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必要性

2013-12-19刘月兰王鹏力

党史文苑 2013年8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金日成斯大林

刘月兰 王鹏力

(陇东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韩国军队被兵力和装备大大强于自己的朝鲜军队打得惊惶失措,在战争开始的一个星期内就遭受了巨大伤亡。9月14日,朝鲜人民军已进攻至韩国军队的釜山防御圈。[1]p5然而,9月15日,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仁川登陆;10月9日, “联合国军”越过了 “三八线”,并将战线迅速向北推进。 “联合国军”大举北犯,使原本对朝鲜军队极为有利的局面急转直下。面对风云突变的朝鲜半岛局势,应金日成首相的请求,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本文拟对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朝鲜从1910年至1945年一直处于日本异常严厉的统治之下。虽然朝鲜共产党成立于1925年,但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统治下,朝鲜半岛的共产主义事业并无多大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的盟国之间的一种临时安排,苏军和美军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北纬38度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拟将永久性解决办法留待以后考虑。[2]p706

北部朝鲜于1947年2月经过选举正式产生了朝鲜人民会议,并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人民委员会。1948年9月2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开幕,通过了国家宪法,金日成被选为内阁首相、国家元首。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美苏从朝鲜半岛撤军后,朝鲜半岛上南北两大政权的矛盾逐渐激化。1949年3月,朝鲜首相金日成在访苏期间向苏联政府提出了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的请求,并要求苏联给予朝鲜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政府答应了后者,但出于对美国方面的担忧,苏联政府并没有对条约一事给予答复。

在1947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操纵表决机器,设立了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在全朝鲜进行议会选举成立了全国政府。1948年5月10日,在美国政府的操纵下,李承晚当选为大韩民国总统。不久之后,美国又策划联合国大会通过了非法决议给“大韩民国”政府贴上了“联合国”承认的标签。美军在撤军前曾向韩国政府提供了价值达1.1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宽了仁川到汉城、汉城到釜山以及经过金浦机场和横断“三八线”的战备公路。1949年,李承晚认为他的准备已大致成熟,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来解决的”。10月,李承晚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要不流血,统一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也不能长久。”1950年,韩国军政两界高级官员来到了东京,他们准备当面向麦克阿瑟汇报他们的进攻计划,听取麦克阿瑟在军事上的具体指示。4月,集结在“三八线”附近的5个师得到了直属炮兵和其他军种的加强。[3]p37这表明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朝鲜政府和韩国政府矛盾激化的产物,而美苏两国为了维护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暗中支持代表各自利益的政权,在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时的朝鲜有10个师,前6个师每师1.1万人,第七师1.2万人,超出1000人,第十师和第十三师不足满员,每师只有6000人。第十五师也是1.1万人。2个独立团约8000人。5个警备旅共18600人。一个一O五装甲旅有120辆苏制T—34坦克。一个独立装甲团有30辆苏制T—34坦克,火炮600门,飞机180架,其中战斗机40架、轰炸机70架、侦察机10架,总兵力约13.7万人。

而韩国有9个师,每个师的兵力都不一样,其中以第一师和第七师最多,每个师约9600余人,其次是第六师9112人,第二师约8000人,其余的第三、第五首都师均为7000人左右。而第八师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有装甲车27辆,火炮129门,火箭筒1900具,飞机30架,其中10架战斗机、10架联络机、10架教练机,无轰炸机,总兵力约9.8万人。

在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两方对比,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军队从空中和海上向朝鲜军队实施打击。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参会的情况下,通过了由美国提议,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援助”的议案。7月7日,联合国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半岛上的多国部队的提案,并委托美国提供人选。7月8日,杜鲁门总统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9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仁川登陆成功。10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已将战火推至中朝边境。在此情况下,朝鲜政府向中国政府发出了出兵援朝的请求。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使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面临严峻挑战。

二、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美苏态度

(一)美国

冷战格局形成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开始了在政治、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多重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出兵干涉,美国政府认定朝鲜的进攻是苏联“征服”东亚的第一步,必须予以全面反击。美国决定全面干涉朝鲜战争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军事干涉的目标。杜鲁门曾向其国家安全委员会明确表示,美国的干涉目标应该是“迫使朝鲜人退回到‘三八线’以北去,恢复那里的和平,恢复原来的疆界”。美国干涉目标的确定除了受战场形势的影响外,应该还有担心军事干涉进一步扩大会增加与苏联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可见美国政府在当时也不愿过度激化与苏联政府的矛盾。然而,远在朝鲜战场的麦克阿瑟对于杜鲁门给其的训令置若罔闻,美军占领汉城之后迅速挥军北上越过“三八线”,并下令空军对鸭绿江沿岸中国领土进行轰炸。[3]p114

