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金融视角下学分银行制度设计的借鉴与创新

2013-12-19张枝实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大学

张枝实

学习成果互认和学分银行在国外研究和应用较早,如19世纪的美国学分转移体系,还有20世纪80年代欧洲建立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1]另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和韩国学分累积制度。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各开放大学试点单位均将学分银行纳入筹建目标之一,进行项目研究,但是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现状的学分银行相应体制、机制,还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一、学分银行的意义

第一,学分银行为教育需求提供保障。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互认和衔接,使非正规教育得到社会认可成为可能;有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使各类教育更灵活更人性化地展现于普通人面前;有助于满足公民多元化发展需要,连接一个广泛的体系网络;有助于扩大公民的受教育机会,增添个人成才晋升通道,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消除容量限制。

第二,学分银行为教育改革树立标杆。回顾涉及教育体制的“钱学森之问”到“陈寅恪问题”,再纵观教育市场中出现的某些“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一死就放”的循环乱局,可以说,全社会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充满期待。继续教育相对其他教育来讲更灵活和开放,同时覆盖人群最广、教育形式最丰富,它涵盖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是继续教育领域的主打设计之一,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能够推演到其他教育领域。

第三,学分银行为终身教育寻求突破。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就是搭建全民多种学习需求的平台,促进各类学校、机构和学习场所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学习支持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够相互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相互衔接,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机制和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分银行是这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度的“突破口”。[2]

第四,学分银行为开放大学提供有力抓手。开放大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紧迫的过程。因为专业开发和师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培育过程,另外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又面临着建设、淘汰、更新周而复始的轮回;而国家对于开放大学的建设又圈定了一个较短的建设周期。如何在保证质量、实效前提下,尽快将开放大学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支持,从而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使支撑开放大学建设的各个项目能够蓬勃发展,那么明确一个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什么要选择学分银行,这一点从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一窥端倪。

二、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继续教育”篇章中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中提出: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任务中,也有这样的项目,即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4]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家教育制度层面的设计,透漏出以下信息:

第一,开放大学与学分银行紧密联系。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都是被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式提出来的,共同作为搭建继续教育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设计,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第二,开放大学与学分银行定位有区别。规划纲要指明,开放大学对于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学分银行则为建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提供载体保障,可以说一个是开放继续教育的“进口关”,另一个是“出口关”。

第三,学分银行以开放大学为依托。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通知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重点任务的政策设计形式是“一主体四制度”,即以开放大学(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中央电大)为主体进行综合实验,并融合学习成果认证、学分银行、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招等四项制度,其中前两项制度是创新设计,后两项制度则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

第四,学分银行不局限于开放大学。在教体改试点项目中,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是在高等教育篇章中明确。而在规划纲要中,则是在继续教育篇章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有交叉,但继续教育的范围更广阔,更能涵盖到广阔的非学历教育领域,很显然学分银行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另外,有学者也认为,学分银行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柔性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与开放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开放、公平、灵活、多样化相类似,并且二者现阶段的建设目标也不谋而合。但是,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的相似性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趋同性。学分银行需要开放大学系统、资源、平台和服务的支持,学习辅导、课程考核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借助开放大学开放灵活的办学制度帮助解决。开放大学要形成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办学特色,必须要积极做好学分银行的承建者和运行者。另外,学分银行作为认证机构是没有发证权的,学习成果兑换要依托相关学校。[5]

基于此,应该明确,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的关系是复杂的,它们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是并列个体,又要错位发展。在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制定过程中,就应该适时引入学分银行的内容,甚至还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从而更好地开创开放大学的新局面。另外,将学分银行提升到与开放大学相近的地位,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投入,可以使开放大学建设的战略眼光放得更远些。

三、学分银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学分银行的定位是形成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枢纽,使学习者可以自由穿梭于各种教育、培训、文化机构之间,可以在证书、课程、文凭、学位之间进行通融转换。[6]当然,学分银行不仅仅是一个机构,也是一个制度。它应该实体化运作,成为第三方权威、公允的认证机构。同时,更成为社会认可的标准,成为各个办学单位共同遵守的制度,即普遍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保证学分积累与转换,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7]可以从运行思路、保障措施和建设目标梳理出学分银行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1.变“中药房”为“大超市”

