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AM模型的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研究

2013-12-23明均仁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图书馆建设 2013年11期
关键词:移动信息易用性图书馆

明均仁(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1 引 言

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如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销售量的一路攀升以及网络技术、带宽等瓶颈的解决,移动图书馆迎来了大规模的建设和快速发展。根据2012年《Library Journal》关于“移动图书馆”的调查报告显示,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移动信息服务,并且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大的变化,如QR码(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反应码)技术的应用,电子书全文阅读下载,面向读者的各种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和平板电脑iPad的外借,以及与Facebook、SNS、微博等移动社交媒体的实时互动等[1]。

然而与任何信息系统一样,移动图书馆的成功应用和普及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与否,还在于用户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等行为问题的解决。移动图书馆服务只有在用户接受之后才可能实现其最初的期望和绩效。即使移动图书馆拥有持续增长的用户群体,也不能说明用户已经完全接受并使用移动图书馆所提供的移动信息服务。用户是移动图书馆这种技术模式的最终接受者,他们对技术的看法、态度及行为意向直接影响着技术实施的效果,尤其是其对移动图书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将成为移动图书馆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

2 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概述

1989年Davis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见下页图1)旨在解释和预测使用者使用信息系统一段时间以后接受系统的情况,该模型认为影响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2]。TAM揭示了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一组通用影响因素,能有效解释、预测用户面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态度与行为表现,体现了用户使用信息技术行为的特征——信念→意向→行为。

随后,以TAM为代表的接受理论开始用于解释用户接受新信息科技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使用行为,催生出大量建立在其理论框架基础上的新的研究工作,是目前信息系统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标志性成果和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目前,利用TAM来研究个人使用各种信息技术的文献已经越来越多。经过许多学者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知,利用TAM来预测和检验用户对于信息系统的接受是非常有效的。

许多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学者开始尝试将TAM与新的信息环境相结合,将TAM的研究对象转向新的领域,研究与图书馆用户相关的不同使用行为。近年来,TAM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开始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接受研究。将TAM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并进行模型扩展和修正是当下图书情报界对于图书馆读者行为研究的新应用[3]。移动图书馆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环境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环境特征,因此可将TAM理论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图书馆读者利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当读者接受移动图书馆时,他们就接受了与移动图书馆服务相关的技术和创新活动[4]。移动图书馆是一项创新的服务方式,因此它同样可以应用TAM理论来进行检验,从而预测和解释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接受与使用行为。

3 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构建分析

3.1 概念模型构建

与传统组织环境中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相比,移动图书馆在系统特性上、使用情境上有很大的不同,直接采用传统的TAM来解释新兴信息科技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正如Moon 和 Kim(2001)所说,影响新兴信息技术接受的因素可能会随着不同的系统类型、目标用户群及使用行为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5]。传统的TAM可能无法完全解释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因此有必要结合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特征寻找更具解释力的外部变量,在TAM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和扩展,以提高模型的预测力和解释力。

笔者在TAM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各种改进TAM在信息系统与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实践,在保留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意向等传统的TAM变量的基础上选择了影响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的主要外部变量:系统特征变量(相关性、系统帮助、可访问性)、界面特征变量(屏幕设计、导航、术语)、感知成本、社会影响、个体创新。综合以上论述,笔者以TAM理论为基础,加入外部变量,构建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以弥补TAM理论在移动图书馆研究领域中的不足(见图2)。

3.2 模型外部变量分析

3.2.1 系统特征变量

图2 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模型

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相关文献研究显示,系统特征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并且其对图书馆系统成功的重要性日益加强[6-7]。笔者参考Lindgaard在技术接受中关于系统特征的分类研究[8],将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接受的系统特征分为3个变量:相关性、系统帮助和可访问性。

(1)相关性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目的是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Yao指出,只有用户认为是相关的信息资源才是用户感知有用的[9]。Thong等人的研究指出,相关性与信息系统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是紧密相关的[3]。由此,我们认为只有当移动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相关的信息资源时,用户才会感知到使用移动图书馆可以非常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相比无法提供相关资源的图书馆系统来说,用户才会觉得使用移动图书馆是易用的和有用的。

