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奸臣们不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为高力士平反之五

2013-12-18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力士杨国忠旧唐书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广州 511483)

笔者曾为高力士平反一事发表过四篇论文[1-4],而本文是第五篇,故又曰“为高力士平反之五”。

《旧唐书》和《新唐书》关于高力士有迥然不同的记述:

《旧唐书》云:“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指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5]

但《新唐书·高力士传》却改此句云:“宇文融、李林甫、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以才宠进,然皆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6]

按《旧唐书》,宇文融等都是“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的,而这班人中的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鉷、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乱唐的主犯,如此,则高力士要对奸臣乱唐负主要责任。但按《新唐书》,他们仅是“厚结力士”。而这在官场中,官员间逢场做戏,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是不可避免、不足为奇的。

究竟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记述准确?高力士该不该负奸臣乱唐的主要责任?

首先,为突出重点,我们先对《旧唐书》所列的“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的11人作个是不是乱唐奸臣的筛选。

李适之入相时,因与李林甫“不协”,被李林甫中伤,被罢相,后“惧”李林甫而“仰药自杀”[7]。高仙芝则是有功于朝廷的武将,且是抗击安禄山的中坚,惜被杨国忠冤死[8]。盖嘉运是边帅,开元二十七年,曾“大破突骑施之众,擒其王吐火仙,送于京师”[9],实没参与朝廷权力之争的机会。安思顺曾向玄宗举报安禄山谋反(后还因此“得不”连“坐”于安禄山谋反[10]),平安史之乱,其旧部朔方军是先锋,是主力,平安史之乱的两大功臣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其提携出来的,其被冤死后,郭子仪认为其是“忠义之臣”,“昧死”为其上表昭冤[11]。从以上四人被李林甫、杨国忠或冤死或吓死等情况来看,他们即使说不上好人,起码也是好坏参半或忠奸参半之人。也因此,探讨他们否是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就没多少意义(因对高力士的声誉影响都不大)。

宇文融善“括户”,韦坚善“漕运”,杨慎矜善“聚货”,王鉷善“取脚直(运输费)”,他们同属“聚敛之臣”,最大的特点是敛百姓之财“以侈上心”,“剥下益上,岁进羡缗百亿万为天子私藏”[12],使玄宗误以为天下的钱财用不完,遂走上追求奢侈生活之路。故玄宗后期腐化堕落之源,实是因身边多这类“理财家”。而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则是公认的乱唐奸臣,对安史之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故为突出重点,笔者下面就分析宇文融、王鉷、韦坚、杨慎矜、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7人是不是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这问题。

一、论宇文融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宇文融,京兆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其仕途,本传这样记述,“开元初,调富平主簿。源乾曜、孟温继为京兆,贤其人,厚为礼。时天下户版刓隐,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诡脱繇赋,豪弱相并,州县莫能制。融由监察御史陈便宜,请校天下籍,收匿户羡田佐用度。玄宗以融为覆田劝农使,钩检帐符,得伪勋亡丁甚众。擢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于是诸道收没户八十万,田亦称是。岁终,羡钱数百万缗。帝悦,引拜御史中丞。”[13]后因结党陷害张说,“上恶其朋党,寻出融为魏州刺史”[14]。任地方官期间,“又建请垦九河故地为稻田,权陆运本钱,收其子入官。兴役纷然,而卒无成功”[13]。“十六年,复入为鸿胪卿,兼户部侍郎。明年,拜黄门侍郎,与裴光庭并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4]。

可见,宇文融取高位的原因是括户兴利“以侈上心”:先是,因括户“羡钱数百万缗”,“帝悦”而“引拜御史中丞”;因朋党之争出京后,虽“兴役纷然,而卒无成功”,但因垦田“垦九河故地为稻田,权陆运本钱,收其子入官”而再次入京,最后入相。故《新唐书》这样评价他:“融广置使额以侈上心,百姓愁恐。有司浸失职,自融始……其后言利得幸者踵相蹑,皆本于融云。”[13]这种评价,亦有实例,韦坚就是“见宇文融杨慎矜父子以勾剥财物争行进奉而致恩顾,坚乃以转运江淮租赋,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国之仓廪,岁益钜万。玄宗以为能”[15]。

而高力士反而是他的绊脚石。这体现于宇文融两次与高力士的斗争:一次是宇文陷害张说时,高力士帮张说说情并带《谢问表》,使宇文融陷害不成反而被贬;第二次是宇文陷害李祎时,高力士帮李祎,先一日揭穿了宇文的阴谋,使宇文融被罢相,结束其政治生涯[2]。如果高是提携宇文的,就不会这样处处与宇文为难。