不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资格培训还是自主学习,基础的单元都是课程。同样一门课,按照培养目的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按专业需要可以归入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模块,按培养侧重点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应用课等性质。按照固定的专业规则和特定的培养需求组建课程体系不是一件难事,但还要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任督二脉”,真正触动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改变诸如培养方案千人一面的“巧合”、选修课不得不选的“枷锁”、实践环节修完再修的“尴尬”;既要出台规范学生进课堂听课的限制,也要给学生自学哈佛公开课的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学分银行不仅要有在“中药房”遵方抓药的能力,还要有在“大超市”按需配货的水平。[8]

2.变“积分卡”为“信用卡”

浙江省明确提出设立“浙江公民教育积分卡”,记载学分,记录学时,学习记录作为公民技能认定、就业、晋升、职称评定、执业注册等的重要依据。[9]同样,学分银行多种多样的学分业务,需要有必需的账户凭证,通过“刷卡”的操作来承载学习信息储存、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信用管理、学习信息统计等行为。学分银行与诸如“公民教育积分卡”等基础性的“储蓄卡功能”对接,扩展出“信用卡功能”,可以建立教育信用,鼓励教育消费,触发教育行为。

3.变“独木桥”为“立交桥”

近年来,全国每年约有900万高招考生,他们中的70%以上都能上大学。但报名考生的减少和录取率的提高,丝毫没有弱化“全民高考”的紧张,反而愈演愈烈。高考压力之所以那么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学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加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考生都希望能进入到一个更好的高校,为日后发展增加筹码,象牙塔之路仍然是一条“独木桥”。[10]

大学扩招到今天,重点高校的招生数量也基本趋于稳定,要缓解这种“高考一到全民让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窘迫局面,学分银行所致力于搭建的“立交桥”无疑是黑暗中点亮的一盏明灯。通过学分互认,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深入共享,各类学校的教学水平趋于均衡;通过学分兑换,使莘莘学子多了获取名校教育的路径,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人群。

基于此,可以为学分银行设立两个目标:

近期目标——建立成人各类学历、学历与证书、社区教育与开放教育之间的融通渠道。围绕学习者终身学习需要,建设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通过学分银行系统,为每个学习者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提供学习跟踪记录服务和学分认证、转换与存取服务。[11]

远期目标——创建符合时代特征、各地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融合通达的“立交桥”,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当前我国推行学分银行的困难

1.学分银行不易容纳校园教育——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的矛盾

1919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始引入学分制。新中国成立以后,学分制经历了1978年开始的试行,1983年开始的逐步发展,到1992年以来的全面推广三个阶段。[12]虽然学分制的实施带来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但是学分制度在引入之后为能更好地与我国原有教学模式相衔接,更多的是改变为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前者注重系统性和规范化,后者则提倡自由度和灵活性。学分银行要更好地实现沟通、衔接、兑换等,依赖的只能是“自由和灵活”的学分。因此,学分银行如果推广到校园教育中,势必要对固有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带来冲击。

2.学分银行很难沟通学历和非学历——学分制和课程制的矛盾

学历教育重视循序渐进主要依托学分制,而非学历教育则更注重先易后难实行课程制,两者分属不同的培养体系和表征形式。例如,欧洲学分体系包括学分转换(ECTS)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ECVET)两个系统。ECTS重点在学分转换,它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最早,也是欧洲唯一的经过试验证明比较成功的高等教育学分体系;ECVET的重点在学分累积,是欧洲委员会应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和累积需求,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进一步探索,[13]两者沟通起来相当不易。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纳入了继续教育的范畴,也就包括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内容。从国内研究的思路看,各地也普遍将非学历教育纳入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视野,而且要建立学历和非学历相融合相统一的学分银行,将兑换学历证书和颁发培训证书的渠道打通。将非学历学习成果和学历学习成果置于统一的平台,不仅涉及认定标准、培养过程、能力水平相统一的难题,同时也面临学历教育市场“文凭注水”的风险。可以说,学分银行定位高、范围广,建设的难度很大。

