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理性思考*

2013-12-23高春玲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图书馆建设 201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

高春玲(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张文亮(南开大学商学院 天津 300071)

1 引 言

在欧美,移动图书馆这一术语用来描述承载着图书馆资源的运输载体,其他国家也将其称作为“移动书库”、“书车”、“汽车图书馆”等。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图联)2010年发布的《移动图书馆指南》中认为“任何非固定地点的图书馆均可称作移动图书馆”[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持阅读设备Kindle、iPad、Mp3/Mp4、智能手机等数字形式出现的移动图书馆备受人们关注。

从2004年开始,我国图书馆界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数字形式的移动图书馆上,“移动图书馆”和“手机图书馆”也被看作为等同的概念。有学者就指出目前“移动图书馆在国内多被称为手机图书馆”[2],将两个概念等同忽视了移动图书馆概念内涵的发展历程。移动图书馆不应仅仅是手机图书馆、数字虚拟平台的代名词,还应涵盖物理空间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包括汽车图书馆、轮船图书馆、摩托车图书馆等。此外,在诸多的研究中还不乏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质疑之声,有的学者在分析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热的基础上,提出了“冷思考”——移动图书馆服务要防止图书馆事业“去宗旨化”;防止图书馆功能“去阵地化”;防止图书馆投入“去资源化”及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高消费化”、隐含富人原则;移动资源发展在加深信息鸿沟问题等[3]。

笔者认为,在移动图书馆热的前提下,我们固然需要冷思考,然而更应该理性地看待移动图书馆服务。新形势下,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实践,但所有的实践更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与指导。本文将对关系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意义和理论基础进行讨论,目的在于推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2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价值意义

2.1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战略价值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战略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移动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契合,其二是移动图书馆服务顺应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

2.1.1 移动图书馆服务契合图书馆服务宗旨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说:“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4]服务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5]。图书馆服务是为满足用户和社会需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及其他各种资源,实现图书馆使用价值的全部活动[6]。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图书馆界奉为圭臬的阮氏五定律,其中前4条都是强调服务的,主要是关于图书馆服务的阐释[7]。迈克尔·戈曼1995年提出的图书馆学“新五律”(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素质;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尊重过去,开创未来[8])是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对经典图书馆学五定律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鲜明地指出了图书馆服务的宗旨是服务,而且特别点出要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举措,使用户能够通过智能手机、Kindle、iPad、Mp3/Mp4、PSP等移动终端(手持设备),简易、经济地获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阅读和图书馆业务查询。移动图书馆超越了时空界线,确保了知识的自由获取,节约了用户利用图书馆的时间,所以说移动图书馆服务顺应和响应了主流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并未背离图书馆宗旨或者是所谓的“去宗旨化”;同时也契合了我国《图书馆服务宣言》的核心理念之一 ——“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9]。移动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与应用是图书馆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在信息环境下积极应用新技术的最好体现,移动图书馆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以创新的形态延续着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2.1.2 移动图书馆服务顺应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战略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用户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度遵循渐进规律,是一个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移动图书馆服务亦是如此,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图书馆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开始从传统图书馆到新型图书馆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10]。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简称PEW)研究报告指出,13%的16周岁以上的美国人通过移动设备访问图书馆网站或使用图书馆服务,此项数据是2009年华盛顿大学学者调查数据(6%)的2倍[11]。另外,英国国家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近4年连续制定的3个战略规划也表明了图书馆服务不断转型的历程:(1)2009—2011年战略规划指出,我们所处的环境在过去的20年里发生的变化超过了过去200年的变化,特别是技术发展的驱动[10]。(2)2011—2015年战略规划指出,用户创新需求日益增长,移动服务易于使用且非常有趣[12]。图书馆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进而帮助消除数字鸿沟[12]。(3)《英国国家图书馆:2020愿景》预测,截至2020年,全世界75%的图书资源将以E-only形式出版,移动设备将会取代个人计算机成为全世界最通用的Web访问工具[13]。由此可见,用户和图书馆机构本身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都在持续增加,移动图书馆成为未来服务主流趋势之一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此外,在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中,移动服务也被列为了重要内容之一。例如,英国国家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利兹大学图书馆等均在其战略规划中提出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应举措,涉及利用手持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发展战略[14]。

