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众传播场的艺术文化探讨

2013-12-17李光安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媒介艺术

李光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00)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人们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种文化形式与文化实践活动,艺术特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以创造美为取向的技术及产品,它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

艺术是人与世界联结的介质,也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表征。作为人类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实践生产出来的精神存在,艺术是以一定理念为指导的精神价值创造,它作为社会积淀下来的传统、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晶与载体,已成为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地形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类——艺术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艺术文化跟哲学、宗教等其他文化形式一道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与风格特征体现着文化的民族性、创新性与时代性。

早在300多年前,英国人文主义大师弗兰西斯·培根就曾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跟其他文化形式一样,艺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个传播问题,艺术文化与媒介传播密切相关,媒介环境对于当今艺术文化的发展影响尤为突出。

所谓传播,是对信息的文化描述与交流,无论是传者还是受众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出其传播的特性与作用。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将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与总和称为“大众传播场”,提出如图1所示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对于广告、经销等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1]。借鉴该理论方法分析影响艺术文化传播的相关因素可以发现,社会氛围、科技水平、经济制度、文化样态、公众素养、媒介组织、艺术文化群体及个体特征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场。本文拟基于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场,探讨大众传播情势下艺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定位,以期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对艺术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图1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图

一、艺术文化与媒介传播

作为承载观念的符号,艺术跟语言一样是一种文化与历史,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具有交际性和文化记录性,是公共传播方式的起源载体。有研究认为,原始舞蹈、绘画、音乐、雕刻与巫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作为巫术的工具,艺术成为人与神交往的最初媒介形式之一,参与人际交流与思想控制。

原始洞穴壁画大多以野牛、野马、野猪、猛犸、洞狮、驯鹿、熊等动物为题材,展现的是原始人的狩猎生活。巫术认为,人们在洞穴中画什么,在狩猎中就会得到什么。先民们在狩猎之前,巫师在黑暗的洞穴深处画上狩猎的对象,或者明示它已中箭,或者用长矛、石斧痛击它,这样真正的野兽就会俯首就擒了。原始人狩猎需要群策群力,绘画、石刻成为狩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刻画一只野牛、一只野马,是告诉同伴要去围捕这样的动物。在巫术活动之外,绘画、石刻便成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成为人类最早的语言。据说,目前依然处于氏族公社阶段的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出猎远行时,会在门上钉一块刻着图画的木牌,将自己的行动公布于众。可以说原始艺术与巫术相伴而生,都根植于原始社会生活,是原始人征服自然的一种幻想方式[2]。

原始洞穴壁画早于文字出现,发挥着传递信息、娱乐抒情的作用,这种艺术产生的本身就有传播的动因,受传播的驱使、是传播的结果,呈现出传播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单向性[3]。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始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构成多样、体系庞大的艺术文化,成为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其间,口头传播、符号图像传播、手抄和书信传播,以及书报刊、广电等大众传媒与新媒介的传播功不可没。经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艺术文化在传播中不仅深度影响和干预了艺术创作与流通,还使传受双方产生关系,并将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在艺术传播与接受上,其塑造的公共空间比博物馆、展览会等更为开阔。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传播媒介的互动交合,艺术文化业已成为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也在传播中不断扩展外延、孕育出新的艺术形式。“传播学之父”威尔伯·L.施拉姆认为,媒介传播提供反馈的机会、增值的力量、保存信息的力量和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媒介传播是艺术文化、艺术知识得以传承、普及和延续的基础,是艺术发展的保证,也只有通过媒介传播,人们才能得以认识艺术、欣赏艺术的魅力,因此,艺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人们提高对艺术认知、增强艺术素养、推进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促进艺术文化价值实现的过程。

就艺术与媒介的关联而言,任何时代二者的联系都是十分密切的。最初,岩壁、陶器、青铜器、建筑等都是艺术传播的媒介;及至出现公众参与的沙龙、展览等公共空间,及后来的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之后,艺术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到了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播更是与大众传媒如影随形。就拿西方现代艺术的萌芽、繁盛与成熟过程来讲,相对独立的媒体传播发挥了积极影响。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及印象派,能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当时公共传媒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也随之进入前所未有的“专家时代”[4]。