3.学分银行缺乏社会推动力——个体需求和机构利益的矛盾

2011年4月,《长三角地区高校学分互认协议》签署,浙苏沪三地将通过交换生计划、网上选课计划和暑假班计划等项目形式,实现本科高校学分互认,其中交换生计划先在“985”高校、“211”高校、省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同类同层次实行“对等互派”。[14]可以说这些还只是有限度的互认,效果有待于检验。另外,浙江省组织实施的选拔优秀二年级本科生转入部分高校重点专业学习,也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试点制度,[15]但遴选条件十分严格,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

学分银行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政府推动,还需要有完善的合作共赢机制吸引社会办学力量主动参与。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同类机构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利益重于声誉,“争抢生源”“争夺排名”“关门办学”和“利益至上”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为别的学校颁发证书、认可别的学校的培养学分,不仅需要有社会监督的外部推动,还需要有开放融合的自身觉悟。

五、学分银行制度设计借鉴金融方法的可行性

1.学分银行金融反馈的理论依据

(1)学分银行概念是从银行实体衍生而来。学分银行不仅从金融学中提取了概念,还从中吸收了运行经验。从应用历史追本溯源,学分银行所涉及的积分、兑分、贷分等运作模式和流程要求,都可以在银行实务中寻找到类似的线索和案例,直观地表征出来。

(2)银行模式可以为学分银行提供参考。银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以及利率、汇率、准备金率等主要调节工具等,都可以为学分银行所借鉴,扩展设计的视野和思路,规避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应用的效益和效率。

(3)我国当前银行体系契合学分银行建构需要。我国的银行体制、体系与国外不同,是与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的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也与之类似,有别于国外的模式,那么在创建学分银行的过程中,有必要参照银行制度来建模具有自身特色的学分银行。

2.学分银行金融反馈的应用依据

学分银行虽然在浙江一些市县出现了雏形,但毕竟还没有触及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对于学分银行运行中碰到的三大困难,有这样一些银行实务可以提供解决的思路。

(1)“定活两便”——“弹性学制”解决存期难题。银行里有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前者存期固定,收益高,但流动性差;后者存期灵活,收益低,但流动性好。银行提供的“定活两便”的服务,虽然收益没有定期的高,但是支取却类似活期的灵活。完全学分制下的学生相对于学年学分制的学生,由于培养时间的灵活,就要适当增加“宽进严出”的监督检验环节。借鉴银行的做法,学分银行可以拓展“弹性学制”——在充分保障培养质量前提下(定期存款),制定配套的免修、免考、休学、复学、自由选课等学习制度上的便利,给予学生转专业、选择学习方式和进度更多的自由(活期存款)。

(2)“柜面通”——“柔性学籍”解决跨行难题。一些中小型的股份制银行解决网点不足的方法就是联合同一城市的其他商业银行,持卡用户在其他银行柜台可以享受本行待遇。“柜面通”实施的前提就是,有关银行能够共享有关信息,同时跨行间的操作能够同步。学分银行也要发展类似的“柔性学籍”——要在兼顾学历的专业性和培训的技能性基础上,尽可能建立趋于一致的灵活便捷的教学流程和记录模式,实现过程中的即时融合,交会中的互惠互利。

(3)“万事达”——“刚性绩点”解决推广难题。银行同业间的竞争虽然激烈,但是仍抵挡不住合作的步伐,因为在银行界只有竞争才能发展,只有合作才能生存,我们也要逐步在学分银行中营造出这种氛围。全世界有千千万万的人跨境交易都持有联名信用卡,银行与银行之间快速结算比较困难,就需要通过互认的银行卡联营组织,如“万事达”和“银联”等用以提供跨行取款和消费。学分银行有必要细化“刚性绩点”(平均学分绩点),它是国际通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体制,它以课程为单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给予相应绩点。[16]平均绩点加权对应的教学质量,作为学生评奖、免修、辅修、试读、退学、授予学位、提前毕业的评判标准,以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学分汇率编制的基础。