就在美国政府宣布出兵干涉朝鲜战争的同一天,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也奉命进驻到了我国的台湾海峡。这一举动得到了当时残存于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支持,而美国当时又只承认国民党政权为中国的“合法”代表,这就使得他可以为其入侵行为进行辩解而使问题复杂化。因此,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需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美军对我国东北边境的威胁,还包括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威胁。

(二)苏联

二战结束初期,苏联与美国在远东地区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既要划分势力范围又要避免直接冲突的爆发。朝鲜半岛上“三八线”的划分就是这一问题的有力证明。大体来说,从战后到1949年初苏联先是试图通过托管或其他方式与美国合作在朝鲜半岛上建立一个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的朝鲜政府。随着后来苏美两国关系的恶化,又转为加强对朝鲜的政治经济的渗透和控制,并在“三八线”以北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来保证其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国家利益。尽管此时美苏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但苏联在远东依然与美国保持着表面上的和平相处。一方面苏联秘密帮助朝鲜军队进行军事训练,并为朝鲜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另一方面苏联政府又拒绝了朝鲜首相金日成在1949年3月访苏期间提出的与其建立同盟关系的请求。[4]p176这表明当时的苏联政府虽然不愿失去其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但也在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冲突。

朝鲜南北双方先后实行选举,建立了独立的政府后,苏联立即提出了美苏从朝鲜半岛撤军的问题,并且率先实行了单方面的撤军。苏联政府此举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表明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和平愿望。美国的撤军问题一直拖延到1949年。但是,美苏双方从朝鲜半岛上撤军的同时又留下了大量的军事顾问。[5]p17因此,撤军不过是双方为了掩人耳目的又一个做法,事实上双方都不愿放弃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一方面不愿失去在朝鲜半岛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害怕出兵干预有可能激化与美国的矛盾,增加爆发全面冲突的可能性。所以,此时中国进入了苏联人的视线,苏联政府希望借中国政府之手来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

三、中国出兵决策的必要性

(一)唇亡齿寒,保家卫国

美国以武力干涉朝鲜半岛事务,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又侵犯我东北领空,在我东北边境实施轰炸,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和建筑物的损毁。这已构成对我国的侵略。当国家主权遭到侵犯时,中国政府起而自卫,出兵打击侵略之敌,是理所当然的。

1.自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中国政府就保持了高度的关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中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国就会出兵。9月30日,战局逆转,金日成政府向苏联发出了求援电报。同一天,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强硬讲话: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1日,中国政府收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电报: “朝鲜同志们的情况变得令人绝望。……在汉城地区,朝鲜同志没有任何可以抵抗的部队,可以认为通往‘三八线’的道路是不设防的。你们如果认为能用部队给朝鲜人以帮助,那么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帅。”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 “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这番警告被杜鲁门视为中国对联合国的“外交讹诈”而没有被重视。[5]p32

2.1949年3月,朝鲜首相金日成在访苏期间向苏联政府提出了缔结《朝苏友好互助条约》的请求,并要求苏联给予朝鲜提供军事援助。斯大林政府答应了后者,但出于对美国方面的担忧,苏联政府并没有对条约一事给予答复。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访苏抵达莫斯科。期间,毛泽东与斯大林进行了多次会谈,双方商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6]p99—112朝鲜半岛的战略地位对于保障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答应金日成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的统一问题。这表明,朝鲜战争的爆发,苏联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10月1日,朝鲜外相朴宪永携着金日成政府给毛泽东主席的信来到了北京。朴宪永当面向毛主席、周总理提出了出兵支援朝鲜的请求。当毛泽东主席问及苏联态度时,朴宪永却说:“斯大林同志希望就出兵援朝问题同中国商量。”[5]p61