艺术文化以符号的形式传达观念、影响思维、促成风格信仰须臾离不开媒介传播。尤其是网络时代以来,媒介形态、传播范围、传受群体等的变化,使大众传媒与人们的关联越来越密切,艺术的鉴赏与消费需要媒介介入,媒介与艺术关系紧密。

二、大众传播情势下艺术文化的传播发展新特征

考察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艺术的发展受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样态、科技水平、政治风貌、文化特点和审美取向等的制约。正如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言:“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境况,艺术发展总是打上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烙印,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例如我国秦朝的“神武鹰扬”、汉代的“气势古拙”、魏晋的“神韵雅朴”、隋唐的“华美典雅、丰腴圆润”、宋代的“精雕细刻”、明清的“余光明媚”……艺术文化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发展风貌,是不同时期的政治、哲学、宗教、审美趣味等社会文化现象的综合反映。再看西方,古希腊时期,基于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人们对现实生活充满乐观、肯定的态度,产生了许多健美的雕塑形象,呈现出一种身心完美统一的艺术风格;在“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千年”的中世纪,艺术风格是“一味追求奇妙与温柔的梦境,专心一意地膜拜神灵,因此绘画和雕塑中的人物都是丑的,或是不好看的,往往比例不对称,不能存活,几乎老是瘦弱细小……”[5];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艺术创作逐渐脱离宗教题材,开始了对人和自然的讴歌;到了17—18世纪,随着科学理性的兴盛,人成为自然和自身的“主人”,于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开始萌芽……[6]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研究大众传播时代的艺术文化,就应该关注该时代的社会氛围、科技水平、经济制度、文化样态、公众素养、媒介组织、艺术文化群体及个体特征等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场构成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艺术文化发展的影响。高科技的加入、信息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日益发达的现代传媒以及与其伴生的大众文化的繁荣;与此同时,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也使多元文化的共生成为可能。与之前在口头传播、符号图像传播、手抄和书信传播情势下不同,在当今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场构成因子中,社会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境况,尤其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已上升为其中的关键因子,艺术文化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与现代传媒、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时代烙印。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大众传播情势下的艺术文化呈现出艺术发展的多元交互、艺术的大众化、艺术的媒介化、艺术市场的媒介影响等新的特征。

(一)艺术发展的多元交互

当今社会,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得人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借助报刊、网络、手机等各种现代及新媒体,人们可以更迅速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文化传播由距离时空转为同步时空,文化选择性增多、自主性增强,各种文化在不断爆炸式增长的庞大信息平台上互通共享,诸多新的语言元素、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理性资源不断输送,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经验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文化样式与传播途径,为艺术发展提供了更新的物质媒材、更多的观念表现素材和文化语境空间,致使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以及艺术文化内部各门类之间多元交互,发生着难以预期的各种变化,原有体系不断被刷新、拓展、内爆、解构、改组、整合、重建,既有体系性构建与创造性发展,也有阶段性进步与层次性跃迁,从观念到形态,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比如以连接性、互动性、虚拟性为特征的新媒体艺术的诞生,艺术家们将摄像机、监视器和磁带录音机的使用融入雕塑、环艺和装置艺术中,结合影像的编导性和戏剧性探讨艺术与高科技的互动,借助互联网创建虚拟实境,各种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网络艺术,不断花样翻新……

(二)艺术的大众化

大众传播时代,以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消费社会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空前繁荣,一个新的审美时代业已到来,加上现代传媒对时空的独特占有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大量视听信息较传统艺术形式更具感官刺激性和震撼力,大众传播情势下,大众与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贴近:艺术作品借助大众传媒的技术手段,大大缩短了艺术生产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变成传媒数字信息,以图片、文字、语音说明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或通过报纸、期刊、橱窗等传统大众传媒传递,或通过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现代传媒传递,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可以实现广范围、长距离的全球范围不同语境下的传播,实现多视角的品味、鉴赏和展示。作品一经传播,就由隐性存在变为显性存在,可以在共时性的语境中看到受众反馈及影响力;同时受众也可进行再创作,并且大众艺术的倾向越来越强,艺术作品不再是精英及上层人士的专享,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元素构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业已变得模糊。

