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改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玛莲娜》的文本间性

2013-12-12李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雷纳莲娜日子

李亚

论小说改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玛莲娜》的文本间性

李亚

作为小说改编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因其独特的个体性表现而对意大利影片《玛莲娜》产生了深刻的扩散性影响。作为具有自传色彩青春题材的作品,两片在主题表现、叙述视角、故事背景、细节选取以及视听语言等多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在时间上《阳》片比《玛》片早六年,且在意大利公映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因此《阳》片具有对《玛》片产生扩散性影响的必要条件。两片之间的文本间性也反映了青春题材影片的某些共通性。

《玛莲娜》 《阳光灿烂的日子》 扩散性 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也被称为互文性,其思想来源最早源自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上世纪60年代,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娜吸收借鉴了索绪尔理论和米哈伊尔·巴特金的复调理论正式作为一个术语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隐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1]其后,一些她的后继者进一步发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一理论。著名法国理论家罗兰·巴特认为一切文本都是复数的。完全独立的文本不存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往往都会产生渗透性影响。以文本间性理论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影片《玛莲娜》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深刻理解导演托纳托雷的创作思路来源和方法。

两片之间具有诸多的文本间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题材一样,同是带有导演自传色彩的青春题材影片。《玛莲娜》讲述的是一个名叫雷纳多的十二岁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他疯狂地迷恋上了西西里小岛上一个叫玛琳娜的女人,并为此开始了偷窥、性幻想以及暗中报复诋毁损害玛琳娜的人。可是由于传言玛琳娜参军的丈夫雷诺已经战死,美貌的玛琳娜更是招来无尽的亵渎和嫉妒。他们拒绝卖给她食物。男人们开始不怀好意地想占便宜,女人们则嫉恨她的美貌勾引了她们的丈夫。在生存的压迫下,玛琳娜最终沦为妓女,甚至不得不陪德国军官睡觉。战争结束了,疯狂的人们把玛琳娜拖出妓院,当众殴打,并撕破她的衣服,剪去她的头发,把她驱赶出小镇。时隔不久,玛琳娜的丈夫居然回来了,只是他已经失掉了一只手臂。在雷纳多的帮助下,他最终找到了妻子。当沧桑的玛琳娜挽着独臂的雷诺再次回到小镇,人们开始惊愕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 《动物凶猛》,也是姜文的处女作。讲述的一个叫马小军的男孩的成长故事。青春的躁动让他和伙伴到处发泄过剩的精力:逃课、打架、偷开人家的门锁。直到有一天,马小军在偷开人家的房子里看到一张少女的泳装照,他的所有痛苦和快乐都随之而来。后来他终于见到那个名叫米兰的少女,并死皮赖脸地认识了她。正当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幸福中时,外公去世了。当他奔丧回来,发现米兰已经和自己的哥们儿刘忆苦好上了。妒忌让马小军发了狂,他试图想强暴米兰以破坏掉他心目中的女神形象。最终他被所有人所疏远,孤独地离开了集体。

“多年以后再相聚,当年的隔阂已全然不在,可是那随之而去的还有那阳光灿烂的青春岁月。”[2]题材的一致性是两部作品产生文本间性的根据。这种文本间性首先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上体现出来。《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发生在社会动荡的“文革”时期,在群体性的记忆里,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永无休止的批斗运动,红卫兵到处串联,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可是在马小军的记忆里,却永远是阳光灿烂。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仿佛永无交集。《玛莲娜》的背景是意大利向英法宣战的二战时期。当军人在卡车高喊墨索里尼万岁的时候,雷纳多却沉浸在刚刚得到一辆二手自行车的喜悦中。导演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背景,以凸显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的间离性。宏大的社会背景,独特的少年世界。在这一点上,托纳多雷或许从姜文导演那里汲取了经验。

