模仿与国际投资决策关系的研究主要关心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中是否存在模仿行为以及企业采取模仿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等问题,而不太关注在国际投资决策中采取模仿行为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投资后绩效等问题。只有个别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Brouthers等(2005)实证发现采取模仿行为能够提高企业的出口绩效。Fernhaber和Li(2010)在对美国新创企业国际化现象进行研究以后发现,模仿行为正向影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但对企业销售额的增长不产生影响。总体上看,现有考察模仿行为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为数甚少,而且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对于影响机理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们还不知道模仿行为是否会对企业后续绩效产生影响,如会产生影响又会产生何种影响。未来研究应该把模仿行为的结果纳入研究范畴,考察模仿行为的绩效效应和作用机理。此外,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时应该兼顾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等,以便更加深入、全面地考察模仿行为对企业投资后绩效的影响。

第三,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模仿压力对国际投资某一方面决策的影响,如国际市场进入、进入方式和区位选择等,对不同类型战略决策进行综合考察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现实中,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时必须同时考虑多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关注多决策的复杂性,有必要在同一研究中同时考察模仿压力对于不同类型决策的不同影响。具体来讲,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的国际投资决策是否受到相同的模仿压力、哪种决策更可能通过模仿来完成以及不同的决策如何相互影响等问题,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模仿与不同的国际投资决策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四,除了个别研究(如Cheng和Yu,2008;Fabian等,2009;Fernhaber和Li,2010)以外,已有研究大多从大型跨国企业或成熟企业的角度考察国际投资决策中的模仿行为,而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的研究还非常少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Wright等,2007),特别是天生国际化企业迅速增加(Rialp等,2005),它们由于受到资源、知识、合法性等方面约束的限制而在国际投资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Hollenstein,2005)。因此,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考察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在国际投资决策中的模仿行为来验证和补充现有的理论解释和实证发现。更进一步地,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取比较研究方法来探讨中小企业或新创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和成熟企业在模仿行为上的差别,考察它们在模仿动机、模仿压力大小、模仿行为特点和模仿结果等方面的异同,为现有研究增添新的有价值的知识。

注释:

①虽然经验与行为惯性都涉及过去行为的影响,但两者有显著的区别:经验强调过去行为所积累的知识的影响,而行为惯性则强调过去行为给决策者带来的认知约束(Yiu 和Makino,2002)。

②有些学者把重复以往行为的做法称为行为惯性,另外一些学者称之为组织内模仿。前者主要是从母公司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后者则主要站在海外子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考虑到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进入方式和区位选择等方面的决策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总部做出的,而海外子公司只是这一系列决策的产物,因此,本文采用行为惯性的提法。

[1]Ando N.Isomorphism and foreign subsidiary staffing policies[J].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8(2):131-143.

[2]Ang S H and Michailova S.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s of cross-border alliance modes:The case of emerging economies firm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48(5):551-576.

[3]Belderbos R,et al.Generic and specific social learning mechanisms in foreign entry location choi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2):1309-1330.

[4]Brouthers L E,et al.Generic product strategies for emerging market exports into triad nation markets:A mimetic isomorphism approach[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42(1):225-245.

[5]Brouthers K D and Hennart J F.Boundaries of the firm:Ins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3):395-425.

[6]Chan C M,et al.Interdependent behavior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multi-level effects of prior entry and prior exit on foreign market ent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37(5):642-665.

[7]Chan C M and Makino S.Legitimacy and multi-leve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subsidiary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621-638.

[8]Chang S J and Park S.Types of firms generating 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MNCs’co-location decis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7):595-615.

[9]Chen Y R,et al.Entry mode choice in China’s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rkets:Institution vs.transaction costs perspectiv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7):702-713.

[10]Cheng H L and Yu C M J.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initi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Evidence from Taiwanese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8,17(3):331-348.

[11]Davis P S,et al.Mode of international entry:An isomorphism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31(2):239-258.

[12]Delios A and Henisz W J.Political hazards,experience,and sequential entry strategies:The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Japanese firms,1980-1998[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1153-1164.

[13]Dow D and Larimo J.Disentangling the role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istance in establishment mode choice[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1,51(3):321-355.

[14]Fabian F,et al.Understanding decisions to internationalize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located in an emerging market[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9,49(5):537-563.

[15]Fernhaber S A and Li D.The impac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 on new venture international entry and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0,34(1):1-30.

[16]Francis J,et al.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9,49(5):565-583.

[17]Gimeno J,et al.Explaining the clustering of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moves:A critical test in the U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2):297-319.

[18]Guillen M F.Structural inertia,imitation,and foreign expansion:South Korean firms and business groups in China,1987-1995[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3):509-525.

[19]Guillen M F.Experience,imitation,and the sequence of foreign entry:Wholly owned and joint-venture manufacturing by South Korean firms and business groups in China,1987-1995[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2):185-198.

[20]Henisz W J and Delios A.Uncertainty,imitation,and plant location:Japan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1990-1996[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3):443-475.

[21]Li J T,et al.Identity community,and audience:How wholly owned foreign subsidiaries gain legitimacy in China[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175-190.

[22]Li J T and Yao F K.The role of reference group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decisions by firm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0,16(2):143-153.

[23]Lu J W.Intra-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ve behavior: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Japanese firms’entry mode choi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2,33(1):19-37.

[24]Salomon R and Wu Z Y.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local isomorphism strateg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4):343-367.

[25]Slangen A H L and Hennart J F.Do multinationals really prefer to enter culturally distant countries through greenfields rather than through acquisitions?The role of parent experience and subsidiary autonom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8,39(3):472-490.

[26]Townsend J D,et al.Getting to global: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f brand expansion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4):539-558.

[27]Xia J,et al.Mimetic entry and bandwagon effect:The rise and decline of international equity joint venture in Chi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2):195-217.

[28]Yiu D and Makino S.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 and wholly owned subsidiary: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667-683.

[29]Yuan L and Pangarkar N.Inertia versus mimicry in location choices by Chinese multinational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10,27(3):295-315.

[30]任兵,郑莹.外来者劣势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2):27-34.

猜你喜欢

投资决策东道国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投资决策
Westward Movement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当前形势下光伏发电行业投资决策方法探讨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合法性危机:百年新诗的挑战与应战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