目前,移动阅读呈现出跳跃式、碎片化、娱乐化等特征,移动图书馆服务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经费短缺、技术瓶颈及人才储备不足等困难和阻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移动图书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服务。2013年8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的主题定为“未来图书馆:无限发展潜力(Future Libraries: Infinite Possibilities)”[15],而移动图书馆服务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它符合国际图书馆界对未来图书馆的主流认知。我们要防止以当前的局限去否定移动图书馆服务未来的地位与作用,也要防止以眼前的困难和问题来界定“移动图书馆服务不是主流服务项目,移动服务不是获取资源的主流方式,移动学习不是主流学习方式,移动服务不是主流用户需求”等问题。上海图书馆刘炜研究员指出,“对于图书馆而言,危机不在于有没有数字阅读,而在于数字阅读根本没有图书馆什么事。”[16]可见,图书馆人与时俱进、转变服务观念尤为重要。当前,图书馆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推动这种符合未来用户阅读需求与特征的服务方式。

2.2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拓展价值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具有空间拓展价值。图书馆阵地服务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以外借为中心的阵地服务和以空间、场所为中心的阵地服务。在数字阅读、移动阅读趋势下,以外借为中心的图书馆阵地服务职能逐渐弱化,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交流空间的价值日益凸显。

PEW研究中心指出,当前环境下,缘于电子资源容易获取的特点,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41%的3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愿意通过手机阅读电子书,47%的美国年轻人阅读长篇电子书、电子杂志或者电子报纸等,很多人也希望能够在预装的电子书阅读器上进行阅读[17];大约64%的美国人非常希望使用“亚马逊式”的个性化电子书、音频、视频资源推荐服务[18];2013年4月18日,“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公布,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其中手机阅读的接触率有所上升,电子书的阅读量增幅较为明显[19]。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及我国国民大众的阅读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获取和阅读传统的纸本资源向获取和阅读各类数字资源过渡,而且后者的趋势愈发明显。继而,用户需求与阅读行为的变化致使图书馆传统的阵地服务功能迅速弱化,物理图书馆正在失去用户。美国乔治城大学教务长James J.O'Donnell在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的报告“UbiLib: When 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中也谈到现在人们很少到图书馆这一现象[20]。

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转型与变革,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移动图书馆正是应这种变革需求而出现的,体现了图书馆由“以不变应万变”(Just-In-Case)转变为“因应而变”(Just-In-Time)的生存哲学,没有固守图书馆的传统阵地服务和传统纸质资源,着眼于服务能力的创新和延伸,关注图书馆服务的时空拓展性和泛在性。图书馆利用二维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近场通信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移动技术可以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连接起来,弥合图书馆物理和数字世界的鸿沟[21]。另外,在传统阵地服务内容逐渐被取代的同时,国际图书馆界也在积极开发和创新阵地服务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图书馆作为空间的价值,发挥图书馆在城市第三空间中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功能,重视图书馆在社区教育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移动图书馆服务并没有“去阵地化”,它与阵地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延伸和拓展阵地服务,并促使传统阵地服务变革转型,焕发新的生命力。相反,如果固守传统阵地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则会彻底失去大部分用户。届时,图书馆潜在的“去阵地化”亦或“去图书馆化”[22-23]的生存危机则真的避不可免。

2.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功能价值

2.3.1 移动图书馆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促进数字资源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生产、存储、传递和获取的方式与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已不再局限于馆藏的物理形态的文献,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迅速涌入图书馆,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近年来,随着空间和预算的担忧持续增长,许多图书馆选择放弃购买印本馆藏,并提供电子资源[24],纸本图书借阅量逐年下降也导致纸本图书购买经费逐渐缩减。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在战略决策、馆藏政策、资源采购以及经费分配上,都将重心转移到数字资源上,数字馆藏管理、电子文献传递、图书馆联盟、集团采购等成为图书馆关注的焦点问题,反映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与变化[25]。

