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2013-12-17雷东华
雷东华
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内科 鹤壁 4580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治疗方案,目前治疗措施是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为主[1]。笔者观察不同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改善DPN 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11—2012-11我院内科以DPN 入院治疗的10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经询问糖尿病病史和周围神经病变出现时间,结合肌电图检查确诊,符合刘新民著[2]《实用内分泌学》中关于DPN的诊断标准,排除急性感染或脉管炎等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小剂量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57.5±7.5)岁;糖尿病病史2~10a,平均(3.9±1.5)a;体质量指数(BMI)22~29kg/m2,平均(23.9±1.1)kg/m2。大剂量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6~81岁,平均(57.8±7.6)岁;糖尿病病史2~12a,平均(4.0±1.5)a;BMI为21~31kg/m2,平均(24.2±1.1)kg/m2。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和病变程度后,给予合理膳食和适量锻炼指导,配合降糖类药物控制血糖。小剂量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627)500μg/次,加入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1次/d;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济南维尔康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2253)120~240U/次,3次/d。大剂量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1 500μg/次,给药方式同小剂量组;配合口服胰激肽原酶肠溶片,给药方式、服药剂量同小剂量组,根据病情需要适当调整给药剂量。2组患者均治疗20d后,比较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采用上海星宇电子公司生产的JD-3型肌电图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测量治疗前后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传导速度。参考任欣[3]研究制定疗效评价标准:肌电图仪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基本恢复正常者为治愈;肌电图仪显示任意两条或两条以上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者为显效;肌电图仪显示任意一条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任意2条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者为有效;症状、体征未见任何变化,甚至加重,肌电图仪显示任何一条神经传导速度未见任何变化者为无效。总有效为治愈、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校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大剂量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0d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1。
2.2 临床疗效 大剂量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小剂量组7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3 药物安全性 小剂量1 例患者(1.85%)出现头痛症状;大剂量组2例(3.64%)出现头痛症状,1例(1.82%)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0.24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0d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0d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s,m/s)
注:治疗前比较,a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b P<0.01;治疗20d末组间比较,c P<0.01
?
3 讨论
医学界普遍认为[4]高血糖是引起DPN 的主要原因,与蛋白激酶C活化、多元醇通路代谢、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和己糖胺通路增加等多种诱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激活高糖介导的组织损伤途径诱发线粒体DNA 突变和编码的电子传递复合体亚单位缺陷,无法逆转突变的线粒体DNA 结构进而引起周围神经也无法逆转和修复[5]。因此,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
胰激肽原酶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能够激活激肽原释放激肽的蛋白水解酶,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和增加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的作用,同时能够激活纤溶酶系统以提高纤溶系统活性,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预防微血管基膜增厚等改善微循环方面效果显著[6],因此,胰激肽原酶能够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促进周围神经传导。甲钴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活性维生素B12衍生物和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在由同型半胱氨酸合成氨基酸的转甲基反应中作为氨基酸合成酶的辅酶起重要作用,易转移到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神经细胞内结构蛋白、核酸、脂质和髓鞘形成磷脂的合成。同时,甲钴胺能够促进神经递质的生成,轴索内输送、轴浆再生和磷脂合成,恢复神经键的传导延迟和神经传达物质的减少,使病变轴突受损区域的细胞、组织修复,从而修复受损神经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以加速神经传导。本研究显示大剂量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1;大剂量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小剂量组74.07%,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与古美颖[7]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能够通过改善DPN 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在提高DPN 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研究和探讨。
[1]徐彦华,李鑫,刘芳芳,等.大剂量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恢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38-39.
[2]刘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 415.
[3]任欣.甲钴胺和胰激肽原酶肠溶片联用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6):415-417.
[4]孙伟.甲钴胺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4):74-75.
[5]周雪红,赵彦民,王凯.胰激肽原酶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4):21-22.
[6]时红波.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83-84.
[7]古美颖.不同剂量甲钴胺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85例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 260-2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