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长白山人口文化的重要支撑力

2013-12-20

行政与法 2013年3期
关键词:长白山人口家庭

□ 李 红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吉林 长春 130012)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境内大山之最, 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的形成有着漫长的历史,从民族、民俗及人文、历史、自然等方面,由远至近,系统地记载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也记载着吉林省这个多民族集聚区域的历史发展进程。

在吉林省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加强长白山人口文化建设论坛》上,有专家对长白山文化进行了这样的定位:长白山文化是广义的大文化。如果我们从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长白山文化进行研究,把长白山文化看做是一个大系统,长白山人口文化就是它的子系统。

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丧嫁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映。 人口文化是一个最能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概念。从大的涵盖面上来看,带有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自然和社会等条件的不同, 人口文化必然会呈现出差异性和特殊性。

长白山人口文化指的是以长白山为标志性品牌的吉林省范围内的人口变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制度习俗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文化、人口质量文化、人口结构文化,以及与人口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家庭人口文化、 人口生态文化等文化形式。

研究长白山人口文化, 有必要把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作为打造长白山人口文化品牌的切入点, 因为它是长白山人口文化这个子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 是决定长白山人口文化这个系统整体功能发挥的基本力量。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人口文化大院师资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上, 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崔丽强调指出:人口文化工作要以创建“幸福家庭”为目标。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弘扬家庭美德,建设美满和谐幸福家庭。看似关注家庭的微观细节,实则是站在宏观角度上的战略思考——从家庭文化层面构建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 这就为吉林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启了新的发展思路。

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指有利于促进家庭健康发展和人口均衡发展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制度规范。它囊括了有关婚姻、生育、抚养、教育、赡养、健康和家庭成员关系等较为一致的价值理念、 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关注并研究家庭人口文化的人文价值,挖掘其社会功能,通过提高家庭个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境界,重塑人性美德,不仅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创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

⒈健康的家庭组织细胞是社会大系统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生命体是由数以百亿个细胞组成的,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人体,健康的肌体取决于健康的细胞组织构成。同理,整个社会这个大系统是由数以千万个家庭组织细胞构成的,家庭组织细胞健康是其获得良性发展、提升发展能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大系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家庭组织细胞健康的本源是良好的家庭人口文化的丰厚积淀。

⒉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具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规定着行为主体所追求的目标,因而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家庭人口文化的这种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的塑造来引导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进而使其产生自律行为,并能够使其符合社会价值的要求。 新型的家庭人口文化能够形成先进的、健康的价值理念,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那些作为人类道德意识、价值判断、精神境界、人文修养中优秀的内涵。 尤其是在优秀的家庭人口文化的涵养中自然形成的良好家风, 不仅构成了对家庭组织制度的正向规范, 同时其产生的对其他同类组织系统的良性辐射效应必然会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⒊家庭承担着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初始教育的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出: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切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人口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从基础做起,从学前教育做起。而在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如教育文化学者王继华所阐明的那样: 家庭是培养子女思想和灵魂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心性所表达出的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低俗的都是家庭给予的。 思想和灵魂的素养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合格之人的根基。在西方国家,虽然有些人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公共生活中,他们却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行事有风度,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尊重、给予,且行为举止极有教养。这与他们早在家庭、 在幼儿园时就开始人文教育密切相关。所以, 创建家庭人口文化实质上就是在为人的早期教育提供优质的土壤,为人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养料。

⒋家庭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互动效应。 家庭人口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系统, 一方面,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文化心理、道德规范对家庭有着重要影响, 如在当今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家庭观、婚姻观与老一辈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家庭的功能结构以及婚育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家庭的功能、结构的发展变化,如空巢家庭增加、变异家庭的出现以及家庭规模的小型化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状况,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系统的生产与运作。

二、构建家庭人口文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构建家庭人口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正视其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所存在的问题,使其运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⒈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家庭美德及健康理念日渐淡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相对滞后。在现实中,与“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这些传统美德相悖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公交车上坐着的青壮年人无视站立的老人,“老弱病残”座位形同虚设;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现代化的小区,邻里之间形同陌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家庭关系都被蒙上功利的色彩等等。