与此相同,其他类似的问题基本都能在金融理论指导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六、学分银行制度的设计

1.参照银行模式进行体系设置

纳入学分银行范围的教育机构比较复杂,各自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由上到下的“金字塔”系统,越到开展业务的基层,网点越多;而且这些机构有些是已经明确纳入开放大学系统里的,有些暂时还没有明确。以省级层面为例,具体可如表1所示。

表1 学分银行各分支机构一览

我国的银行体系具有显著特征,分为央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央行承担国家赋予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不涉及具体的货币业务。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的货币经营企业,简单讲就是“既放贷又揽储”。政策性银行指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也可以简单归纳为“放贷为主揽储为辅”。

图1 实体银行与学分银行体系对比图

我国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特点,决定了学分银行的体系设置从功能和定位上也可以和我国银行的模式基本对应,如图1所示。开放大学总部作为学分银行的总行,接受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对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管,制定学分折算标准和应用原则,发挥“央行”职能。开放大学分部、电大、自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机构,颁发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是实施学分积累、兑换的主体,开展“商业金融业务”。社区学院、成人学校等培训机构,主要面向特定人群和特定对象实施技能提高和业务培训,不以颁发学历和非学历证书为主,开展“政策性金融业务”。[17]这样设计学分银行的组织结构有以下特点:

第一,功能明确,职责清晰。解决了学分银行分支机构种类复杂、不易分类管理的难题。开放大学总部发挥央行作用,保障学分成果的记录和数据,提供类似于银行间的学分征信服务;开放大学分部、电大、自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机构履行商业银行职能,承担学分银行“兑证”的重任;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等机构发挥政策性银行优势,以满足个性化和政策性的培训需求为目的,提供相对松散的“免证”服务。

第二,优势突出,各尽其能。开放大学总部不介入具体的学分操作业务,可以将精力更集中在保障系统的运行和调整;开放大学分部、电大、自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机构本来就具有颁发证书的资格和经验,可以发挥教学规范、标准统一、教育质量有保障的优势,互兑证书能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等机构能够发挥培养方式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特点,简化学习流程和培养标准,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兑证机构的成果实行衔接。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放大学不能整合归并的资源,可以在其保持相对独立前提下,通过学分银行体系与开放大学进行联系和沟通。

第三,双重监管,打破壁垒。不论是开放大学、电大、自考,还是社区学校、成人学校等机构,既要接受自身上级机构的工作领导,也要接受学分银行的业务监管,在垂直管理基础上实现双重监管,教育和培训质量能够更进一步得到保证;同时引入了新增的学分银行这一公允的、统一的领导部门,将有利于规范教育和培训市场的“乱局”,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

2.参照金融工具设计运行功能

第一,“利率”机制调节学分存储功能。学分的存储相当于向银行存款,学习者通过参加开放大学的课程学习以及其他的学习形式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学分计入个人学习账户。学分银行除了暂存学分功能之外,还应该参照银行利率的做法,实行“存分有奖励,贷分有优惠”的政策。学员积分后账户按照存分利率给予奖励性积分,可以用于消费;对于学员一些预借的学分需求,可以参照个人信用,提前按照贷分利率进行发放,促进学分银行在继续教育领域更有活力。比如慈溪市民学分银行,学分累积“学习之星”进行奖励,学分在书店进行打折;再如鄞州终身学习网,学分累积的学习币可以抽奖和兑换实物等。

第二,“汇率”机制平衡学分兑换功能。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所获得的学分,通过一定方式,可以作为同等学力证明、学习过程证明、素质能力证明、学历文凭证明兑换相应的证书。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差别还比较大,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之间,高职与高专之间,本科和专科之间,普通和成人之间,全日制和业余之间,学分互认不仅涉及“怎么认”,还包括“认哪些”和“认多少”。以学习成绩和学分绩点为基础,设定学校级别、教育性质、教育层次等的折算系数,类似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参考“一揽子”货币的形成机制,从而实现学分与学分的兑换。