(2)系统帮助

R.Arteaga Sanchez与Yong-Mi Kim的研究证实了系统帮助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10-11]。移动图书馆提供的系统帮助应该是通过在线及离线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系统和获取相关的信息服务。当用户不能下载相关文献或者搜索相关服务时,系统帮助可以帮助用户获取全文获取服务,如移动图书馆的期刊查询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推送服务帮助用户获取全文并通过邮箱传送,以帮助用户更有效地使用移动图书馆,使其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有用性。同时,移动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系统使用指南、热门资源推荐、在线操作示范等相关系统帮助使读者能更容易使用移动信息服务。

(3)可访问性

国内外不少研究结论发现,移动服务中的随时随地可访问性是影响用户接受移动服务的关键因素[12]。可访问性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和服务,从而促使用户采用移动信息服务技术,因为经过加强的获取便利性会影响用户行为意向[13]。移动图书馆面向用户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和续借、移动阅读、移动参考咨询等信息服务,使得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当用户感知的可访问性越强时,其使用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愿会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如果用户在访问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经常遇见困难(如系统与设备不兼容等而造成的无法访问等),会感知移动图书馆缺乏有用性和易用性,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意向。

3.2.2 界面特征变量

界面特征反映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Lindgaard认为,信息系统的界面特征可分为术语、屏幕设计和导航[8]。此后,相关图书馆的TAM研究都参考此标准,并认为界面特征这3个部分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有积极影响。因此,笔者也参考Lindgaard对界面特征的分类,将移动图书馆界面特征分为屏幕设计、术语和导航3个变量。

(1)屏幕设计

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时,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还应关注信息的呈现效果。屏幕中的图形用户接口会增进用户与系统之间的友好交互[14]。在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大多数研究都发现屏幕设计是感知易用性非常重要的预测变量[15]。

对于移动图书馆来说,应考虑到移动终端阅读设备的特点,其系统功能的简便性、界面的适宜性、感官上的超负荷及复杂性都会影响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感知易用性。如果面向移动阅读终端设备的移动屏幕上的呈现方式缺乏清楚、必要的标识,非常容易让用户迷失和误解,最终影响到用户的易用性感知。精心设计的屏幕能够帮助图书馆用户浏览并非常容易地识别所需的信息资源。

(2)导 航

系统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能够影响用户的搜索策略和搜索结果。组织良好、设计细致的导航界面能帮助用户更容易识别相关信息[16]。此前Ramayah的研究发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导航对于系统易用性的感知有着显著的影响[17]。

移动图书馆导航有别于商业网站,其信息分类与导航条建设有别于商业网站,应使用户能一目了然地选择所需信息资源,导航条链接应有相应的提示信息指导用户操作,以确保图书馆用户不迷失。对于移动图书馆来说,良好的导航也能够帮助用户很容易地识别信息组织方式和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方便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

(3)术 语

术语是指用在信息系统里的一组单词、句子、缩写词或者表达式[8]。研究发现,术语对于用户正确理解数字图书馆的系统说明、指示和搜索结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16]。相关研究也发现,在术语、屏幕设计和导航这3个不同的界面特性中,术语是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并被认为是一个预测感知易用性强、有力的影响因素[18]。

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应尽量避免官方、专业词汇,选择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词语,使用户可以畅通无阻获取相关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系统所提供的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把握。通俗易懂的专业术语不仅能提高现有移动信息资源的检索精度,还能减轻用户的搜索及理解负担,使得用户感知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进而对移动图书馆产生服务依赖。

3.2.3 个体创新

在信息技术接受领域里,个体创新是指用户对新技术或系统愿意尝试的程度[19]。Erik M.van Raaij等人发现,个体创新与感知易用性紧密相关,较高的个体创新性能够帮助用户更容易地操作信息系统[20]。

目前,移动图书馆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多数读者对其认知程度较底,甚至也没有使用过的经验。图书馆用户对图书馆这种移动服务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主动留意这些新技术,主动从媒体、网络获取一些相关报道。这些信息有助于其提升对新技术的主观评价,进而提升其对新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同时,好奇心的驱使还能够帮助用户提升信心以克服在使用移动信息服务中遇到的一些障碍,进而提升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的感知易用性。

