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模式的构建
2013-12-20罗占京张正伟
张 文,罗占京,张正伟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2100)
体育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于以体验学习循环为基础,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令每一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得到学习,在分享感受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由体验得出的结论。
一、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体育领域分为体育教学、课余体育和运动竞赛。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中必须构建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本文在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抽取学生225名,发放问卷225份,收回223份,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度为98.7%,教师问卷发放8份,收回8份,有效度为100%。通过认知性问卷调查,得出相关数据如下:
表1 学生的选择(N=220人)
表2 教师的选择(N=8人)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教师更倾向于以俱乐部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
1.与体育课相结合的模式
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采用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体育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训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员为中心,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同时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并能联系生活与工作实际;以学习为目的,提供挑战和高峰体验;拓展训练课程始终遵循“理论一应用一活动一反思一迁移一提升一理论”的体验式学习圈理论,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职业实用性为一体。
2.以必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拓展训练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对于选择必修课方式,学生占15%,教师占12%,倾向度不高。
3.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入体育教学
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倾向于选修课的占30%,因此,一些对体能要求不高的训练项目可以选择此方式。
4.与课余体育相结合的模式
从问卷可以看出学生对以这种方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占总人数的29.1%。
5.以拓展训练比赛的方式进入模式
有57人选择了以拓展训练比赛活动的方式,占25.9%,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还处在尝试阶段。学生体育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从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引入必修课,还可以以课外体育俱乐部和比赛的模式进行。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体育拓展训练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院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院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爱好,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
1.组织、管理模式
拓展训练是一个以体能作为基础,综合性很强、特殊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
(1)采用目标式管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发令,学生响应”的指令式管理,而拓展训练用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来指导训练的进行,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迁移、提升。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中采用拓展训练这种目标式管理,有利于加速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将课程设计成两种课型进行实施。按照体验式学习流程:体验、分享、提升、迁移四个阶段来学习,先实践,后理论,讨论及总结相结合。
《拓展训练》课程课型设计分两种形式:理论知识课设计、实践课设计。成绩考核由两种课型按一定比例组成。
实践课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由既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如下: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循环往复)
体验:此乃过程的开端。学生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
分享: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同学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交流:分享个人的感受只是第一步,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
整合:按逻辑的程序,下一步是要从经历中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论。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2.安全管理体系
拓展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拓展训练中必须从场地器材、课程设计、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应急预案和安全保险等方面的建立安全体系作为开展拓展训练的保障。
(1)准备阶段(安全排查)。主要包括器材检查和安装、场地的布置、见习生的安排及安全事项的提醒。
(2)实施阶段(安全防范)。项目设计的安全性、安全知识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察觉、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和管理等。
(3)总结阶段: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等。体育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开展必须将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要求时刻保持警觉,以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细节的绝对安全可靠,所有拓展训练项目都要经过精心地设计与试验,从各个方面来杜绝安全隐患,保证拓展训练的顺利进行。在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只要组织合理,严格按要求操作,利用体育课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和保护器材,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一定能使项目顺利开展下去。
三、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1.理论知识课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拓展训练相关的理论知识,它的历史背景,现今的趋势等等。
教学条件:具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示范、讨论等方式。
2.实践课设计
教学内容:结合校内拓展训练器材、体育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等,体验拓展训练。也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校园定向运动相结合,使专业知识技能与体育实践活动融会贯通,达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学条件:要求有合适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和校园环境。
教学组织: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即各个小组成为几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内设队长一名,其余都称之为队员。
教学方式:“小团体”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团体”教学中,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团队之间、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因为采用“分组轮换”的练习方法,各队的小队长不但要负责本队的队员练习,还要和其他小队保持协作。因此,通过“小团体”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课可采取小班化教学,将班分成以14~16人为一组的小队,每次教学课可安排团队构建、团队竞争和小队活动等项目,并尽量统一着装。课程结构一般有气氛营造、布置项目任务、设计计划、完成任务、反思、教师引导等几个阶段。
四、评价管理体系
1.评价管理内容
拓展训练的主要结果不是体能,而是精神层面的收获。开设拓展训练课只是以体能活动为导引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模式,不像其他课程一样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它强调学生通过训练发生观念和素质变化,而不是通过具体的成绩衡定优劣。
2.评价管理方式
评价将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以团队捆绑式学习为依托,设置训练的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课后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在学生个人身体素质考核中,大胆采用学习进步考核法,使全班不同体能、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基本处于同一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评价办法
拓展训练课程考核从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与考核,理论考核以提交每次活动的总结为主进行评定,占20%。课堂教学实践与综合教学实践以过程考核为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组织纪律性,二是团队协作,三是技术操作,完成所需的时间等。还包括团队中是否主动关心队友,主动沟通与协作,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程度,技术操作的质量与规范性,完成技术的情况等。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实践总结等,由教师对每位学生给予成绩评定,占80%。通过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高职院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体系与之配套。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组织管理、评价思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发展学生身体综合素质与技能的融合度,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拓展相融合的互助式发展。针对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对学生的拓展训练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措施不仅有助于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落实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还给现行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技能与身心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
[1] 王长权,高林,李笋南.论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的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
[2] 牟宏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整合模式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3] 王振兴.关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
[4] 夏文,沐炜,罗兵,丁俊武.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实验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
[5] 孙磊.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
[6] 姚世龙.职业技能培训与创新能力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