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
2013-12-12朱建君
朱建君
罗曼·英伽登(1983-1970),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20世纪西方现象学美学的领军人物。国内学者对英伽登的文学作品构成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已经很透彻,但对英伽登理论中的时间问题关注得并不多,本文主要阐述一下其理论中的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这一重要观点。
一、胡塞尔内时间意识
英伽登所讲的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的理论来源,是他的老师胡塞尔先生对内时间意识的分析。胡塞尔认为感知、回忆、期望等意识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个内在时间,意识是一个时间进程。“首先,胡塞尔分析了仅仅指向对象的现在—阶段的具体行为这一环节。他把这个环节称为原初印象(primal impression)。就其单独来说,它并不能给我们提供对时间性对象的知觉;实际上,它只是从不单独显现的行为的一个抽象组成部分而已。原初印象必须被置于一个时间性的视域里;且必须被滞留(retention)所伴随,这一意向给我们提供对象刚发生过的阶段的意识;它也必须被前摄(protention)伴随,即一个对象将要发生阶段的多少不确定的意向。”[1]85胡塞尔把意识活动中对对象的现在阶段的把握叫做原初印象,即对现在阶段的本真的感知。随着意识进程的不断前进,总有新的现在阶段的到来和新的原初印象的形成,前面的原初印象就会过度为滞留。滞留是对刚刚发生过的阶段的把握,滞留的内容已经不是原初意义上的内容,它是对原初印象的缩短或者减弱。在形成新的现在阶段的原初印象和对刚刚发生过的阶段的滞留,同时也存在着对将要发生的阶段的一种期待意向,胡塞尔称为前摄。滞留又称为原生回忆。在原生回忆结束之后,还有一个对整个刚才发生过的阶段的新的回忆,胡塞尔称为再回忆,也叫次生的回忆。滞留与现在感知相衔接,再回忆不与感知相衔接也可以有独立的当下化出现。“感知一个时间进程,这意味着:将一个当下的此在A与一个刚刚过去并在对象上与其相关联的B以及一个离得更远的C等等连在一起感知;它意味着感知A并且在回移的过程中将B体验为刚过去,如此等等。而只要我们观看一个对象性的统一并且感知它,这整个序列就是被感知到的,它就是一个当下的进程。”[2]196
二、时间透视现象
在分析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之前,英伽登分析了普通的时间透视现象。
时间可以分为客观的物理时间和主体时间,我们虽然用客观的物理时间的时间单位来标示时间,但是作为主体的人经验的时间都是一种主体性时间,在主体时间中常常发生时间透视现象,时间透视跟空间透视相似。“在知觉中,但是也在关于某些时间中的过程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阶段的记忆中,它们的‘时间外观’(它们在这些外观中出现)的‘时间形式’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歪曲和变化。当我们经验这些被歪曲的和改变的时间形式(直接在它们的图式化外观之中)时,我们在直观中赋予这些被感知的过程和时间阶段以适当的‘未歪曲的’时间形式。”[3]111-112英伽登指出了几种时间透视现象。
(1)最常见的时间透视现象就是时间阶段的缩短现象。例如在记忆中,过去的时间阶段在记忆中会比我们在过去实际的经历中好像变短一些。
(2)但是也有一些在神经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经历过的短暂的时间阶段在回忆中就会显得很漫长。还有一些时间阶段,在经历时很漫长,例如面临巨大的危险时,但在以后的回忆中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过程。
(3)像在体育比赛中,每个参加者都会体会到这个过程中最紧张、最高潮的阶段,但是当比赛结束后,在记忆中这个高潮阶段也会变得平静了。
(4)我们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角度来回忆一个过去的时间阶段,不同的时间角度与被回忆的东西产生的距离不同,由于时间角度的变化,被回忆的时间过程也可以以不同方式展示自己。
(5)过去的时间阶段在记忆中会慢慢地变成古老的过去,走向意识的边缘,最后越来越深地陷入过去,它们在我们的记忆中的位置越来越小,最后甚至消失在记忆里。一个正在展开的目前时刻也正在变成一个新的过去,这个新的过去会使过去的时间阶段变得更加“过去”了。这种“沉入过去”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
(6)当我们在不同的时刻回忆同一个过去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新的事件不断冲击我们的意识,这些新的事件总会影响到过去的事件。还有,过去的事件总是在不断地沉入过去,新的事件的到来也使过去的事件在整时间序列里获得了新的位置,这都影响到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7)事件、过程、对象可以通过图式化外观呈现在记忆中。但是在回忆中我们通常只回忆起一个特殊的细节或者一个侧面。
以上列举的时间透视现象主要发生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但是在一个正在展开的目前时刻也存在类似的时间透视现象。“每一个过程都只是因为刚刚过去的阶段保留在积极记忆中或者通过时间透视而保留在记忆中,才被感知为一个过程。如果取消了积极记忆和回忆,我们的感知意识只限于‘现在’的现实目前阶段。”[3]128
三、阅读过程中的时间透视现象
