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休闲产业发展

2013-12-19蒋政音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蒋政音

(武警政治学院,上海 200435)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近几年,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了很多工夫,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本文认为,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休闲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新兴支柱产业。上个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依托休闲产业的发展完成了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调整。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将休闲经济写入产业发展规划,休闲产业的发展,必将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新的机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角下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

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娱乐服务业和体育产业为主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休闲产业对我国民众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从其自身的产业特征看,它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求具有一致性。

(一)休闲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我国的休闲产业仍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已成为当前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来自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信息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约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国内旅游约29亿人次,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约2.22万亿元,增长15%。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1]除旅游业外,文化娱乐业也呈现出极强的增长势头。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其中国产电影票房82.73亿元,占全部票房总额的 48.46%。[2]从演出市场来看,以北京为例,2012年北京113家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21716场,比上年同期增长3.1%,观众总人数达1100万人次,演出收入共计15.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8%。[3]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旅游业总收入与休闲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基本在一比三或者一比四之间。照此推算,我国目前休闲经济的总规模已超过7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

(二)休闲产业的人本属性与发展的根本目的相契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目的是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因此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从本质上看,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休闲产业作为满足人们休闲需求而产生的经济形态,内含了以人为本的属性要求。一方面,休闲产业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指引,经济发展的质量标准,将定位于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休闲和劳动作为人的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高品质的休闲是激发劳动创造活力的重要条件。

(三)休闲产业的创意性特征符合创新驱动的转变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靠廉价资源要素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然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休闲产业具有创意产业的特征,即:将创意概念转化为创新价值和附加价值。一项休闲产品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往往不在于其本身的物质属性,而在于其将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概念满足市场需求并被市场认可,适应社会团体的认知发展,甚至是引领社会休闲的潮流。“比如垂钓,只要不是谋求生存的专职渔夫,谁都知道垂钓是休闲,但是作为某种型号渔具生产的休闲产业,就是要把使用我这种型号的渔具的垂钓说成是自由,是沐浴春风,是模拟姜太公钓鱼的场景和气度,即使是冬天,也是领略‘独钓寒江雪’的风光。”[4]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机制和客观要求,而休闲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促进这一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休闲产业的价值增值性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因素,一方面很多休闲产业本身提供的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休闲除了让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外更多的是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最终会被赋予文化的属性。与普通商品只能消费一次的特点不同,文化休闲产品通常具有可共享、可重复使用、可低成本复制等特点,这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只要不断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可以让大众反复消费,从而产生边际效用递增和价值增值。比如同一个旅游景点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重组,能让相同的游览者产生不同的感受,从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与传统产业重视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相比,休闲产业更重视的是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这既是休闲产业自身发展的方向,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休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5]这“五个更多”的基本要求,也是休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路径。

(一)通过促进居民休闲消费来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特别是潜在消费需求大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社会将由以生存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向以发展、享受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说民众将产生休闲需求。而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社会就正式步入休闲经济的爆发期。我国早在2003年人均GDP就超过了1000美元;20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部分发达省市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旅游类、文化娱乐类、体育健身类、餐饮类休闲消费为主进行估算,2011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中这一部分大致在28568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53%,相当于 GDP 的 6.05%。[6]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5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消费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周销售额的50%,每晚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7]这些都说明休闲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正突显出来。发展休闲产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休闲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加快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市场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休闲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它所涵盖的生产设计和服务等环节通常是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能够带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不仅如此,作为先导产业,休闲产业正逐步向第一、第二产业辐射和延伸。比如观光农业、林业以及渔业等都是传统农业依托其现有的农业资源向旅游者提供休闲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一种突破。以休闲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并借助休闲产业的辐射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三)通过丰富居民休闲生活提升劳动者素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其带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潜能就越大。而休闲与人的素质及劳动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低层次上看,休闲活动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和补偿。体力的补偿可以使身体机能放松、生理能量补充,而脑力的补偿可以得到心境的转换、情绪的调整,以便在下一个劳动周期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投入到工作中,能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高层次上看,“通过休闲,我们将周围的异己力量推到一边,更多地实现了自我。我们具有更加真实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决断力。”[8]休闲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充分发展又是激发灵感、创新思维、孕育智慧的重要条件。因此,有质量的休闲是除培训、学习以外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相当一部分职场人士处在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过劳死”。发展休闲产业,提供多样化和具吸引力的休闲产品,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把人从压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实现身心的舒展,最终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丰盛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多地渴求投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自然怀抱,享受自由闲适、幸福和谐的生活。发展休闲旅游业能够有效增强政府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市各种要素的建设和完善,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实践也证明,那些发展成熟、效益优良的休闲景区和城市,除了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重要因素。此外,相对于传统工业产业,休闲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成本低,具有绿色环保性;而且市场需求大、带动力强、创新率高,能够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经济转型与调整中,可以合理规划,让休闲产业替代那些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改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破坏的目的。如山西大同煤矿集团近年来将传统煤炭工业创新性地与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体现了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

