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广东高校样本的统计分析

2013-12-20温汉雄

党史文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素质教育素质

温汉雄

(广东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是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潜质和能力,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特殊群体,研究他们的科学素质现状,摸清制约因素,寻找解决办法,不仅有利于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保证调查的广度和深度,笔者在选取调查的广东高校、专业和学生中,既包括部属和“211”高校,也包括省属的普通高校;既有人文社科类专业,也有理工农医类专业;既有低年级学生,也有高年级学生;既有男性学生,也有女性学生,其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调查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收回996份,回收率99.6%。调查内容既涉及科学素质的主要方面,也涉及各高校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状况。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1.当代大学生科技兴趣度和职业选择倾向的调查。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人们对某事物、某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对科技的兴趣,是大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有关科技的信息比较感兴趣。如在回答“你对哪些新闻报道或话题感兴趣”的问题时,选择科技新闻的有63%,选择娱乐体育新闻的有57%,选择经济新闻的有44%,选择政治新闻的有23%;而对“科学新发现”很感兴趣的更高达91%。然而,在回答“哪些职业对社会贡献最大”的问题时,44%的人选择企业家,35%的人选择影视明星、歌星和体育明星,26%的人选择政府官员,而只有31%的人选择科学家。在回答“最倾向的职业”时,选择科学研究的也只有13%,远远低于选择企业家(40%)、影视明星、歌星和体育明星(24%)、政府官员(23%)的比例。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虽然对科技信息比较感兴趣,对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但在社会日益物质化和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当涉及到对职业的评价和职业选择倾向时却表现出与其兴趣相矛盾的一面,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2.当代大学生基本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的调查。科学知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系统总结,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理论等。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没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素质便无从谈起。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大学生对基本科学常识和科学观点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但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科学知识比较缺乏,特别是对于高科技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如对“宇宙的年龄有多大”“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什么”和“火箭升空的原因”等问题的回答中,正确率分别是39%、16%和58%,而对于“纳米技术” “超导” “转基因” “量子电脑”等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知识答对率和理解率则更低。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基本科学知识特别是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掌握不够,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3.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勇气的调查。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主要包括探索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理性实践精神、民主合作精神等。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客观地观察、认识事物,能不断给予人们一种理解、处理各种事物的理性依据和可靠方法。调查显示,超过90%以上的大学生认同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在对科学和迷信的关系方面,64%的大学生认为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等是封建迷信行为,有违科学精神,并明确表示反对,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科学和迷信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但封建迷信思想在一部分大学生中还有相当的市场,有4%、12%、14%、10%的大学生分别相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并有过相应行为。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布鲁诺为坚持自己的科学立场而遭受火刑的行为”时,有46%的人表示“敬佩不效仿”、24%的人明确表示“不欣赏”,只有30%的人表示“敬佩并效仿”;在被问及“由于坚持实事求是而使个人利益受损”时,有高达36%的人表示“放弃原有立场,重新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选择”,22%的人表示“不确定”,只有40%的人表示会“继续坚持己见”;在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批评问题上,只有45%的人表示“积极愉快地承认并接受”,41%的人表示“当面不承认但随后改进”,而明确表示“明知错误也继续坚持”的人竟高达17%。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勇气。

4.当代大学生科学方法的调查。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也是人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信息和了解社会,推进创新,实现既定目标。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衡量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本内容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测试基本科学方法的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对比较对照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治疗效果不佳,科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采取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是C),在调查中有20%的人选择“A.征求患者的看法”,30%的人选择“B.用医学知识来断言此药无效”,50%的人选择“C.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各组的结果”。第二个项目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有关遗传概率的理解:医生告诉一对夫妇,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病态基因,如果他们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病的机会为1/4。这意味着:A.如果他们生育三个孩子,那么,这三个孩子都不会得遗传病,B.如果他们生的第一个孩子得了遗传病,那么,后面的三个孩子将不会得病,C.如果前面的三个孩子都很健康,那么,第四个孩子肯定有遗传病,D.他们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正确答案是D)。调查显示,有17%的人选择A,6%的人选择B,13%的人选择C,66%的人选择D。第三个项目主要考察当代大学生对等效代替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常常要用很多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下列过程中运用了等效代替方法的是:A.测量一张白纸的厚度,B.牛顿总结出惯性定律,C.曹冲称象,D.研究电流,电阻与电压的关系(正确答案是C)。在调查中,选择A的有20%,选择B的有41%,选择C的有75%,选择D的有25%。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欠缺。