3.2.4 感知成本

移动图书馆的迅速推广与其较低的服务成本密切相关。一些学者在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研究过程中,将感知成本引入到TAM之中以提高其解释能力。例如,Hung在对WAP服务进行研究时将感知成本作为重要的变量纳入到TAM中,并实证指出感知成本是消费者接受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21]。

当用户对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感知成本越小,则用户越愿意去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服务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费用,如需要一部移动终端设备,移动设备在接收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时需要支付一定的信息费用及流量费,除此之外还需要用户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等其他成本。如果用户的感知成本远比使用有线网络的费用成本高,或者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时间支出或网络流量费用超过预期时,这些因素很可能阻碍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进而影响其行为意向。

3.2.5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特定类型的行为研究中,代表了一种外在的行为依存信念,通常指用户认为那些对他非常重要的人赞成或反对其使用某项产品或服务的程度[22]。Taylor等人认为,系统的社会影响主要来源于同级影响和上级影响两个方面[23]。

目前,移动图书馆在国内刚普及和推广,高校师生在接受与使用中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他们所在乎的人(如周围的朋友、同学、老师、辅导员等)的影响,他们的赞同或反对都会影响用户使用该信息技术。用户在接触移动图书馆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周围朋友对该系统的评价,图书馆有关使用该系统的强制规定等),这些潜在的社会影响因素都会作用于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行为意向及其使用行为。可见,高校校园中同学、好友、老师等对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意见、评价和看法决定了其行为意向和感知有用性。

3.3 模型内部变量分析

3.3.1 感知有用性

感知有用性反映了用户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能有助于提高其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学习科研的效率。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来说,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图书馆获取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大大增强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认知。同时,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便性、及时性、个性化信息服务等特征对用户的学习、工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使用户能够感知移动图书馆能够提高工作绩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有用性的认知,促进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行为意向,从而使其积极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

3.3.2 感知易用性

Davis的研究发现,当用户感知到学习使用某一系统越容易,对新系统的使用行为意向就越积极,同时感知易用性会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紧随其后许多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2]。移动图书馆的感知易用性反映了用户认为使用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容易程度,包含了对该服务平台学习的过程、使用的程度以及应用的轻松程度等方面。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时如果感觉很困难,认为使用该系统平台很难上手,难以从系统与设备的兼容性、界面操作的简便性、界面导航清晰明了等方面获得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认知,那么使用者可能不会觉得其有用,进而选择其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4 对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结合国内外的相关实践经验,本文根据假设模型的分析,提出图书馆促进用户接受移动图书馆并充分发展移动图书馆和推广移动图书馆的策略思路,从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接受与使用水平。

4.1 拓展移动图书馆推广渠道

笔者研究发现,在当前高校学生未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原因中,除了阅读习惯、资源获取性等方面的因素外,不知晓图书馆移动服务也是影响移动图书馆推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缺少相应的宣传,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并不被大多数读者所熟知。

由于用户的信息能力、专业背景各异,参与移动图书馆的利用目的和动机也各不相同,图书馆等信息机构让用户全盘接受移动图书馆服务还有赖于移动图书馆的大力宣传和推广;需要对用户的信息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让其充分了解移动图书馆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体会其中的方便快捷,使服务效益最大化。图书馆越重视移动图书馆的开发与应用推广,读者越容易获得信息,其使用率也会相应提升[24]。可见,高校图书馆有必要采取措施宣传推广移动图书馆,发挥对用户的引导作用,把每个推出的服务都尽量让高校师生使用并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滚雪球效应,让更多师生了解图书馆所推广的移动信息服务。