(五)通过开发休闲农业实现城乡协调互动

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回归农村的渴望逐渐被激发,各种农家乐、农业科技园、农业度假村等休闲农业项目应运而生。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带动运输、餐饮、人文创意、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产业获得发展,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9]按《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的要求估算,到2015年,休闲农业将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年收入将接近2300亿元。因此,开发现代休闲农业,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推动休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的扩大,休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市场良莠不齐,发展不可持续,产业的发展背离了休闲之本原。推动休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使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好应有的功效,必须强化产业发展的规范化、可持续、创新性要求,并不断扩大公共休闲产品的开发和供给。

(一)规范化

近年来,旅游业的一些顽疾,诸如强迫购物、欺客宰客等不断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是因为买卖双方对商品或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缘故,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柠檬问题”。“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在市场上买方由于缺乏相关信息,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的某一商品就被称为“柠檬”。在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的情况下,许多休闲产品提供者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强取豪夺”,并使需要享有休闲的消费者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要解决导致市场失灵或低效率的欺诈问题,就必须有效地发布和传播正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休闲产业规范化发展。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制定出严格的产业标准,并对买方做出有效承诺:即一旦发现其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其所支付的价格存在不匹配现象,就可按照标准得到赔偿。通过规范化,提高休闲产品和服务质量,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可持续

休闲产业的发展常常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但休闲项目的过度开发、错位开发却越来越多地给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热衷于在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甚至引入房地产开发。泰山为修中天门索道,将著名的月观峰炸掉三分之一峰面,破坏了地形与植被;张家界出名后大兴土木,使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其严重的污染问题也遭到了社会各界诟病。这种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休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引起重视。一是休闲项目的开发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避免任何地产或旅游项目破坏自然、人文资源。二是休闲产业必须在节能减排方面下力气。一部分休闲产业,例如旅游业、餐饮业等,都具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优化休闲产业的能源结构,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休闲消费的各领域各环节。

(三)创新性

现代社会对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休闲活动往往具有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休闲产业的市场竞争性很强。要在激烈的竞争包括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创新。第一,实施差异化经营。近年来我国休闲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同类产品之间差异性较小,不能体现特色。差异化经营是扩大目标市场、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有效手段。根据市场开发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细分市场的偏好调查,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逐步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产品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第二,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我国休闲产业多数产品的文化内涵较单薄,各类消费场所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较大,无法唤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因此,各行业要以提升产品承载的文化底蕴为目标,丰富本行业产品体系,并将文化型产品作为开发重点。第三,树立产业品牌意识。拥有品牌休闲产业将大大降低产品研发、市场促销等各种成本。杭州市通过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休闲博览会,为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休闲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10]

(四)公益性

休闲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基本诉求,可以说休闲产业是一个关乎民生问题的领域。因此,除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休闲产品的供需平衡以及引导休闲资源的配置外,政府应该提供公共休闲产品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对休闲产业的介入应立足于公民休闲权的捍卫与休闲需求的满足,力求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公益性是公共休闲产业的基本运行准则。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公共休闲产业建设与公共休闲产品开发,但公益性休闲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休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协同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增加公共休闲产品的供给,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低成本情况下达到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尊重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自身状况和需求,使不同人群能够“各得其所”地休闲,满足低收入群体同样迫切的物质文化需求。

[1]邵琪伟在2013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travel.cnwest.com /content/2013 -01 /18 /content_8311741.htm.

[2]2012年21部国产片票房过亿 总票房收入170.73亿[EB /OL].http://www.yangtse.com /system /2013 /01 /10 /015892578.shtml.

[3]北京 2012年演出收入突破15亿元 比上一年增8.68% [EBOL].http://roll.sohu.com /20121229 /n362001937.shtml.

[4]周玉燕.休闲与休闲产业[J].社科纵横,2010,(12).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10]刘德谦、唐兵、宋瑞.2012 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周志平.休闲消费的多维解读[J].生产力研究,2010,(2).

[8]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9]王阳.休闲农业:风景这边更好 全产业链的诱惑与挑战[J].新财富,2012,(5).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