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新定位
2013-12-20麻红
□麻红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
地方高校常指由财政拨款、干部人事等方面主要由地、市政府管理或省、市共管的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地方高校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外事工作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拓国际市场,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优秀资源,需要我们从地方高校海外引智工作的效益定位、外事管理工作的特色定位和外事队伍建设的利益定位几个方面入手,科学探究并重新定位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以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地方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既是高等院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校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的主渠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高校外事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国际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外事工作面临来自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首先,国内一流大学在知名度、学科优势、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招生数量、招生质量、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依托这些优势,知名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可以强强合作,地方高校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国内一流大学竞争,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内容自然面临诸多挑战。其次,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还面临着来自国际教育市场的压力。随着我国教育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大量的国外教育资源开始进入我国,对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产生了冲击,同时也对外事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外事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⒈对海外引才、留才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对于提升地方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和“管理”环节的定位工作,对于提高海外引智工作的效益意义重大。与国内办学历史悠久、知名度高的一流高校相比,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所聘用的外专多集中于语言教学领域,从事英语、日语等语言教学工作,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某些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声望、能够来校进行长期专业传授和开展短期科技交流的知名专家数量少之又少。在外专聘用和管理过程中,高水平外专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
⒉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提出了新挑战。高校的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产物之一,它对于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教育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及国外教育资源的不断涌入,一些以盈利为目的国外高校及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进入我国,扰乱了高教市场。同时通过合作办学引进的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和课程设置、教材、教育模式等在我国高教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合作办学质量问题的担忧。另外,随着国外政府、高校、学术机构和民间团体等境外团组来访数量的日益增加,一方面,丰富了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外事工作的效率、办公经费和管理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⒊对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挑战。现行的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这无疑对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首先,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科学研究”的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智力引进、人员派出、外事接待等常规性工作内容占用了外事管理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外事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学校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需求,所在地区的需求等思考得不够,其调查、策划、协调、监督等“科研”能力明显需要提高。其次,地方高校外事工作“参与决策”的能力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不高、领域狭窄、经验不足,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重大发展问题的决策能力不强,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如学科、教务、师资、科研、学生等职能处室的横向联系不强。长期以来,“单兵作战”的现象比较严重,参与学校规划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亟待提高。
⒋对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挑战。“外事无小事”,高校外事管理者对外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和气质,更展现了一所大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气息,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和能力。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涉外管理干部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有熟练的业务和扎实的外语基础,还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灵活的办事技巧。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通晓本民族语言,熟悉外语国家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等。与基层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相比,外事干部的工作压力更大、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内容也更加复杂,但许多高校传统的绩效考核办法并没有涉及到外宾和国际来访人员对涉外干部工作的反馈和评价,大多数教职工也很难对涉外干部的绩效做出公正、公平的判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调动外事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中国快速发展阶段外事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逐步扩大,为高校外事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给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外事部门应抓住机遇,主动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工作原则和机制,树立“外事为内事服务”和“外事保证内事”的理念,使教育国际化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
⒈中国地位的不断提高为地方高校外事工作带来了良好机遇。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腾飞的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的“奇迹”效应,为地方高校的引智工作带来了许多机遇。许多西方过剩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开始涌入我国,尤其是金融危机浪潮之后,全球企业的科技人才重新配置,全球人才的供需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大量的人才资源失业待岗,另一方面大批新毕业的高等教育人才过剩,这为我国地方高校引进“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海外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教学科研资源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
⒉教育部大力支持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地方高校带来了诸多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此基础之上,教育部为地方高校的外事管理者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政策支持。这种政策支持对于地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难得的机遇。
⒊为地方高校申办和设立“孔子学院”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纲要》指出:“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孔子学院是大学文化传承功能在海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搭建了平台。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不但可以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中外合作高校国际化交流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推进了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在新时期,地方高校外事管理者应紧紧抓住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创造的诸多机遇,尝试通过申办和设立“孔子学院”,推动地方高校与世界各国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文化内涵,提升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国际知名度。
二、科学合理的定位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应准确定位,担负起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重要任务。转变以接待、服务领导为主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为主的任务上来。[1]
