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胃脘痛处方用药规律探讨
2013-12-20王聿成王亚旭
王 璞 王聿成 王亚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名中医医案处方以其直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反映名中医临床用药的规律,整理和分析名中医处方对于中医学术精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2]。本文以《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3](1~6集)为处方源,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国家三批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以期客观真实地反映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1 处方用药整理原则
1.1 资料来源与处理
(1)本研究选用以胃脘痛为主诉的处方,来源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处方中涉及中药名称不统一的情况,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均按照《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的中药名称及分类方法进行统计。(3)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处理,分别记录各类中药的使用频次、使用人数,并将中药按使用频次进行排序;记录每种中药各剂量范围的使用频次(其中大枣和生姜在处方中的计量单位不统一,未予记录)。(4)现代常规用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4]规定用量,其中神曲未被《中国药典》(2010版)收录,以《中药学》提供剂量为准。(5)剂量标示范例:文中出现的剂量范围,0~6g是指0g<剂量≤6g的范围。
1.2 处方常用药的界定
本研究共收集治疗胃脘痛处方118则,涉及中药204味,共计1460个频次,平均每味药的使用频次是7.16(1460/204)次。为探讨61位名中医用药规律的共性,故将使用人数不足使用频次50%的药物剔除,规定其余使用频次大于平均使用频次(7.16次)的药物为常用药物。
2 常用药数据统计分析
2.1 常用药所属类别、使用频次及常用剂量数据统计
对《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118张治疗胃脘痛处方中常用药的类别、使用频次、使用人数、现代常规剂量、各剂量范围频次的数据进行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2 从用药类别分析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
表1所示,补气药和理气药总频次相同且最多。脾与胃相表里,取补气药甘温益气,补脾缓急;胃脘痛多伴有气机不畅之症状,若因木过克土,肝脾不和,横逆犯胃致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能失调,用理气药之辛香行散,苦降泄浊,以调理肝脾、降气和胃;补血药养肝血,柔肝体,柔疏并用以助肝之疏泄;活血药活血化瘀止痛,治久病瘀滞,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5]论述胃脘病:“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消食药顾护胃气,恢复胃腑通降功能;清热药与温里药平调脏腑寒热,化痰药、化湿药、利水消肿药及泻下药祛邪以安脾胃;胃喜润而恶燥,故用补阴药养阴生津;收涩药制酸止痛,缓解标症。
表1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1~6集)中治疗胃脘痛常用中药数据统计
综上所述,体现了名中医治疗胃脘痛,重用补气药与理气药,益气补中,疏理中焦气机,兼用养血活血、健脾消食,辅以祛痰化湿、利水泻下、养阴收涩,以求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
2.3 从用药归经分析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
脾经用药:陈皮、党参、白术、茯苓、黄芪,能健脾补中,且各有特点。“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陈皮、白术均健脾燥湿,而陈皮重在理气,白术重在补气,茯苓健脾利水;党参补气、生津、养血;黄芪升阳举陷,恢复脾主升清之功能,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脾胃升降功能得以恢复。
肝经用药,气血同调,标本兼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用归肝经之香附、柴胡、川楝子、佛手疏肝理气,且香附、川楝子、佛手又可行气止痛,缓解标症;肝藏血,体阴用阳,以白芍和当归养肝血,柔肝体,缓解肝木对脾土克伐之性。
胃经用药,重在益气养阴,和胃消食:胃为湿土属阴,喜润恶燥,故用麦冬、北沙参、石斛益胃生津,太子参甘平偏凉,补气生津,以上三味配温燥化湿药防其损伤胃阴,特别适合湿浊与阴虚并存的胃脘痛;胃主通降,故用枳壳、厚朴降气和胃,当归、瓜蒌润肠通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用麦芽、神曲、鸡内金、山楂、谷芽消食化积以助胃气。
上述分析可知,名中医治疗胃脘痛注重脏腑辨证,主要从脾、肝、胃论治,重在健脾固本,养血疏肝,同时不忘养阴护胃。
2.4 从剂量频次分析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
由表1分析,名中医治疗胃脘痛用药剂量:超过现代常规用量使用的常用药有37味,占常用药总数的78.72%。超出剂量多数为2~5g;也有超出剂量>5~10g者,如白芍、瓜蒌、瓦楞子、丹参、桂枝、海螵蛸。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瓜蒌、瓦楞子、海螵蛸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白芍大剂量时用到40g、50g,以缓急止痛为用;丹参取丹参饮以丹参为君之意,与行气宽中的佐使药配伍,治疗气滞血瘀胃痛。而木香、黄连、吴茱萸、高良姜、肉桂、砂仁,名中医的用量基本符合现代常规用量范围,但其中也有超常规剂量使用的,如高良姜、肉桂。超现代常规用量多与寒证、虚证或环境寒冷有关;木香的现代常规用量为3~6g,而名中医有用到10g以上者,主要取其行气止痛,以为治标之用。另外,甘草的使用频次在所有药物中最多,其用量主要集中在0~6g范围内,多作为佐药,调和药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名中医治疗胃脘痛有如下规律:(1)重用补气药与理气药,益气补中,疏调中焦气机,兼用养血活血、健脾消食,辅以祛痰化湿、利水泻下、养阴收涩,以求标本兼顾;(2)注重脏腑辨证,从脾、肝、胃论治,重在健脾固本,养血疏肝,同时不忘养阴护胃;(3)用药剂量大多高于现代常规用量标准,除了要结合药物在方剂中君臣佐使的地位进行考虑外,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1] 王璞, 申祺, 刘弘毅.王绵之教授1203张处方的整理及用药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1):16-19.
[2] 王璞,储外明,王聿成.王绵之教授185张感冒处方整理及用药特点研究 [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71-72.
[3] 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3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264.
[5]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