“时间透视现象出现在文学的艺术作品具体化的两个不同方面中。一方面,作品描绘的事件和过程出现在各种时间透视现象中,另一方面,时间透视也适用于整部作品及其具体化已经读过的各个阶段和部分。”[3]129
文学作品中的再现世界中的再现客体,特别是有人参与的事件和过程,这些事件和过程总有一个时间先后顺序,正是这个时间先后顺序使每一个时间段和片刻得到再现。再现世界中的再现时间也有当前、过去和未来的区分。“时间透视现象能够以各种形式和各种变化出现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中。”[3]129
“通常的,例如在一部小说中,过去时和现在时是交替使用的。情境和事件用过去时描写,而作品中人物所说的句子一般是用现在时写的,现在时也经常用来描写比如说某些事物或人物,这给它们一种永久性和超越了时间的外观,好像它们不受变化的支配。有时候,诗歌尤其是抒情诗,利用它所谓的跳跃性超越时间。戏剧和许多抒情诗都是以现在时为主。”[3]129在许多作品中,再现客体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中呈现的,不可能事无巨细地描绘这样一个复杂的时间阶段,有时候就用一个或者几个句子概括地描绘这样漫长而复杂的时间段。例如在小说中常用几句话概括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或者一个十几年的时间跨度。有时候一个人物点燃一支烟或者喝一口咖啡这样瞬间的动作,会用一大段语言文字来描述,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为一个很长的时间段。还有在小说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比较‘重要’的事件一般是从近处叙述的,而其他事件是从远距离叙述的”。[3]132在抒情诗歌中,句子的语义内容并没有确定时间,它往往呈现的是一个“现在”时刻,如果要让在阅读中具体化的现在和诗歌的现在相吻合,那么读者就必须忘记所处的现实生活,走进由诗歌内容所投射的那个现在。“换言之,读者作为特殊的心理主体必须不仅等同于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抒情之 ‘我’,他还必须在一刹那间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抒情之‘我’一样成为一个正在体验和表现自己的‘我’,他必须在想象中变成抒情之‘我’。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紧扣诗歌本身的具体化,才有可能对相应的具体化形成完全直接的、没有距离的审美理解。”[3]142再来看看戏剧,我们不论是阅读还是观看戏剧,我们关注的始终是正在展开的过程中的不断更新的目前时刻。当我们的注意力跟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关注的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现在时刻。“每一个新的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变化的情境,使得观众可以直接地没有距离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中理解这个现在本身。它总是一方面被一个已经流逝的过去,另一方面被一个宣告着自己的未来(时而预示威胁时而充满希望的)所包围着。”[3]145阅读过或者观看过的部分影响着正在展开的阶段。虽然读者或者观众会被读到的或者看到的东西所感动,但是他始终是被搁在戏剧所描绘的世界的外面,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一个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是一个时间过程,即使是阅读一首很短的诗歌,也不可能在瞬间完成,随着作品新的阶段的不断呈现,我们会在不断更新的时间透视现在中看到前面的部分。在阅读中把文学作品从头读到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延续的时间过程。正在阅读的阶段被读者全面地感知,刚刚阅读过的阶段通过滞留可以保持在积极记忆中,更远的过去阶段可以通过再回忆返回到记忆中。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文学作品的整体,只有按照文学作品各个部分的排列顺序阅读,我们才能在阅读的时间过程中获得文学作品的所有外观。“文学的艺术作品只能在一个时间中展开的时间透视现象的连续统一体中对我们呈现出来”,[3]150文学作品只能在阅读的时间过程中构造自身。
英伽登认为阅读完一整部作品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整部作品的所有方面,是不现实的。当我们完整地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只能在一种时间透视中回顾它,我们只能从结尾部分来看待整部作品,各种透视缩短现象的存在会给我们理解整部作品带来困难,任何部分不再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了。“我们必须作出一种特殊的综合努力来理解已经过去的东西,以便把握整个作品的面貌。”[3]151-152
[1](丹)丹·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M].李忠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波)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陈燕谷,晓未,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