以电子书为例,如今开展电子书外借服务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有2/3的图书馆提供电子书外借服务,到2011年已经达到67.2%[26]。2012年,几乎有九成的公共图书馆为其用户提供电子书,其余的一成中也有35%的图书馆正在增加此项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流通量从2010年到2011年竟翻了四番[27]。四分之三的受访图书馆表示这是更多的用户拥有电子书阅读设备、且图书馆方面获取并运营其电子书馆藏的结果[27]。他们预期本年度电子书的流通量还要再上涨67%[27]。随着数字阅读技术的广泛普及,数字流通必定会在图书馆迅速发展起来[26]。

在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本馆特色资源建设(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等),还需要通过资源联盟保障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如图书馆联盟等),有效降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成本,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和遗漏,使馆藏投入最优化利用。

SoLoMo(Social+Local+Mobile)时代背景下,在用户需求驱动下,图书馆通过移动图书馆平台,切实履行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推送到用户“掌中”,更好地推动图书馆资源的充分使用,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资源环境下,将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对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是相互辅助、长期共存的关系,移动图书馆并没有“去资源化”。为了节省成本及使效益投入产出最优化,图书馆可以通过加强馆际合作、区域合作进行平台联盟,推出统一移动图书馆平台,由大型、经费充裕的图书馆牵头,借鉴先行馆的经验,并给中小图书馆提供成熟的方案,将合作理念制度化、标准化。

2.3.2 移动图书馆服务助力信息公平,弥合数字鸿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以“数字鸿沟”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公平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公平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人们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实现信息公平,必须坚持信息自由原则、信息平等原则和信息共享原则[28]。而数字鸿沟(Digital Division),又称信息鸿沟(Information Gap),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城乡、行业、企业及人群之间,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度、应用水平不同所造成的贫富悬殊状态。“数字鸿沟”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公平可以通过加强国际电信合作、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措施来实现[29-30]。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是使世界上所有的人能够接触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并能够负担得起所需费用[31]。

2013年3月8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到,“中国有8、9亿的手机用户,我到比较偏僻甚至比较贫困、收入比较低的农村去看,年轻人手里都有手机,而且很多是智能手机,能在网上购物。”[35]另外通过相关资料整理的数据(见表1)不难看出,智能手机用户日益增多,网络日益普及,同时流量资费日益平民化,这就为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实施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移动图书馆可以作为“公共接入点”,遵照《图书馆及其可持续发展声明》[36-37],利用日益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消除技术障碍;购买、借阅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设备,消除经济障碍;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消除距离障碍,使那些原来没有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人可以跨越这条“鸿沟”, 逐渐弥合数字鸿沟,从而维护了数字时代的信息公平。因此,在移动设备不断普及的这种情况下,“拥有移动终端设备、拥有高速网络和承担大流量消费的用户”并不是定位于“富人”,移动图书馆也不是高消费,因此移动图书馆不会拉大数字鸿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数字鸿沟。

表1 我国移动电话与互联网普及程度(数据)

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多元理论视角

对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有关质疑我们可以从多元理论视角进行审视,涉及的理论视角包括图书馆多样性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社群信息学理论和图书馆权利理论。运用多元理论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移动图书馆服务。

3.1 图书馆多样性理论

图书馆多样性(Library Diversity,简称LD)是图书馆满足用户多样性需求的一种思潮。王知津等学者认为,图书馆多样性主要包括图书馆多样性战略、图书馆多样性资源开发、图书馆员多样性、图书馆服务场所多样性、图书馆服务多样性及图书馆类型多样性等内容[38]。

从多样性理论视角来看,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类型多样性、服务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服务场所多样性的表现。首先,汽车图书馆、船舶图书馆、大象图书馆、骆驼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类型的移动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类型的补充及场所的延伸;其次,移动图书馆服务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第三,移动图书馆服务有服务特殊群体(偏远地区的民众、虚拟空间的群体)的功能,是图书馆功能的延展。第四,无论是传统的移动图书馆亦或是以手持移动设备为终端的移动图书馆,都是对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使不易获取图书馆服务的读者可以便捷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

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倡导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多样性的体现。图书馆并没有因此而丧失阵地亦或“去资源化”,反而是图书馆类型、服务、功能和空间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3.2 图书馆战略理论

战略思想原应用于军事领域,后被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在图书馆学中,Vancil将图书馆战略定义为图书馆主观的概念化描述,他认为图书馆战略包括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策略体系和近期计划体系3个方面[39]。