(一)做好地方高校海外引智工作的效益定位
⒈准确的层次定位是提高引智效益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与大转型时期,许多新建高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招生数量等举措使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但是,与国内外历史悠久的知名高校相比,这些新建学校办学时间短,历史沉积少,知名度不高,“生源及服务地区的辐射能力也就很有限”。[2]“在一定程度上,许多新办和新转型高校的层次定位不明确,给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3]因此,地方高校海外引智的层次定位准确与否是获得引智工作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前提。一方面,在海外引智过程中,不能盲目照抄照搬部委属高校的管理模式,攀高、求大、尚名、逐利,过于强调应聘者是否是名校毕业,而忽视对应聘者性格、人品、与人相处能力、对华态度等方面的考察。避免引进“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才,更要避免造成“引进难、留住更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海外引智工作也不能妄自菲薄。地位较低的院校对地位较高院校的模仿促使竞争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在某种程度上能提升整个高教系统的水平。[4]外事管理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脉搏,依据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学科,重点引进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龙头学科所需要的海外智力资源,以此获得地方政府更大的扶助。
⒉规范的聘用体系是提高引智效益的保障。[5]在海外专家和人才聘请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学术能力、身体状况等进行初步了解,还要重点考察应聘人员对华的友好态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尤其是对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度和认可度。另外,还要对应聘人员在曾经工作过单位的人品、性格、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口碑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考察,根据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聘用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海外专家和人才。在选准、选定聘用对象之后,应积极协助受聘人员办理“来华工作许可”、“邀请函”和“外国专家证”等手续,依法与受聘人员签订合同文本,对其工资待遇、课时、工作性质及应遵循的各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等做详细说明和约定。引进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合作办学服务的海外专家和人才是海外引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外国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是提高外专聘用效益“一举两得”的好事:一方面可以发挥外专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源领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稳定外国专家和人才队伍。
(二)做好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特色定位
外事工作的本质是管理,但管理也是一种服务。这里的服务体现双向性:一是面向“上游”的服务,即要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要为所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服务;二是面向“下游”的服务,即要为所在学校的院系、科研院所等二级单位服务。在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应在服务地方、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做出努力。
在面向“上游”服务时,外事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两个职能作用:一是“科学研究”的职能。即调查、研究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学习和分析所在学校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建设模式,在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及开展国际学术合作时先行一步、有的放矢;二是“决策”的职能。在国际化背景之下,外事部门发挥着“蓄水池”的职能,它不断汇集全球范围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但要保持“蓄水池”内水资源的循环更新,就要求外事管理者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决策中,应借鉴和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积极开展各种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在“泄洪”和“分流”过程中,才能根据校内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有效合理的“灌溉”,实现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在面向“下游”服务时,地方高校外事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应尽可能多地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层面,最大化地发挥外事管理的协调和组织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外事管理部门不再是对外交流的主体,而各院系、科研院所、教师、学生才是国际交流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因此,新时期的外事工作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理念,将以“政策”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基层教学、科研单位“服务”的模式,在智力引进、人员派出、国际交流、学术合作、合作办学等领域赋予院系、科研院所等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外事管理部门将更多精力投入在拓展外事管理内涵、提炼和升华外事接待、研究所在地区和所在学校需求等工作上。
(三)做好地方高校提高国际声誉的服务定位
传统的“迎来送往”式的外事管理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国际化对地方高校提出的各种要求。由于先天、后天、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在与世界知名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在新时期,地方高校的外事管理工作要在如何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度上下功夫。其中包括合理规划和战略选择学校在国际国内科技领域有前沿优势或潜力的重点学科,对其加大投入力度,争取能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教学科研经验、派送优秀师生赴对方学校交流学习、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学生等,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办学层次。另外,针对优势和重点学科,还可以尝试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或学位项目,这既有助于开展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又有助于招收非汉语语言专业的国际留学生。[6]同时,不断探索合作办学和留学生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挖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留学生培养项目的结合点和交叉点,追求二者的共赢。尝试通过“2+2”、“3+1”、“3+1+1”、“4+1”、“4+0”等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拓宽留学生招生途径和规模、稳定留学生生源,逐步将以语言进修为主的留学生培养模式转变为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扩大学校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
(四)做好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利益定位
职能界定、运行机制的确立为地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创造了前提和基础,而“外事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绩效的提高在于:根据职能的要求和组织机构选好人、用好人、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7]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涉外管理干部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涉外干部大多是具有多元发展空间的“多面手”,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比较强烈。为了调动外事管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外事管理队伍、提高外事管理水平和效益,要认真研究激励机制在地方高校外事管理中的构建问题。在人员选拔方面,从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招募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外语水平高、有志从事涉外工作的优秀教师。在岗位设置上,采取“固定与流动结合”的岗位设置办法,保留其教师编制,消除其后顾之忧。在绩效考核上,采取“就高不就低”的考核办法,根据其业绩,适当给予“额外工作量加分”,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外事干部的工作热情,对普通外事干部教学工作量等进行适当减免显然很有必要。另外,对于有多元发展前途的外事干部,高校管理者在制定职称评定等政策时,可以考虑适当将涉外干部从事的高水平翻译工作认定成教学工作量,增加职称晋级时的业绩比重,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1][3][4]马培培.高等学校层次定位之观念误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5):15-17.
[2]王晖.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定位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6):124-126.
[5]麻红.国际化视域下地方高校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刍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38-40.
[6]荣毅钟.新时期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改革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06):141-144.
[7]麻红.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