⒉婚育观念的改变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叉与融合,并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与之相应的婚育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这既有正面效应也不乏负面的结果。比较典型的表现有:⑴离婚率不断攀升。据全国民政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 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较2010年同期增长17.1%;⑵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严重失调将会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冲击, 并由此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婚姻性别挤压、婚外恋、性犯罪、买卖婚姻等问题。如此等等都危及着家庭的稳定,为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着不可回避的质与量的问题。从数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0年的20‰降到2011年的8.7‰, 但要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每年继续惯性净增7000多万人, 数量压力依然沉重。同时,导致生育率反弹的隐患还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的生育观念对相当一部分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贫困地区, 人们的生育意愿有悖于国家现行的政策要求。 历史条件和现实所处的特殊环境又使这种意愿很容易得到实现。 这主要是由于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政策的不完善,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给非计划生育提供了可行的空间。 如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惠及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养老还只能是以家庭为主。靠“养儿防老”是广大农民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由于我国的人口控制是一种非主观意愿的 “超经济水平的强控”,这就决定了生育率反弹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另外不能忽视的现象是,计划生育的成功和目前的低生育率使人们盲目乐观,甚至产生一种错觉:人口问题不再重要,至少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人们热衷传播的信息不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而是“生育政策放宽了”、“可以生二胎了”, 甚至在某些特殊的人群中生二胎或三胎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有这些无疑对稳定低生育率产生了一种负面诱导效应。

从质量上看, 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目前文盲仍数以千万;大学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年);农村有一半劳动力没念高中,每千人工程师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素质低下,直接影响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创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⒈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要以人的价值理念提升为主旨。创建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关键是要注重对人的价值理念的提升, 也就是注重从强化人的内在约束上考虑问题。 创建家庭人口文化既不是指简单地、大张旗鼓地搞一些文化活动,造造声势;也不仅仅是通过建立一些专业机构为计划生育对象或有需要家庭提供一定的帮助, 而是让人们在价值理念上对家庭制度安排及家庭未来发展趋向的认同, 由此达到人的内在自我约束。家庭人口文化看似无形,实际却渗透到家庭生活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它不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或管理方式, 而是形成具体行为方式或管理方式的理念, 从这些理念中能够折射出一定的处世哲学,蕴含着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体现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家庭成员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标准和方向。通过价值理念的提升,使人们真正认识到: 我们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所必须面对的婚育问题、情感问题、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事情,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口大环境,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

⒉创建家庭人口文化切忌盲目追求文化的形式,而忽略其文化的内涵。 在大力开展群众性家庭人口文化活动,广泛宣传新型婚育观念,弘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过程中, 若过分拘泥于形式很容易让内容流于空洞。这样构建出的文化,难以与人们产生心理契合,会偏离文化建设的主旨。 所以, 在家庭人口文化构建中,切忌一味求新求特,忽视对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内容;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身的个性特色。文化最终是要融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因此,应通过强化服务职能,面向基层,面向整个社会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被服务群体对教育、卫生、文化、健康、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强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促进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健康、幸福与和谐。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对单亲、留守、零就业、孤残等特困家庭,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其需求及面临的实际困难, 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配套措施和服务项目, 为他们生存状况的改善、家庭未来的发展、子女的成长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办法。

⒊创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要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并突出个性特征。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 它之所以能历经数千载而不衰, 就在于它的人伦精义和道德价值已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民俗、民情的思想根基和伦理依托。但是,在创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过程中,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还必须用时代的精神加以衡量,抛弃过时的、僵化的、不合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上去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在儒家伦理丰富、复杂的体系中抽绎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内核,加以灵活、富有创建性的学习与运用。

同时,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还要强调个性化特征。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实行的独具特色的人口计生工作的管理模式, 因各管理主体所处区域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色不同,针对的服务对象及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境内共有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49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48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占全省总人口的10%。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渐被汉族同化, 但其民族生活方式中的优良传统和民族风格仍被坚守着。他们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且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独特风俗。在饮食、墓葬和婚俗方面也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各种迎宾礼节、待客、饮食、服饰、嫁娶、丧葬、娱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习惯。所以,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要强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不能千篇一律搞统一的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个性需求原则。注意与地方文化融为一体, 不能脱离区域文化特色。 应结合本地实际,结合群众需求,创新宣传手段,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和实施。

[1]王继华.家庭文化学[M].人民出版社,2010.

[2]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宏规,张纯元,徐八达.新家庭计划[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

[4]于滋.家庭发展能力的促进模式——大连“健康家庭促进计划”实践[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06).

[5]钟民.大美长白山,今朝更好看[J].中国工程咨询,2009,(02).

猜你喜欢

长白山人口家庭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家庭“煮”夫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恋练有词
“互联网+”下的长白山休闲旅游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