3.1950年10月1日,中国政府收到了苏联请求中国出兵的电报。10月4日,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针对朝鲜局势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赞成出兵朝鲜,另一种反对出兵朝鲜。林彪认为,如果金日成政府被打败,我国只需要在鸭绿江沿岸建一条防线,让朝鲜军队以东北为基地打游击战,以恢复失地。[7]p146—151而毛泽东认为,如果这样,中国就会丧失主动权,他曾说过:“我们就得在鸭绿江上一年又一年的等下去,永远不知道敌人会在何时进攻。”从西安赶来参加会议的彭德怀也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 “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可是如果让美军摆在鸭绿江沿岸和台湾地区,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果让美军占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8]p236经过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认真研究和多方面的论证,最终初步统一了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入朝作战的意见。随后10月11日在斯大林的黑海休养地举行了中苏领导人会谈。斯大林解释了苏联不能出兵的理由,并劝中国出兵。周恩来提出了中国的困难,要求苏联供应武器装备,并提供空军支援。斯大林表示,苏联可以保证武器和装备,但空军尚未装备好,需等待二三个月。最后双方商定,中国暂不出兵,通知金日成撤过鸭绿江,保存有生力量。会谈结束后,当晚7时斯大林与周恩来联名致电中共中央,通报了会谈结果。接到电报后,毛泽东于10月12日晚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经过讨论,毛泽东决定还是应该出兵。10月13日致电在苏联的周恩来,通告说: “和政治局同志讨论的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利。……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9]p117随后,毛泽东与彭德怀、高岗详细研究了志愿军入朝后的作战方案,决定19日出兵。会后,毛泽东将这一决议正式通知了苏联。

(二)取得社会主义苏联的信任和支持

1.中共自成立起,就受到苏联诸多的帮助和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作为头号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它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外国政府。当时的中苏关系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的。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访苏,这在中苏关系史上开始了友谊的新篇章。

2.1946年6月,中国内战大规模爆发,苏联报刊公开指责国民党“悄悄地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把自己的军队开去进攻八路军”,谴责中国内战是美国挑起和支持的,态度鲜明地站到了中共的一边。[6]p567—568解放战争期间,斯大林这位苏联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人对我国的想法是国共两党划江而治,以为这样的局势更加符合苏联的国家利益。虽然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合作条约》及其有关协议,但是对于中方来说,两国强弱悬殊,中国处于受援助地位的现实状况表明中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但是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政权进行国内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政府怎样做出选择,苏联的态度就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了。年轻的共和国政府一方面要考虑到出兵朝鲜对我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尊重苏联老大哥的态度。虽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保证了北京与莫斯科的盟友关系,满足了双方的基本要求。但同时因双方的利益冲突,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猜疑和不满也有所加强,中苏同盟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阴影中。[6]p112

3.195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初步统一意见,决定出兵朝鲜,并派周恩来总理远赴苏联,以了解苏联政府的意见。然而苏联却变了脸,原来答应为我军出兵朝鲜做空中支援的条件没有了。当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夜不能眠。10月12日,毛泽东主席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内容主要围绕在苏联不能为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我军没有制空权的条件下还要不要出兵朝鲜。会议一直进行到深夜,毛泽东反复征求大家意见,最终统一意见作出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当远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将这一决议告知苏联政府的时候,斯大林这位苏联国家领导人深受感动,半晌沉默无语。据后来的西方史料记载,当斯大林得知,即使没有苏联空军的支援,中国也决定出兵的消息时, “斯大林流出了眼泪”。连说: “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无论这种传言是否可信,中国政府的举动出乎苏联人的预料之外是可以肯定的。[10]p44

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决策使苏联政府感到满意。中国出兵援助朝鲜,苏联可以继续隐身于幕后,一方面可以避免美苏两国爆发直接冲突。另一方面,苏联在对待朝鲜问题上又多出一个选择,若中国兵败朝鲜,苏联可以借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合作条约》插足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若中国胜利,苏联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就不会受到损伤。这对于苏联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局面。国与国的关系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中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迅速升温与我国政府在朝鲜问题中的决策取得了苏联的信任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1950年我国政府决定出兵朝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保卫社会主义阵营,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有着重大的意义。年轻的共和国政府在一个百废待兴的环境下作出了这样的决策,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综合国力有了较大提高。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如何作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无疑还是非常重大的挑战。

[1]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罗兹墨菲.亚洲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胡海波.志愿军全战事[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0.

[4]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6]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7]李庆贵,王泽军.中南海外交风云[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8]王焰,何定.彭德怀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9]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金日成斯大林
那些年,中朝领导人频繁互访
金日成死亡内幕:第一架抢救飞机撞在山上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斯大林猝死之谜
朝鲜战争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