第三,“准备金率”机制保障学习成果认证功能。为了充分发挥学分银行促进学习者多途径、多样化学习的功能,学分银行应将多种类型的学习成果纳入认证范围。学习者可以在学分银行里将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获得的成果转换为学分,而这些学分只有是通过教学机构评价认证和成绩评价认证,才能视为有效学分进入学分账户,所以学分存储和兑换功能的前提就是学习成果的认证。

按照规定,各省在每年教育事业统计中对于网络教育学生并不实行属地统计的原则,如浙江省每年教育统计中只体现浙江大学一所学校的网络教育学生,实际上目前参加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大多都在浙江设立有学习中心,在读学生数量粗略估计应超过25万人,这部分学生的监管如果缺失的话,将会带来比较严重的问题。学分银行的准备金率,能否引入学分银行值得考虑和重视。

准备金率是控制物价涨幅、调整经济结构、压缩放贷冲动的“杀手锏”,而某些地方继续教育出现的火爆的行情、混乱的招生局势、连续膨胀的生源规模也亟须这样的工具,通过对其教学质量的考核,确定其招生合理的规模和增长率,变定性审查为定量监管,从而为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3.参照银行网点结构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学分银行网点布局和开放大学机构设置可以统一考虑,但也有明显的不同,因为开放大学的主体和框架已经具备,基本能够同步建设,但学分银行的基础还很薄弱,标准和制度还不健全,而越到基层,工作越具体,需要的各项保障和支持也越详细,因此只能通过类似银行系统的自上而下布点,先总行,再分行,再支行,最后到分理处。

另外,不同金融领域的活跃度不相同,同一领域不同时期的活跃度也不一定相同,活跃的交易量是银行运行的基础保障,也是银行减轻工作难度进行布局设点的一项重要考量。学分银行的构建与运行也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在学历教育领域内,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做好前期试点工作,循序渐进,逐步探索积累相关经验,成熟后再推广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中。[18]

七、结语

学分银行除了在功能定位、政策设计等宏观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外,还要在实务运行、操作规则,以及与开放大学的沟通联系等微观层面进行实践探索,这也是今后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回望各地已经燃起的学分银行星星之火的“小岗村”,随着工作的深入,经验的积累,学分银行一定能够从理想的“乌托邦”打破疑惑、扫除障碍,走入现实、步入生活。

[1] 李青霞.对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的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9(17):19-21.

[2] 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2-15.

[3] 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7-29)[2013-03-08].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2010-10-24)[2011-01-12].http://www.gov.cn/zwgk/2011-01/12/content_1783332.htm.

[5] 赵宇红.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研究与构想[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2-37.

[6] 张德明.上海建设学分银行的基本构想和战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1):52-55.

[7] 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42-46.

[8] 郭青春.论开放教育实现终身学习学分银行理念的可行性[J].开放教育研究,2010(6):156-159.

[9] 中国教育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12-22)[2013-02-20].http://www.jyb.cn/info/dfjyk/201012/t20101222_407329.html

[10] 马学玲.“全民高考”态势未见弱化 独木桥何时能变立交桥[EB/OL]. (2011-06-07 )[2013-03-08].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6-07/3092001.shtml

[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EB/OL]. (2011-11-29)[2013-03-08].http://ouchn.edu.cn/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04551c69-7ada-4969-b4f4-6841ba9f4cdd&ArticleType=2.

[12] 单宗芬.我国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沿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4):16-17.

[13] 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39.

[14] 王婷.长三角高校互认学分[N].浙江日报,2011-4-9(13).

[15]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1年专升本和“2+2”选拔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EB/OL].(2011-1-27)[2013-02-20]. http://www.zjks.net/app/portal/article.html?articleDomain.id=72480&categoryDomain.id=226.

[16] 熊惠平.“学分银行”的信贷运行机理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34-36.

[17] 朱元樑.对深化我国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金融,2008(17):13-14.

[18] 徐皓.开放大学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4-30.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大学
江西银行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忆银行
学分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