故《旧唐书》说宇文融“因”高力士而取高位是不准确的。

二、论杨慎矜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他的父辈杨崇礼已是出名的“理财专家”,“开元初,擢为太府少卿,虽钱帛充牣,丈尺间皆躬自省阅……每岁勾剥省便出钱数百万贯”[16]。

杨慎矜因父亲的“特长”得以升迁。“崇礼罢太府,玄宗访其子堪委其父任者”。杨慎矜“因拜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而杨慎矜敛财比他父亲更高明。“慎矜于诸州纳物者有水渍伤破及色下者,皆令本州征折估钱,转市轻货,州县征调,不绝于岁月矣。”于是,“天宝二年,迁权判御史中丞,充京畿采访使,知太府出纳使并如故。时右相李林甫握权,慎矜以迁拜不由其门,惧不敢居其任,固让之,因除谏议大夫,兼侍御史,仍依旧知太府出纳……林甫以慎矜屈于己,复擢为御史中丞,仍充诸道铸钱使,馀如故。”[16]

可见,杨慎矜取高位的原因是善敛财。另外,其能“屈于”李林甫,亦是另一重要原因。

三、论韦坚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韦坚,京兆人,其凭“言利得幸”的特点更为明显,上文已说其“见宇文融杨慎矜父子以勾剥财物争行进奉而致恩顾”,“乃以转运江淮租赋,所在置吏督察,以裨国之仓廪,岁益钜万。玄宗以为能”[15]。

为讨玄宗欢心,他“炫富”亦颇费心机。其请玄宗坐在广运潭边的望春楼上,“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广运)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船,即京口绫衫段;晋陵郡船,即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船,即铜器、罗、吴绫、绛纱;南海郡船,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始安郡船,即蕉葛、蚺蛇胆、翡翠。船中皆有米,吴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绫。凡数十郡。驾船人皆大笠子、宽袖衫、芒屦,如吴、楚之制”。又让陕县尉崔成甫“翻出”新词,“使妇人唱之,言:‘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耶!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三郎当殿坐,看唱《得宝歌》。’”又让崔成甫“作歌词十首,白衣缺胯绿衫,锦半臂,偏袒膊,红罗抹额,于第一船作号头唱之。和者妇人一百人,皆鲜服靓妆,齐声接影,鼓笛胡部以应之。馀船洽进,至楼下,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他本人则“跪上诸郡轻货,又上百牙盘食”,让“府县进奏,教坊出乐迭奏”。于是“玄宗欢悦”,大肆赏赐,立即升韦坚为三品官。天宝三年正月,“又加兼御史中丞,封韦城男。九月,拜守刑部尚书”[17]。

可见,韦坚取高位的原因是善敛财。

四、论王鉷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王鉷,太原祁县人,其敛财求宠则又比韦坚更为“出色”。其“为户口色役使,时有敕给百姓一年复。鉷即奏征其脚钱,广张其数,又市轻货,乃甚于不放。输纳物者有浸渍,折估皆下本郡征纳。又敕本郡高户为租庸脚士,皆破其家产,弥年不了。恣行割剥,以媚于时,人用嗟怨。古制,天子六宫,皆有品秩高下,其俸物因有等差。唐法沿于周、隋,妃嫔宫官,位有尊卑,亦随其品而给授,以供衣服铅粉之费,以奉于宸极。玄宗在位多载,妃御承恩多赏赐,不欲频于左右藏取之。鉷探旨意,岁进钱宝百亿万,便贮于内库,以恣主恩锡赍。鉷云:‘此是常年额外物,非征税物。’玄宗以为鉷有富国之术,利于王用,益厚待之”。

其又投靠李林甫,做李陷害太子的爪牙。“时右相李林甫怙权用事。志谋不利于东储,以除不附己者,而鉷有吏干,倚之转深,以为己用。”于是,“(天宝)七载,又加检察内作事,迁户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八载,兼充闲厩使及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使、陇右群牧都支度营田使,馀并如故。”“九载五月,兼京兆尹,使并如故。”“十载,封太原县公,又兼殿中监。”[18]

另外,王鉷跟随李林甫迫害太子,而高力士则是主张立忠王为太子的,处处保护忠王的太子地位,不可能帮迫害太子的人取高位。

可见,王鉷取高位的原因依然是因善敛财。另外,李林甫为陷害太子而“倚”重他,亦是其取高位的重要原因。

五、论李林甫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李林甫,李唐宗室,“初为千牛直长,其舅楚国公姜皎深爱之。开元初,迁太子中允。时源乾曜为侍中,乾曜侄孙光乘,姜皎妹婿,乾曜与之亲。乾曜之男洁白其父曰:‘李林甫求为司门郎中。’乾曜曰:‘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数日,除谕德。哥奴,林甫小字。累迁国子司业。十四年,宇文融为御史中丞,引之同列,因拜御史中丞,历刑、吏二侍郎”[19]。