然而,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也导致了文化审美被消费、艺术文化创作被物化。大众传媒让艺术大规模地、快速地变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催生了艺术的娱乐化、休闲化、消费化潮流,刺激和推动了公众生活审美化的强烈诉求,艺术审美由封闭性向生活开放渗透,大众审美趣味成为左右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致使艺术创作异化为商品生产。于是,艺术创作不再是创作者的内心渴望与灵感闪现,文化艺术的原有本性、旨趣、功能都发生了改变:由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批判现实转向了千篇一律、追求利益和消遣娱乐,模仿与复制代替了想象与灵感,大众文化消解了艺术的本质[7],作品的肤浅与平庸加剧了艺术低级趣味和价值取向的扭曲。

(三)艺术的媒介化

现代传媒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综合体,它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这个读图时代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文化需求、生活方式乃至消费倾向,对艺术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艺术文化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

艺术文化的大众传播,极大地推动了艺术文化的国内外交流与大众普及,同时媒体也借助艺术的手段打造自身形象、完善传播形式,为艺术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介质形式,更重要的是传播构成上的艺术内容可以刺激受众对媒体的追逐,提升传媒的经济社会效益,这又极大地推动了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其间,为博取大众眼球、刺激受众消费欲望,大众传媒会极力增强视觉可感性,将艺术媒介化。大众传媒的视觉冲击力在不断刷新受众体验,追逐刺激暴烈的视觉感受也逐渐成为艺术品制作的倾向。于是,传播逻辑取代了艺术的审美逻辑,思想缺席、修辞发达、灵性窒息、品格趋下,粗糙、感性、充满刺激的作品大量涌现,瞬间愉悦取代了永恒美感,媚俗刺激取代了雅致韵味。

此外,为培植文化艺术受众对传媒本身的亲和力,大众传媒还不时组织政治家、思想家、信息专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社会权威人士,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大众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艺术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也干预了艺术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媒体与权威的这种合谋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视觉经验,规划着大众的审美取向,传媒甚至通过对艺术的组装给人营造一种梦幻的生存状态,使人分不清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另一方面,艺术工作者通过大众传媒的视角认知艺术、创作艺术、宣传艺术的思维发生了变化,在媒体与文人们合力操作出来的所谓艺术视界的文化性事件中大多难以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提振,这种艺术的媒介化使得艺术创新的灵性被消解、艺术文化前进的内在活力被扼杀。由于受利益驱动,很多艺术创作以迎合传媒意志、传媒规制为出发点,刻意追求传媒品位,艺术价值退居其次。

(四)艺术市场的媒介影响

随着文化经济的深入人心,大众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市场的繁荣更是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动,大众传媒对于保证艺术市场有序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教育、监督与规范作用;借助大众传媒等外力的助推,艺术也摆脱了边缘化的境地,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生长极。

传统媒介是艺术评论的“无冕之王”,是选择艺术作品进入传播渠道的把关人,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艺术家及其作品进入媒介的“入场券”,左右着其市场命运。传媒机构选择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传播,将直接决定受众能够看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影响到大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内容和消费内容,也深切地影响着公众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评判,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声誉及进入市场流通的情势,取决于其在大众传媒界的传播状况,因而艺术家更在意其作品能否在大众传媒界传播、传播的影响力如何。因此,现代艺术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统,从而构成了艺术的媒体诉求与媒体的艺术推广互动局面。

