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0例
2013-12-23李表清彭国珍
李表清,彭国珍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的一种病理转归。我们于2002年8月—2010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共60例,回顾性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7~66岁,平均40.2岁。病程3~9 d,平均5.0 d。体温升高者23 例。右下腹包块直径3.5~7.0 cm,平均5.0 cm。行非手术穿刺引流术8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8岁,平均41.5岁。病程3~10 d,平均5.5 d。体温升高者21 例。右下腹包块直径3.0~6.0 cm,平均4.5 cm。行非手术穿刺引流术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取半卧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明显腹胀者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采用头孢呋辛钠及替硝唑静脉点滴,7 d 为1 疗程。非手术穿刺引流术:对于脓肿直径较大(>4 cm)者,在B超引导下行脓肿穿刺引流术,一般保留引流管3~5 d,同时用生理盐水间断冲洗脓腔。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配合中药治疗。
2.2.1 外用药 金黄散酒调适量,外敷右下腹部,2次/d。
2.2.2 内服药 以泻热通腑、利湿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排脓为治疗原则。以消痈散结汤(自拟方)水煎服,1 剂/d,分2 次服,每次100 mL。7 d 为1 疗程。组成:冬瓜仁30 g,薏苡仁30 g,败酱草30 g,蒲公英30 g,生大黄15 g(后下),炮山甲15 g(先煎),皂角刺15 g,桃仁15 g,赤芍15 g,连翘20 g,银花20 g,红藤30 g,乳香15 g,没药15 g,白芷15 g。年龄偏小或体弱者减量。
2.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4 疗效评价标准 ⑴治愈:自觉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白细胞计数2~6 d 内降为正常,B 超示右下腹未见包块及液平反射。⑵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B超示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或仅有条索状,局部有轻度压痛,体温及白细胞正常。⑶无效: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加重,B超示右下腹包块无改变或增大(中转手术治疗)。
3 结果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4 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炎性反应侵及周围组织(大网膜、肠管等),并形成相对局限脓腔的结果。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粘连紧密,组织炎症水肿严重,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导致肠瘘。手术还易引起炎症扩散,形成广泛腹膜炎、腹腔脓肿、肠粘连、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因而应尽可能避免手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阑尾周围脓肿的非手术治疗已逐渐被肯定。西医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大量临床经验证实,抗生素的使用在阑尾周围脓肿的治疗中有确切疗效[1]。但当炎症较局限或脓肿壁已形成时,单纯抗生素治疗,即使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脓肿内的细菌作用也是有限的。且由于脓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生长及内毒素浓度高而腐蚀脓壁,有导致脓壁破裂而致炎症扩散的可能[2]。
若阑尾周围脓肿病情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散[3]。阑尾周围脓肿属于中医“肠痈”范畴,是由于饮食不节等因素损伤肠胃,导致肠道运化失司,糟粕停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湿热瘀结,热毒结聚,肉腐成脓,发为痈肿。主要病机为湿热瘀结,属于实证、热证、阳证。本研究治疗组用药中,金黄散具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之功,用于一切疮疡阳证。酒调能促进药物吸收,增强散瘀消肿之功。消痈散结汤具有泻热通腑、利湿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排脓之功。中药内外合治,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切中病机,标本兼治,使湿热除、瘀结散,肿消痛止,诸症自除。配合抗生素针对阑尾炎常见致病菌治疗,中西药同用,内外兼治,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1] 和金昌,徐盛丽.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治疗阑尾脓肿11 例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65.
[2] 林勇. 阑尾周围脓肿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18):189.
[3]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7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