而其取高位,正史这样记述:“(开元二十二年)夏,四月……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李瑛)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五月,戊子,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20]

可见,李林甫的仕途初期是因得到源乾曜、宇文融提携的,与高力士无关。而其取高位是因玄宗宠爱武惠妃,而武惠妃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为太子,需要人帮助,而李正是愿意帮助的人。故在武的“内助”下,得以入相。

又,以上文字记李取高位时,曾“因宦官”勾通和武惠妃的关系,这通风报信的宦官会不会是高力士呢?笔者认为不会,理由是以下两点。

其一,高力士幼年入宫不久,“因小过”被“挞而逐”出宫,后因武三思的照顾才“复召入禁中”[5]。而李林甫入相时,“侍中裴光庭妻武三思女,诡谲有材略,与林甫私。中官高力士本出三思家,及光庭卒,武氏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力士未敢言”[16]。这与史籍记高力士“虽亲昵,至当覆败,不肯为救力”[6]的性格相符。既然连有恩于自己的武三思也“未敢言”,又怎会帮李林甫?

其二,如果高力士帮武惠妃、李林甫通风报信,是同伙,在后来立太子一事上,就不会和武、李二人唱反调,立忠王为太子,使武、李二人功亏一篑。

立忠王为太子的过程是这样的:李林甫和武惠妃为立寿王为太子,先后扳倒王皇后、张九龄和太子李瑛[1]。即:“太子瑛废,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属寿王,帝以肃宗长,意未决,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长而立,孰敢争?’帝曰:‘尔言是也。’储位遂定。”[6]

而这勾通李和武关系的人,笔者认为或是牛贵儿,或是袁思艺。其实,李林甫早在宫中广布耳目。“(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侍候上动静,无不知之。”[20]。而牛贵儿曾在立寿王为太子一事上,帮武、李劝张九龄,“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20]。而袁思艺“日宣诏至中书,玄宗动静,必告林甫,先意奏请,玄宗惊喜若神。以此权柄恩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皆权臣误主,不遵太宗之法故也”[21]。且袁不但有此行径,而且人品并不好。《旧唐书》记:“(袁思艺)特承恩顾。然力士巧密,人悦之;思艺骄倨,人士疏惧之。十四载,置内侍省内侍监两员,秩正三品,以力士、思艺对任之。玄宗幸蜀,思艺走投禄山,力士从幸成都,进封齐国公。”[5]可见,袁思艺虽和高力士一样,都得到玄宗重任,但安史之乱爆发后,袁却见风使舵,投敌为友了,而高力士却忠心耿耿,“从幸成都”。《旧唐书》的作者特意拿二人来作比较,其含义是肯定高而否定袁。

可见,李林甫取高位的原因是玄宗宠爱武惠妃,使武惠妃产生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的念头。为达此目的,武惠妃全力帮助李林甫入相,而李林甫亦投其所好,全力帮助立寿王为太子,两人互相利用,内外勾结,李遂得以取高位。

六、论杨国忠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杨国忠,蒲州永乐人,是杨贵妃的祖兄。在分析杨国忠取高位前,有必要先分析杨贵妃得宠对杨家兄弟姐妹的影响。

杨氏得宠后,杨家鸡犬升天,其父被“追赠”为太尉、齐国公。“擢叔玄珪光禄卿,宗兄铦鸿胪卿,锜侍御史,尚太华公主。主,惠妃所生,最见宠遇。”其三位大姐,因是女姓,不能封官,“帝呼为姨,封韩、虢、秦三国,为夫人,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玄宗又每月各供给三人十万钱,说是给她们的“脂粉之资”[22]。

杨家的生活,奢侈至极。“銛以上柱国门列戟,与錡、国忠、诸姨五家第舍联亘,拟宪宫禁,率一堂费缗千万。见它第有胜者,辄坏复造,务以环侈相夸诩,土木工不息。帝所得奇珍及贡献分赐之,使者相衔於道,五家如一。”“每十月,帝幸华清宫,五宅车骑皆从,家别为队,队一色,俄五家队合,烂若万花,川谷成锦绣,国忠导以剑南旗节。遗钿堕舄,瑟瑟玑琲,狼藉於道,香闻数十里。”[22]