从战略视角来看,移动图书馆服务符合图书馆战略发展的需要。从图书馆未来发展来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图书馆面临“尸检”危机[23],公共图书馆也面临着功能的再定位,同时随着图书馆馆藏的日益增长,图书馆受物理空间的限制,面临着资源饱和的困境。面临此种变革和生存的挑战,依托移动技术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恰逢其时,符合未来图书馆战略发展的需要。

以战略的视角考察移动图书馆服务,也许今天移动图书馆服务并不是主流,然而我们不应该因为对未来不确定的预知,而停止对新事物的追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图书馆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闭架借阅时代向开架借阅时代的迈进,手工管理向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的变迁,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过渡等),都充分说明图书馆在变革中才能生存。因此,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图书馆的未来,移动图书馆服务趋向图书馆服务主流。

3.3 社群信息学理论视角

社群是指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经历或历史、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社群信息学源自20世纪90年代社群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的实践,闫慧指出社群信息学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其一是为社群提供ICT以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领域;其二是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的形成与共享规律的科学领域;其三是社群信息学关注的是ICT与社群的互动和平衡;其四是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利的“第四空间”[40]。

社群信息学的理论视角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契合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户因为移动阅读需求而聚集成这样一个社群,移动图书馆作为ICT接入,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移动服务。社群信息学的研究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研究视角。在SoLoMo背景下,《2013 Social Networking in Libraries Trends》中对社交网络对图书馆服务的作用及影响进行了充分探讨[41],因此图书馆需将Location Based Service、Mobile技术及用户Social活动充分整合起来,通过移动技术建立图书馆用户社交网络,有助于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3.4 图书馆权利理论

“图书馆权利”一词源自于194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的《图书馆权利法案》,1954年日本发表的《图书馆自由宣言》也阐述了其对图书馆权利的认识。我国学者们对图书馆权利有不同的认识,基本上形成了民众权利论、图书馆员权利论、公众与图书馆权利论3种类型,程焕文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权利是指民众利用图书馆的自由、平等的权利[42]。

有关研究表明,图书馆在弥合数字鸿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3]。我国人口众多,农村、西部边远地区人口基数较大,物理图书馆数量较少,在笔者看来,移动图书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可以使用户跨越时空界限,随时随地使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这不仅不会加深信息鸿沟,反而是在缩小信息鸿沟。社会公众有自由、平等获取信息资源的权利,而图书馆人有维护图书馆科学、有效运作的权利,因此图书馆有权利和义务为用户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培训和租赁移动设备的服务,国内已经有许多图书馆在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如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因此,移动图书馆并不是面向“富人”的服务,而是面向大众,照顾弱势群体权利的服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果忽视用户需求,不正确、理性地认识移动图书馆服务,则是对用户权利的漠视。

4 结 语

在移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当信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取、用户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的态势下,诚然,图书馆没有缺席的理由。图书馆如何发挥信息枢纽和信息中心的作用?图书馆能做什么?无疑,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度,在信息环境下积极应用新技术,通过构建“移动技术+移动设备+图书馆资源”核心服务链条以提供无缝服务才是图书馆新的生长点及生存之道。

SoLoMo大环境下,移动图书馆服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功能搬到互联网上,其契合图书馆服务宗旨,维护信息公平、弥合数字鸿沟,延伸图书馆阵地服务,推动图书馆资源建设、促进数字资源使用,并趋向图书馆服务主流。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的Scott Nicholson教授曾说过,“图书馆界过去五年的变化超过了前面一百年的变化,而未来五年的变化将使过去五年的变化微不足道。”[44]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充满无限机遇,而移动图书馆也会在未来继续履行和实现图书馆的宗旨与核心价值,为图书馆带来勃勃生机。

[1]Stringer I. Mobile Library Guidelines[R].Hague:IFLA Headquarters,2010:5.

[2]宋恩梅, 袁 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3]苗 松,卢章平,王正兴.我国移动图书馆热的冷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4):19-22.

[4]谢 拉.关于图书馆学的基本原理[J].孔 青, 况能富,摘译.图书馆学通讯,1982(3):65-69.

[5]程亚男.再论图书馆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18-21.