在叙述的视角上,两片也呈现出来很强的文本间性。《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开始就有一段成年马小军深情而略带感伤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二十年的工夫她已经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在这段旁白声中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导演选择用片中主人公马小军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不仅拉近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产生强烈的真实感,而且为影片的主观化个人化的讲述提供了充足的根据。我们在观看到马小军偷偷打开大人的抽屉、玩匕首、全身挂满军章对着镜子自我欣赏、把避孕套吹起当成战斗机在屋子里飞来飞去的时候也不会感到丝毫的不真实。另外,全片采用的基本色调为极具回忆情调的暖暖的黄色。事实上在现实中天天都是这种色彩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导演在开始就让马小军用旁白告诉观众,这仅仅是我记忆中的北京,记忆中的关于青春的故事。观众对那种唯美纯粹的昏黄色调感到真实又自然。这种叙事策略在《玛莲娜》中被完全借鉴。导演托纳多雷也让成年后的主人公雷纳多回首往事充当故事的讲述者。影片一开始,一段深情的旁白向观众娓娓道来:“初次见到她时,我只有十二岁半。即使现在年纪大了,脑袋不听使唤,我依然清清楚楚记得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有了第一架单车……”这段旁白作用实际上同马小军的回忆大致相同。影片中要表现主人公雷纳多的十分私人化的内容,而由他本人来讲述则更加自然真实。两部影片在叙事角度上的并置实际上也揭示了成功的青春题材片中的一些共同的规律。

《玛莲娜》带有导演强烈的自传色彩,作品中的大多数重要人物和故事都有生活原型。但是电影毕竟还是艺术。特别此类影片,讲述故事往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导演要传达某种情绪。在结构影片时,如何能更加妥帖恰当地把这种情绪传达出来,可能是导演要深虑的一个问题。按照一般的逻辑,仔细研读同类作品似乎是必然的。当然,在研读中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其他作品中的合理的成分。早《玛莲娜》六年的中国导演姜文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正是这类作品的佼佼者。那么两部作品还有哪些共同之处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人物关系设置。《玛》片中主人公十二岁半小男孩雷纳多、女主人公成熟漂亮的玛琳娜、雷纳多的一群少年玩伴、玛琳娜的丈夫雷诺、希腊文老师玛莲娜的父亲庞教授、好色的律师、好色的牙医、雷纳多严厉的父亲、青年中尉等等。《阳》片中人物有:主人公马小军、女主人公米兰,马小军的哥们儿刘忆苦、刘思甜等,马小军的父亲、母亲,历史老师胡老师等等。故事中,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小男孩迷恋上一个比他大的成熟女子。渴望长大的小男孩有一群玩伴。这群玩伴中不止一人迷恋那个女子。小男孩有一个严厉的家长。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精力过剩,到处惹事生非。作为长者形象的教师是他们捉弄的对象。我们把这些关系和两部影片分别作个验证。马小军迷恋上了比自己成熟的女子米兰;雷纳多迷恋上了比自己成熟的女子玛琳娜。马小军渴望长大,经常做一些成年人的动作比如抽烟;雷纳多渴望长大,经常冒充大人比如把父亲长裤改为自己的长裤。马小军有一群哥们儿,羊搞、刘忆苦等;雷纳多有一群玩伴。马小军的哥们儿刘忆苦也喜欢女主角米兰;雷纳多的伙伴人人都迷恋玛琳娜。马小军的父亲很严厉,为他把米兰带回家揍了马小军;雷纳多的父亲很严厉,不止一次揍过雷纳多。历史老师胡老师被马小军和他的同学捉弄;希腊文老师庞教授被雷纳多和他的同学捉弄。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塑造上对《玛莲娜》产生了极大的渗透和影响。两片在这一方面所呈现出的文本间性是十分明显的。

色彩是视听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就说过:“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就一无美处。”[3]色彩就是情感,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同时,影视作品中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色彩的选择上,《阳光灿烂的日子》选用的是并不很亮的黄色,而《玛莲娜》采用的是与之接近的橙黄色。黄色属于暖色调,能使人产生温暖、美好的联想。这种色彩的选择,与用光一起极其恰当地烘托营造了浪漫美好的氛围,极富艺术感染力。

两部影片在诸多方面所呈现出的文本间性关系,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导演的艺术创作,并揭示出了关于青春题材电影创作的一些共同规律。同时也证明了包括影视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都是没有国界的。

[1]董小英.再登巴别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103.

[2]张振华,梅朵.名家看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6-287.

[3](法)葛赛尔.罗丹论艺术[M].傅雷,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78.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改编的文化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10GGJS-164

猜你喜欢

雷纳莲娜日子
不停奔跑的日子
一分钟的财富
雷纳的大事业
缉毒英雄惨死案,35年又生变
蓝色的树叶
云上的日子
《玛莲娜》
玛莲娜,玛莲娜
逝去的日子不说谎
纽约梦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