杨家地位高于皇室。“每命妇(指杨贵妃的三位姐姐)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公主亦惹不起杨家。“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杨家奴为抢道竟敢挥鞭打玄宗的女儿广宁公主,公主虽堕马,但公主的丈夫还要“停官”,“不许朝谒”[22]。

杨家地位显赫,趋炎附势者多不胜数。“四方争为怪珍入贡,动骇耳目。於是岭南节度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以所献最,进九章银青阶,擢翼户部侍郎,天下风靡。”[22]亦因此,民间产生“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23]的民谣。

而杨国忠,虽自小不谋正业,但因有此背景,自然就“浸显”。先是,杨国忠落泊蜀中,“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平,闻杨氏新有宠,思有以结纳之为奥助,使鲜于仲通之长安,仲通辞,以国忠见,干貌颀峻,口辩给,兼琼喜,表为推官,使部春贡长安。将行,告曰:‘郫有一日粮,君至,可取之也。’国忠至,乃得蜀货百万,即大喜。至京师,见群女弟,致赠遗……诸杨日为兼琼誉,而言国忠善摴蒲,玄宗引见,擢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24]。

另外,敛财取宠亦是杨取高位的一大因素。“杨钊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馀使。甲辰,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

最后,其取高位,还有李林甫要陷害太子这因素。“杨国忠以椒房之亲,出入中禁,奏请多允,(李林甫)乃擢(杨国忠)在台省,令按刑狱。会皇太子良娣杜氏父有邻与子婿柳勣不叶,勣飞书告有邻不法,引李邕为证,诏王鉷与国忠按问。鉷与国忠附会林甫奏之,于是赐有邻自尽,出良娣为庶人,李邕、裴敦复枝党数人并坐极法。”[8]这种冤案,“所挤陷诛夷者数百家,皆钊发之。”[24]

而这诸多因素的结果就是李林甫临死前对杨国忠说的话:“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25]

可见,杨国忠取高位的原因实是因杨贵妃得宠,杨国忠善敛财邀宠,以及李林甫想立寿王为太子。

七、论安禄山不是因高力士而取高位

安禄山,营州人,其起家的过程,正史这样记述[26]:

开元二十年,张守珪“令其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

开元二十八年,“为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

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

天宝三年,“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

天宝十年,“入朝,又求为河东节度,因拜之”。

“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

史籍又云[25]:“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可见,安禄山取高位的原因是其“性巧黠”,“厚赂往来者”;另外,与张利贞、席建侯、李林甫和辅璆琳有关。

八、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上七奸臣取高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厚敛”邀宠。“苏冕论曰……洎奸臣广言利以邀恩,多立使以示宠,刻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宇文融首唱其端,杨慎矜、王鉷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又,“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鉷,皆开元之幸人也,或以括户取媚,或以漕运承恩,或以聚货得权,或以剥下获宠,负势自用,人莫敢违。”就是边将的安禄山,亦“厚赂往来者”以邀宠。

二是为“专宠固位”之私利。武惠妃因要立儿子寿王为太子,李林甫得以重用,其本质是为“专宠固位”;李林甫要立寿王为太子,杨国忠和王鉷得以重用,其本质也还是为“专宠固位”。李林甫为杜绝“边帅入相之路”,安禄山得以重用,其本质亦还是为“专宠固位”。

而高力士与他们中的许多人,如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等,是有激烈的斗争的,只是在官场中,不可避免地要逢场做戏,溜须拍马,曲意逢迎,这才是高力士与这些人的真正关系。《新唐书》改《旧唐书》的奸臣们“因”高力士“而取将相高位”为奸臣们“皆厚结力士”是准确的。原来,为高力士平反,笔者还是很落后的,远在《新唐书》时,人们就已为高力士平反了。

[1]周忠泰.十论高力士是忠臣又是功臣[J].重庆与世界,2012(3).

[2]周忠泰.六论高力士与贤臣的合作——为高力士平反之二[J].重庆与世界,2012(12).

[3]周忠泰.三论杨贵妃入宫与高力士的关系——为高力士平反之三[J].重庆与世界,2013(1).

[4]周忠泰.论高力士与奸臣们的斗争——为高力士平反之四[J].重庆与世界,2013(4).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零七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李适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哥舒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邵说: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C]//(清)董诰.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史臣赞[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四宇文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宇文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零五韦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零五杨慎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韦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王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M].中华书局,1984.

[2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二颜真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宋)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七十六杨贵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百安禄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猜你喜欢

高力士杨国忠旧唐书
杨玉环是“安史之乱”的背锅侠吗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亦忠亦奸高力士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
梦中相聚
石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