5.当代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调查。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且关系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科学素质的自我评价如何?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又有哪些作为呢?当被问到 “当前大学生科学素质总体状况”时,认为 “很好”“较好”的分别为6%和16%,而认为 “一般” “较差”“很差”的高达47%、19%和11%。在回答“您参加过学校开展的学生科技活动(如学生科技节、学生科技创新实验等)吗”问题时,选择 “经常” “很少” “从不”的分别占14%、50%、36%。在回答“您对您所在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现状满意吗”问题时,只有16%的人表示“满意”,表示“不满意”的有35%,而有37%和11%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不清楚”。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对自我科学素质水平的认知上普遍评价不高,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参与率低,对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现状表示不满意。

三、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不论是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还是从高校开展科学素质教育的情况来看,这种现状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建设,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高校和全社会面前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推动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坚持政府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1.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扫除妨碍学生科学素质提高的体制障碍。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了好多年,但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仍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均衡,导致了中小学生“择校”的激烈竞争以及更激烈的高考竞争,使得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们为了能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几乎牺牲了一切与考试无关的活动,学校单方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上了大学之后,专业知识又成为学生们的主攻方向。大中小学教育体制上的这种“一脉相承”,最终带来两大弊端:一是中小学不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风气在大学中延续,二是学生长期保持着应对考试的“惯性”,对于科学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现行教育体制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科学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虽觉沉重却容不得我们回避。各级政府应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刀阔斧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以强有力手段推行素质教育,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扫除体制障碍。这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也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前提,更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2.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有关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规划。国务院于2006年3月发布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明确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科学素质提升的“四大重点人群”,而作为学科学、用科学、传播科学、发展科学主阵地的高等学校以及大学生群体,却没有被列入其中。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虽然大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会高一些,但由于体制上的障碍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科学素质认识上的偏差,当前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与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还有相当的差距,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和期望还不相适应。这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各级政府可参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方针和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单独制定实施有关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规划,或者把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内容纳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有关规划或计划中。在规划或计划中,应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在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宏观上提出与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相适应的目标要求、方法途径、考核评价以及条件保障,从而把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常规化的轨道。

3.加大对大学生科技活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财政经费投入。财政经费投入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政策,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支持高校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的力度,对于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和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从目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来看,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以整体教育经费投入的,难于把科技教育经费从整个教育经费中划分出来。然而,政府可以且应该明确科技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经费也不断增加,但从教育财政经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不仅没有达到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规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实际上也反映了科技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经费投入的不足,加大了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难度。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的规模,建立科技教育投入随着整个教育投入增加而稳定增长的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可以在增加整个教育经费的同时单独投入高校科技教育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特别是科技教育经费使用的监审,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政府在确保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同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资源和资金参与大学生科技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

(二)坚持学校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构建合理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谓高素质,理所当然地包括科学素质在内。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的取向偏差,我国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而大学课程设置又过于强调学科专业化,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认为现在所学课程对提高个人科学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帮助很大”的只有13%,而表示“帮助不大”和“没有帮助”的高达51%和30%。可见,构建合理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刻不容缓的工作。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合理,直接关系到科学素质教育的成效。调查结果表明,在造成大学生科学素质不容乐观的关键原因中,有61%的学生认为“教学安排不合理”,49%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落后”,35%的学生认为“教学途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填鸭式”地满堂灌,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已是当务之急。根据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把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过程,把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贯彻以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为内容的科学素质教育。

3.调动广大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科学素质教育环境。科技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是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桥梁,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目前,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成立学生科技社团,设立学生科技活动节,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甚至开设创新实验班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生参与面的问题。在调查中,有3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举行的科技实践活动,有50%的学生表示很少参加,有85%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虽然学校每年都有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等科技活动,由于没有把学生的参与和过程体验放在首位,把国家级、省级的比赛名次看得过重,有些学校只是组织所谓的学生“精英”参加,真正参加的学生却不多,组织科技活动预期效果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充分发挥“精英”学生的优势,可以给学校带来获奖的荣耀,但却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学校应该解决好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广泛性问题,处理好少数“精英”重点培养和大众化参与的关系,扩大学生参与面,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科学素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浓厚宽松的科学氛围,创立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创造性地建设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校园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广泛介绍科技发展史、科技新发现、世界科技新动向等。二是挖掘、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利用校舍有限空间建设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及本地科技成果展览室等,使学生耳濡目染,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创新科技活动内容,如举办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讲坛、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文化展览、放映科教电影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四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科普宣传活动,如让大学生担任科普宣传员、科普报告团成员、科技馆讲解员等,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外,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企业,始终应该担负起支持和参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责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由物质资本与市场的竞争转向了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拥有一大批既具有扎实深厚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建设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既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新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企业要想增强市场竞争力,争夺高科技人才,应主动与高校合作,形成与高校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态势。一方面,企业应该转变用人观念,在招聘大学生时,摒弃过去“唯专业论”,主要考察应聘者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抢占人才这个新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并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拓宽合作渠道。通过有效的合作,既可以使高校的发展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又可以使企业的发展获得更强大的动力,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而校企“双赢”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大大推动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提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创新型素质教育素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