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改革

2013-12-19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道德教育道德

白 皓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21世纪是以教育为基础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性作为全球化的特征之一,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上演着胶着的世纪之战。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改变,试图探寻新的基石,道德信念也在古老而稳固的文化根基上松动。探究其根源,便是道德教育始终落后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各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努力从理论研究与切身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通过对国内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引介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并不断创造新成果,开阔了视野,开辟了新路,一种新兴的、包容的、致力于民族性与人类性融通的道德教育观正在逐渐形成。在当今时代,既定方向下,又如何根据新的时代精神,以战略的眼光和前瞻的意识,调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其新发展

黑格尔认为,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每一个时代都有着特征鲜明的时代精神,指引着先进人士奋发图强,创造社会历史,实现个人荣誉。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社会的更替,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更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二十四个字也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时代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当今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的时间里,我国涌现出了以孔繁森、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以及九八抗洪、抗击“非典”、修建青藏铁路、中国载人航天、抗震救灾、奥运精神等典型事迹,它们集中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这些时代精神归结起来包括“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改革精神;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创新精神;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甘冒风险、无所畏惧的献身精神;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等等。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是我党,我国对于当前高校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时代精神的工作目标。因此,如何将时代精神的真正内涵与其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纳入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建设需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国之栋梁,应当是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当今道德教育亟待改革的原因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波及到了当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时代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为教育内容与方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而市场经济的繁荣及其为社会观念带来的剧烈更新,更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的方方面面。冲击必然带来淘汰,旧有的一些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的需求。

(一)当今社会的娱乐化、犬儒化倾向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众所周知,由于影视、网络等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新闻的关系由“人追逐新闻”变成了“新闻追逐人”。因此,充斥在人们眼前的新闻消息与报道、广告等,基本都将“噱头”、“卖点”作为招徕观众的招牌。这就使当今社会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浮躁气息,将“有趣”而非“有意义”作为第一选择。同时,因为社会节奏的加快,利益至上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诚信都采取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的所谓“犬儒主义”的倾向也渐渐萌生并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群体难免受到娱乐化与犬儒化倾向的影响,出现了消解传统英雄主义,庸俗化接受、传播经典与哲理,对说教的不信任等现象。所以,如果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继续使用传统的刻板说教方式,就很难达到教育效果,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市场经济下滋生的一系列诚信道德问题蔓延到学生群体

伴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历史浪潮,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经济利益至上,高度利己思维等观念也渗透进新一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给一部分沉迷网络的大学生的社会真实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系列诚信问题与道德问题。如逃课、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生干部贿选、制造虚假履历等。有些时候,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大学生本身有作恶的动机,只是社会习气的蔓延与惩戒措施的不完善而已。

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软约束,即正面典型的激励,靠学生个体的自我警醒与自我控制实现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而目前出现的一系列诚信道德问题说明,原有的软约束与正面激励已经无法束缚住个别学生的“投机取巧”。而如果不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加以改进,任其此风蔓延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原有的道德教育方式与时代脱节

作为仍然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我国目前的文化观念正在经历大碰撞、大融合的阶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糟粕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存,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现状,使中国走上了多元文化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发展道路。多元文化强调文化平等,主体拥有独立的选择权,侧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以九零后为主体,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来看,多元文化的因子从小就根植在他们的头脑里。作为在物质条件优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极为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集体利益,相对忽视了个人利益与个性的彰显。同时,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性与单方面灌输,乃至填鸭式教育的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与行为更是格格不入。另外,传统的道德教育也存在着片面性的问题,其考评单一的特征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与道德本身无法量化的矛盾。因此,无论是需要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还是革除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已经势在必行。

三、道德教育改革的探索

(一)道德教育改革应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注入人文精神

无论电子媒体迅猛发展的客观条件,还是大学生对于受教育方式多样性的主观需要,道德教育改革都应该接纳现代科学技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而非一味坚守原有的照本宣科的形式。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更投入地用心悦纳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也存在着不与时俱进,就可能有与时代脱节的危险。因此,将多媒体引入道德教育中,如播放视频短片,使用幻灯片图文并茂的形式,甚至给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节目,展示对道德教育的体会的机会等教育方式,都十分必要。

但是,在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为德育工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注意电子媒体本身的娱乐性、无生命性等特点所携带的负作用。如果德育工作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便很容易成为多媒体的放映员或者解说者,原本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就变成了学生面对多媒体机器的冰冷的关系,这反而会助长当代大学生的娱乐化倾向与孤独感。因此,在目前的道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注入饱满的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体现人作为人的独特的价值,注重人与人之间对共同性的关怀。

(二)注重对大学生主体的尊重,用引导的方式代替纯粹一元化的道德评判

多元文化,即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多元文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工作者需要避免直接将“正确”或者“错误”的认定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做出判断。对待平等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强烈的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要坚持民主和对话,采取开放的态度,宽容接纳学生的各种思维,并在平等交流,诚意沟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选择。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避道德的多元性而仅仅青睐一元化的道德理想,并僵化地用以衡量和评判现实中的各种各样事物的道德属性,稍有出入,学生自己拥有的道德评价体系便被视为不道德。”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时代里,这一评判标准应该顺时而变,平等对待学生的所思所想与诉求,进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双方互动,即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与道德教育的完善。

(三)加强诚信教育,培育道德情操

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道德感缺失问题。诚信待人,诚实处事,是每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良好品德。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笔者拙见,当下的道德教育工作应从软硬两个方面的约束入手。所谓硬约束,即采取奖惩措施,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及诚信档案记录,使得学生的道德记录有纪可循,有迹可查,形成对不良风气的威慑力。所谓软约束,除了树立正面典型,注重道德宣讲外,还应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沟通。

除此之外,鉴于传统道德教育评价标准的片面性缺陷,当下的道德教育工作还应向全面性发展,即在考核学生的应试教育成绩之外,全面、立体地对学生的德育成绩进行考评。如建立一套科学的道德教育考评机制,以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感悟与体会、参与集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与同学的互助行为等多方面作为考评范围,选择出优秀的积极分子,由他们反映学生中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看法与渴求,以此为基础再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查。这是一项长期性的机制,需要各方合力以促进其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四)加强实践活动,与社会相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最终目的,对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产生自我约束的意识,主动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并用其指导生活中的言行。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血液,融入个人生活之中,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最好途径。

根据时代精神的内涵及其要求,目前的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全国电子商务大赛等,设置创新讲座、创新基金、创新学分等新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符合“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核心的需求。另外,也应鼓励当代大学生走近基层,走进社区,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现实,从亲身实践中培育责任意识与实干精神,从实践中领会公平竞争、团队精神、助人为乐、诚信待人等朴素的真理。

[1]徐柏才,祁帆.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教育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7-168.

[3]李瑞清.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时代责任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1-73.

[4]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2008,(1).

[5]袁敏.时代精神与高校德育的契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