4.2 注重培育个体创新度较高的用户群体

开放的思维对移动图书馆技术接受具有一定重要性,保守意识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障碍。建设移动图书馆同样需要重视潜在用户的创新需求,策划创新性服务。例如,移动图书馆系统可以提供一些新兴功能,如移动记笔记、建讨论组等,以加强图书馆、系统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视潜在移动图书馆用户的创新需求。图书馆应结合移动信息服务的移动性、便捷性、个性化等特点,真正做到移动图书馆为高校师生所建,为师生所用。个体创新度较高用户群体是高校图书馆目前最有可能较早地转化为实际用户的潜在用户,他们在接受移动图书馆以及使用移动图书馆特性和功能特征上比其他类型的用户更高,对于图书馆新服务的追捧和关注要比其他类型的用户更高,其社会影响以及他们的使用经验、态度通过相关评价影响其他人。

4.3 提高系统服务质量

移动图书馆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是关键的认知信念因素,是移动图书馆系统服务质量的反映。目前,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存在系统不稳定、媒体形式设计过于简单、内容浅显重复、功能与图书馆需求相差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降低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强化感知有用性,提高移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4.3.1 加大移动信息资源建设力度

移动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校图书馆可以提供哪些数字资源供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及获取[25]。当前,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千遍一律,大多是一些传统的图书馆基本业务,与互联网海量资源相比,移动图书馆可供浏览、下载的数字资源稀少,资源的严重匮乏成为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由于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技术本身的限制,图书馆传统的数字资源因格式标准等原因不经改变无法正常为当前移动设备所使用,而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网站、资源和内容还比较匮乏[26]。一个成熟的移动图书馆必须拥有丰富的移动信息资源,而且资源的类型也不应仅局限于单一的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图书馆用户的可访问性,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行为意向。高校图书馆须针对移动互联时代这种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对移动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整理服务,否则会失去抓住用户的先机。

4.3.2 改善和提高移动图书馆功能特性

通过前期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缺乏多样性服务。大多高校通过SMS和WAP方式提供馆藏查询、催还/续借、图书馆通知等基本图书馆服务,在功能延伸与拓展方面做得不够好;而在国外,移动图书馆的应用不仅非常普及,服务功能也比较丰富,并已经迅速拓展到其他领域。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功能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27]。

因此,图书馆无需担心移动图书馆用户因为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会影响其使用意愿。在移动图书馆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效仿和关注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最新动态,适时引进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当前移动图书馆在功能扩展和提升上的瓶颈;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需求,不断改善和提高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功能特性,让用户体验到优质的功能和服务的乐趣,推进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和改进。

4.4 增强系统使用的易用性

为了保持和增强移动图书馆的吸引力,就必须在移动图书馆的易用性上下功夫,以促进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信息服务。

4.4.1 拓展系统的兼容性

建设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很重要的条件是能否支持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即兼容性问题。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操作系统各异,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关协议,兼容性较差,使得移动图书馆中的馆藏查询、各种不同数据库厂商的电子书移动阅读、交互界面可能在一些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难以实现功能服务,适用性差,进而一些异构资源难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读取。

移动图书馆系统平台须具有支持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兼容性,消除系统使用中存在的诸多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版本的移动图书馆;建立兼容性强的文献信息标准,兼容不同内容提供商的数字资源格式,确保Web页面与所有浏览器兼容,降低用户设备参数配置的“门槛”。同时,为使终端设备适应多种网络环境,业务终端要兼容多种模式,提高各种移动终端的兼容化介入,使读者不需要在硬件、软件、网络3个方面进行变更便可实现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应用[28]。

4.4.2 优化系统界面设计

相关研究表明,系统是否简洁易用对图书馆网站的满意度具有决定性作用[29]。一般的图书馆网站设计的屏幕分辨率为640*480到1280*1024,有水平导航条与垂直侧面导航条,但如果应用到移动终端设备上就会使网页信息显示极为拥挤庞杂[30]。

由于移动终端设备不像PC一样,其明显的不足就是屏幕过小造成的浏览不便和显示质量不佳。图书馆必须为移动图书馆用户专门设计适应移动设备显示的图书馆界面,对文字、图片的滚动、返回、选择、放大、缩小等都应进行人性化的设计,注重导航结构的清晰完整、链接准确、简明直观、操作简便;同时,用有限的空间呈现尽可能多的丰富内容,做好各种信息资源的显示模式转换和格式处理,减少由于界面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读者在利用过程中更加容易上手。

5 结 语

本文在TAM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在技术接受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感知成本、社会影响、个体创新、界面特征、系统特征等外部变量引入TAM模型中,力求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个人使用行为进行有效解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措施和建议。本研究接下来将对所构建的面向移动图书馆的用户接受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各变量之间的显著性因果关系,寻找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主导因素,使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普及,提高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水平。

[1]Thomas L C. 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EB/OL]. [2013-01-08]. 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2]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13(3): 318-339.