大众传媒有着可以使艺术增值的魔力。大众传媒进行艺术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再造的过程,它成为艺术作品价值提升的重要平台,艺术作品也因为传播的效应而显著增值。大众传媒通过有效的宣传报道,使艺术品得以迅速传播流通,提高了作品的影响力和公众注意力,牵引着受众的审美力和鉴赏力,激发起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艺术创作者与受众创造了一个互动平台。现代传媒的参与,有利于创作者把握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从而创作出符合欣赏者审美品位、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欣赏者的兴趣爱好和市场的需求不时左右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艺术作品的商业属性加强,艺术创作常常沦为商业性制作。艺术与传媒在互动过程中,都已经认识到艺术包装和炒作的重要性,“策划”应运而生:媒体与艺术批评家合谋炒作烘托市场,刺激消费,以获取更多盈利。“策划”背景下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在摸清市场需要、消费者心理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艺术商品生产。这种艺术生产要么是艺人的技巧卖弄,要么是一个个群体围绕销售目的进行的模仿或复制,艺术家的自由创作荡然无存,作品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一些平庸作品借助媒体的力量而成为“名作”。

三、大众传播影响下艺术文化发展的定位思考

现代传媒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艺术文化的发展。要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文化构建的自觉性,发挥现代传媒的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增强艺术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笔者认为,大众传播情势下艺术文化的发展定位,要扬长避短,增强自身的驾驭能力,以下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一)前卫驱动——引领大众日常生活

艺术是表征主体性的精神存在,是时代的反映和现实生活的抽象,其本质在于异在性,前卫应是其发展的本然追求。健康的艺术应该追寻独立、自由和意义,有相对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对现实具有颠覆的能力。

现代传播在繁荣大众文化、促进通俗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在消解着精英艺术,许多艺术创作考虑到大众口味,为求得更多的受众欣赏而使作品流于俗套。通俗不等于经典。就艺术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言,要使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和鸣互补,共同形成当代的艺术整体,就需要经典艺术对大众艺术的引领,如此,大众的审美品位才能得到提升[8]。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艺术受制于他者,不再是独立存在的纯粹个人的精神领域,不再履行着批判与否定的职责,而是屈从于现实法则以证实自己的社会效用的时候,艺术也就将自己终结了[9]。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合力对艺术本质的扭曲,致使艺术由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转为导致人类异化的力量。艺术文化要健康发展,就要回归其本源:为表达内心的渴望与困惑、宣泄审美的情趣与冲动、展现自身的生命与活力而创作。艺术应保持对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批判姿态,摒弃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借助发达的传媒平台与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从新视点、新角度把握不断变化的时代精神,以其不同于他者的前卫创新不断给予日常生活以启迪与提升。如法国女艺术家奥兰作品以整容为内容的新媒体艺术以极端的方式向大众审美标准、主流权利体系提出的质疑与挑战。

(二)开放发展——与大众文化互动共进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大众这一生长土壤。大众不仅仅是艺术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产品的选择者和创造性的利用者。许多艺术创新都源于民间智慧。在大众传播情势下,艺术发展与大众参与密不可分。开放,与大众文化互动,可使艺术发展获得不竭源泉。因此,艺术发展不能一味曲高和寡,贴近大众、通俗易懂以获得大众认同,也是艺术家自我实现的发展动力。因此,借助艺术传播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应成为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发展构成。

然而,大众传媒的左右、大众文化的畸形膨胀,会导致低俗排挤高雅、艺术失去本真,并使艺术市场萎缩。因此,艺术文化工作者要清醒认识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的特性,着眼高品位,既注重现实生活体验又不放弃价值理想,既要满足大众的审美愉悦,又要对其精神层次予以引领提升,与作为审美主体的社会公众一起通过艺术创作、欣赏与传播,体认生命的价值意义并获得美的启迪,推进公众审美意识的整体提高,从而促进大众文化与艺术文化良性互动、共荣共进,这对于现代传播情势下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意义。

[1]刘景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吴迪.史前艺术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J].大舞台,2011,(6):257.

[3]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朱虹子.当代艺术传播的新处境[EB/OL].http://comment.artron.net/20110225/n152845_1.html.

[5]丹纳.艺术哲学[M].南宁:广西艺术出版社,2000.

[6]周海青,贺国强.浅论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158—160.

[7]杨大伟.现代传媒环境下大众文化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影响.http://www.studa.net/wenhuayanjiu/100119/0852099.html.

[8]李旗.浅谈现代传播媒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J].传媒,2007,(5):63—64.

[9]王光文.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齐鲁艺苑,2004,(2):84—88.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媒介艺术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纸的艺术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