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在全麻先心病术监测中的应用
2013-12-17何金乾付金厚
何金乾 付金厚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南阳 473000
脑电双频指数(BIS)能对人大脑皮层功能状况以及麻醉效应进行迅速反映,目前被临床公认为是评估患者意识状态、镇静深度的比较客观准确且敏感度高的指标。BIS监测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指导心脏体外循环(CPB)手术麻醉,提示患者及早拔除气管内导管,明显缩短患者在ICU 和病房停留的时间,有效减少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医疗费用[1]。我院选择2010-01—2012-03择期进行BIS 指导下的CPB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疗效确切,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01—2012-03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 者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龄2~12 岁,平 均(6.2±2.5)岁;ASA 分级在I~II级,其中房间隔缺损患者21例,法乐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23例。患者均排除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和凝血时间异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在麻醉前半小时肌注0.15 mg/kg吗啡和0.3mg东莨菪碱;静脉注射10μg/kg芬太尼,0.1mg/kg维库溴铵,0.05~0.1 mg/kg咪唑安定,麻醉诱导并进行器官插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每小时2~3mg/kg);观察组患者采用TCI-I输注泵给异丙酚,输注泵和HDX-I型多功能监测仪连接,调整丙酚泵入的速度让BIS值保持在45±5水平,在手术前15min调整异丙酚维持BIS为60。术后停止TCI。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行左侧桡动脉穿刺且直观监测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于中心静脉直观,并向头侧进行穿刺逆行置管;在鼻咽部放置温度探头。对患者进行常规的HR、MAP、CVP 监测。采用Sams人工肺机和西京鼓泡式氧合器,转换流量为60~100 mL/(kg·min),中度稀释血液,在全身血液温度降低至30℃时,阻断升主动脉,在主动脉的根部灌注冷停跳液,在心脏的局部放冰屑。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静脉通路开放时(T0)、麻醉诱导后10min(T1)、主动脉阻断后20 min(T2)以及主动脉开放后20min(T3)四个不同时点MAP、CVP、HR[2]。观察和记录患者心脏CPB 时间、主动脉阻断的时间、拔管时间、停留ICU 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记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各项指标在各时点的情况比较 2组患者各时点HR、MAP、CVP、CPB、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项指标在各时点的情况比较 (±s)
表1 2组患者各项指标在各时点的情况比较 (±s)
?
表2 2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 时间比较
2.2 2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 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患者离开ICU 的统一标准:(1)意识清醒,能配合各种指令;(2)无正性肌力药支持,循环稳定,血压正常;(3)自主呼吸下SPO2>90%。
3 讨论
BIS是一种新的脑电技术,对于监测麻醉深度等应用方面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对脑电改变进行定量的分析能极大提高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准确性[3]。近年来,其被广泛的应用与临床。BIS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加速术后麻醉苏醒的过程[4],减少术后患者在ICU 病房停留的时间及出院时间等。同时也为麻醉师在进行患者个体化管理中提高指导依据,尤其是在靶浓度控制输注(TCI)技术有效性更高。BIS监测是作为一项评价镇静深度比较客观的指标,能有助于麻醉师对患者镇静深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并指导对镇静剂的合理使用[5]。丙泊酚是临床上常用的诱导快、苏醒快、镇静效果好、无蓄积以及术后呕吐发生率极低的一种麻醉药物,和传统的小儿麻醉药氯胺酮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在麻醉时采用TCI技术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精确的计算,进行随时调整靶浓度,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临床需要,很少出现体动反应,血液动力学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呼吸抑制发生率更低,患儿苏醒快,但是由于TCI的小儿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相关参数较少,另一方面,小儿存在个体差异,存在一定的误差。临床上采用BIS监测指标能够最大程度的准确反馈适宜的镇静和麻醉深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采用BIS监控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时间,有效促进患者早期恢复。BIS监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1]姚洪林,任静华,何常佑,等.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心脏体外循环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37-38.
[2]冯璐.儿童体外循环期间脑电双频指数评估[J].山东医药,2011,51(44):72-73.
[3]蒋超,徐丽华,朱丽敏,等.脑电双频指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镇静程度评估中的运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4):376-379.
[4]张泽勋,周江明,冯新林,等.全麻联合硬膜外滞用于上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17-19.
[5]车昊,卿恩明,赵丽云,等.39例七氟烷对发绀型和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