[3]Hong W, Thong J Y L, Wong W M, et al. Determinants of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ystem Characteristic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8(3): 97-124.

[4]郭育凯.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J]. 新世纪图书馆, 2012(10): 21-23.

[5]Moon J W, Kim Y 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 38(4): 217-230.

[6]Lederer A L, Maupin D J, Sena M P, et al.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World Wide Web[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0, 29(3): 269-282.

[7]Travica B. Organizational Aspects of the Virtual Library: A Survey of Academic Libraries[J]. 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9, 21(2): 173-203.

[8]Lindgaard G. Usability Testing and System Evaluation: A Guide for Designing Useful Computer Systems [M]. London: Chapman & Hall,1994.

[9]Yao Y Y. Measuring Retrieval Effectiveness Based on User Preference of Docum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5(46): 133-145.

[10]Sanchez R A, Hueros A D. Motivation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cceptance of Moodle Using TAM[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 1632-1640.

[11]Yong-Mi Kim. The Adop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Website Resources: A Multi-Group Analysis[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5): 978-993.

[12]Kim G, Shin B, Lee H G. Understanding Dynamics Between Initial Trust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Mobile Banking[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9,19(3): 283-311.

[13]Mallat N, Rossi M,Tuuainen V. The Impact of Use Context on Mobile Services Acceptance: The Case of Mobile Ticketing[J].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46(3): 190-195.

[14]Liu Y, Dantzig P, Sachs M, et al. Visualizing Document Classification:A Search Aid for the Sigital Library[J].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3): 216-227.

[15]Ramayah T. Doing E-Research with E-Library: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ibra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ociety,2006,1(4): 71-82.

[16]Thong J Y L, Hong W , Tam K Y. Understanding User Acceptance of Digital Libraries: What are the Roles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2,57(3): 215-242.

[17]Ramayah T.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Ease o f Use and Intention to Use an Online Library in Malaysia[J].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2006,22(2): 123-133.

[18]Lee G L, Dahlan N, Ramayah T. Impact of Interface Characteristics on Digital Libraries Usage[EB/OL]. [2013-05-11]. http://myais.fsktm.um.edu.my/1675/.

[19]Agarwal R, Prasad J.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Germane to the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Decision Sciences,1999,30(2): 361-391.

[20]Raaij E M, Schepers J J.L. The Acceptance and Use of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China[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50(3): 838-852.

[21]Hung S Y, Ku C Y, Chang C M. Critical Factors of WAP Services Adop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03, 2(1): 42-60.

[22]李 霆, 张朋柱, 王刊良. 影响用户接受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分析[J]. 预测, 2005(4): 38-43.

[22]Taylor S, Todd P A.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5,6(2):144-176.

[24]魏群义, 侯桂楠,霍 然,等. 国内移动图书馆应用与发展现状研究:以“985”高校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调研对象[J]. 图书馆,2013(1): 114-117.

[25]殷长庆. 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9): 58-61.

[26]杨 康,张红丽, 郑 婧,等. 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创新解决方案[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2(9): 52-57.

[27]解金兰,赵翠娥, 张洪艳.手机图书馆在我国重点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1): 94-97.

[28]郭育凯.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移动图书馆发展建议[J]. 新世纪图书馆, 2012(10): 21-23.

[29]许应楠,甘利人. 图书馆网站用户技术接受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站为例[J]. 现代情报, 2010(8): 3-7.

[30]李 蔷.基于4G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构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2012: 15.

猜你喜欢

移动信息易用性图书馆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图书馆
老年人家电产品易用性设计研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微时代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
黄梅戏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
高职院校移动信息门户发展模式及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情境感知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去图书馆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