[6]柯 平.理解图书馆服务:新图书馆服务论之一[J].图书馆建设,2006(3):12-16.

[7]柯 平.图书馆服务理论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1):38-44.

[8]Gorman M. Five New Laws of Librarianship[J].American Libraries,1995(8):784-785.

[9]图书馆服务宣言[EB/OL].[2013-06-12].http://www.lsc.org.cn/c/cn/news/2010-12/21/news_5091.html.

[10]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11.

[11]Mobile Connections to Libraries[EB/OL].[2013-06-12].http://libraries.pewinternet.org/2012/12/31/mobile-connections-tolibraries/.

[12]Growing Knowledge:The British Library's Strategy[EB/OL].[2013-06-12].http://www.bl.uk/aboutus/stratpolprog/strategy1115/strategy1115.pdf.

[13]British Library 2020 Vision[EB/OL].[2013-06-12].http://www.bl.uk/aboutus/stratpolprog/2020vision/2020A3.pdf.

[14]江 洪,於维樱.国外最新图书馆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战略研究:一种基于战略规划文本的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8):65-69.

[15]IFLA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79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Assembly[EB/OL].[2013-06-12].http://conference.ifla.org/ifla79.

[16]刘 炜.未来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EB/OL].[2013-06-12].http://www.slideshare.net/keven/kevensuzhou1.

[17]Younger Americans' Reading and Library Habits[EB/OL].[2013-06-12].http://libraries.pewinternet.org/2012/10/23/youngeramericans-reading-and-library-habits/.

[18]Library Services in the Digital Age [EB/OL].[2013-06-10].http://libraries.pewinternet.org/2013/01/22/library-services/.

[19]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阅读调查[EB/OL].[2013-06-10].http://www.chuban.cc/yw/201304/t20130419_140027.html.

[20]张晓林.超越图书馆:寻求变革方向:第77届国际图联大会观感[J].图书情报工作,2011(21):5-10.

[21]Walsh A.Using Mobile Technology to Deliver Library Services:A Handbook[M].London:Facet Publishing,2012:117.

[22]兰卡斯特.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郑登理, 陈珍成,译.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85.

[23]Sullivan B T .Academic Library: Autopsy Report:2050 [EB/OL].[2013-06-12].http://chronicle.com/article/Academic-Library-Autopsy/125767/.

[24]Kroski E.6 Bookless Libraries[EB/OL].[2013-06-12].http://oedb.org/ilibrarian/libraries/6-bookless-libraries/.

[25]肖希明.信息资源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0.

[26]吴建中.新常态新指标新方向[EB/OL].[2013-06-12].http://www.wujianzhong.name/?p=1858.

[27]E-Book Usage in US Public Libraries [EB/OL].[2013-06-12].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research/ebook-usage -reports/.

[28]蒋永福,刘 鑫.论信息公平[J].图书与情报,2005(6):2-5,22.

[29]肖希明.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制度[J].图书馆论坛,2006(6):66-69.

[30]付立宏.关于数字鸿沟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3(4):7-11.

[31]《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的主要内容[EB/OL].[2013-06-12].http://express.cetin.net.cn:8080/cetin2/servlet/cetin/action/HtmlDocumentAction?baseid=1&docno=149753.

[3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6-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4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06-12].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5420475.html.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3G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达到25%[EB/OL].[2013-06-12].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5415847.html.

[35]中国有9亿手机用户 农村人也手机网购 [EB/OL].[2013-06-12].http://tech.xinmin.cn/2013/03/08/19096357.html.

[36]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3-06-12].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statement-onlibrarie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37]范并思.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写在《图书馆服务宣言》发布之际[J].图书馆建设,2008(6):6-11.

[38]王知津,徐 芳.图书馆多样性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6):34-39,66.

[39]Vancil R F.Strategic Planning System[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77:4.

[40]闫 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0(4):55-57,101.

[41]2013 Social Networking in Libraries Trends[EB/OL].[2013-06-26].http://socialnetworkinglibrarian.com/2013/01/02/2013-socialnetworking-in-libraries-trends/.

[42]程焕文.图书馆权利的界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2):40-47.

[43]范并思.论图书馆人的权利意识[J].图书馆建设,2005(2):5-9.

[44]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