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祥淑诗歌的性格特征

2013-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7期

孔祥淑,清代女诗人,字齐贤,山东曲阜人,孔子第75代孙。早年随其父宦游蜀、黔。喜涉猎经世之书。后嫁给浙江巡抚刘树堂。其夫刘树堂,字景韩,云南保山人。据记录保山即古时永昌历代诗文的集子——《永昌府文征》中记载,孔祥淑有诗集《韵香阁诗草》,收录诗歌108首。《韵香阁诗草》是书有清光绪十二年单刻本,八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卷首题:“《韵香阁诗草》;曲享孔祥淑齐贤。”《续修四库提要》著录光绪十二年丙戌刊本作《韵香阁诗集》,云:“树堂辑其遗诗八十余首,哀为一卷,而以邹振岳等序,及祥淑诔词、挽诗、祭文、小传等,分列卷前后,概不入卷次。”《历代妇女著作考》称:“光绪十三年丁亥刊本,与其夫刘树堂《师竹杆诗集》合刻。前有邹振岳、赵实、吴汝纶、刘印庚序,后有刘树堂撰《孔夫人家传》。”

《永昌府文征》中记载有诗的女性诗人并不多见,而像孔祥淑这样一人就录有百余首诗的更是少见,她的诗歌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类:(1)咏史怀古诗,表现闺阁女子心系天下的殷殷情怀;(2)写景诗,清新自然,景中寓情,颇多思绪;(3)爱情诗,情由思发,纤细浓丽;(4)闲适诗,悠然洒脱,表现别样情怀;(5)家训诗,谆谆教诲,大气凛然。

诗见其人,孔祥淑的这些诗作中可以窥见出其性格的多面性,既有女性温柔敦顺的一面,又有男性的气宇轩昂之风,同时,独立、自主又是其性格的突出特点。

孔祥淑生活的时代决定了她作品明显的女性特征,多情、温柔、敏感。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历来是女性作家惯常的写作手法,孔祥淑的爱情诗比较有特色,因为与丈夫琴瑟和鸣,她对于爱情的抒发往往不是闺怨,而是不经意间的一丝情愫的触发,细腻感人。如:

偶然散步到东篱,可爱蔷薇映水池。更有多情双燕子,一年一度一相思。(《口占》)

今夕是何夕,归心系客舟。金梭刚罢织,银汉半横秋。乞得黄姑巧,消除赤帝愁。更邀明月上,万里豁双眸。(《舟中七夕》)

记得凌波照眼明,一弯助我一杯羹。只缘不尽缠绵意,惹出玲珑未断情。(《食藕》)

诗人是情思敏感的,散步途中、抬头望月、品食佳肴,都会触景生情,生发无尽的爱意。本是悠闲地散步郊外,却因看到燕儿双双引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看到漫天星斗,想到别人的爱情故事,也会想到自己和丈夫的爱情。孔祥淑的丈夫刘树堂是朝廷命官,有时也不免身不由己,夫妻二人感情甚好,当丈夫出门在外时,这样的相思之苦是不可避免的了。而孔祥淑发挥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向往,在诗作中尽力展现缠绵情意,突显小女儿心态。

孔祥淑自幼随父游历,其诗作中亦有不少描写途中见闻、异乡风景的内容,如 《华阴道中》、《夔府舟中》、《三峡观瀑布》、《巴东舟中》、《汉江舟中》等诗作,作者以女性特有的审美观生动细腻地描写大自然。她有一系列的小诗,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自然景物的吟咏,如《咏菊》、《咏梅》、《咏竹》、《咏鹤》、《咏鹦鹉》等,写得生趣盎然,即使是很多著名诗人写过的题材,她也能显出自己的别样情怀:菊是“有品皆清真富贵,虽香不俗亦神仙”;梅是“无言雅合美人度,有梦香生绝代情”;竹是“汗清结篆留千古,葱翠浮香醉百觞”……诗歌风格高雅含蓄中透着凝重,不仅如此,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人也情思顿开,大气磅礴地展现一切,如这首《三峡观瀑布》,沉郁中蕴含苍凉,清新明丽又不失恢弘。

奇峰秀削插当面,晓起凌虚天一线。轰轰震谷雷乍鸣,重岩陡转飞白练。

如烟如雪势奔腾,大珠小珠满地溅。碧潭千尺窈而深,响滴铜壶漏传箭。

蛟龙不作尘不染,皎洁水光澈底见。静观顿使道心清,日暮云封犹眷恋。

“削”、“插”、“轰轰震谷”、“奔腾”、“铜壶”、“蛟龙”等男性色彩浓厚的字眼和意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瀑布的气势磅礴,展现了作者豪迈的气魄,但结尾作者笔锋一转,“静观顿使道心清,日暮云封犹眷恋”一句将细腻的女性情感展露无疑,作者沉醉于山水间,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留恋之情。

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孔祥淑也不忘自己出身名门,盼望后代能够发扬祖训,光宗耀祖,她有几首写给子女的小诗挺有意思,体现了她谆谆教诲、贤良淑德的美好品质。教导儿子要“惜阴苦日短,而可荒于嬉”,学会“穷通虽天命,修省在我为”,以达到“士行苟不忝,荣名青石垂”(《训子》)。教导女儿则是“坤元况毓秀,柔顺有良规”,“就将勤典索,朝夕奉庭帏。举止身为度,端庄礼自持”,“芳徽遗范在,端取古人师”(《训女》)。她的《训子侄》一诗,不仅体现对子侄的关爱,也表现了孔祥淑博览群书的渊博学识。

孔祥淑又可谓女中丈夫,出身门名,自小受到儒家“大济苍生”的理念熏陶,加之随在外为官父亲到处游历,看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她的咏史怀古诗中表达出来的对社会、对民生的关注,彰显了她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焕发出女性诗歌前所未有的理性光彩。

其《读史》组诗,一共十七首,洋洋洒洒千余言,气势恢宏,从天地鸿蒙之始写至当朝,纵观古今,详述治国、治家之道,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寄寓诗人的深沉感慨。虽然师法班昭诫,诗中不少维护封建纲常内容,但亦难掩其远见卓识。如“一片骊山火,良由百媚生。艰难祖宗业,累洽启昌明”。告诫治世者需以前朝历史经验教训为戒,方可开启盛世。如“大孝通神明,甘泉涌其舍”、“纲常弥宇宙,惟孝为至德”。明确提出治国之道在于“孝道”,吻合儒家治国之略。孔祥淑不愧为孔门弟子,真知灼见,心系天下。

孔祥淑毕竟通读诗书,游历天下,眼界较之一般女性要开阔得多,她一方面恪守贞顺柔婉的妇德,另一方面主体意识增强,敢于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诗作《河伯为灾汛防戒严偶成六章用备采择》,风格沉郁苍凉,言语中颇见独立思考,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关注国计民生的爱国情怀。

绩奏平成不世功,疏排干蛊补天工。水经妙术能师法,顿见群流入地中。

河渠沟洫有成书,顺轨分流任展舒。若使曲堤张就范,洪涛一泻满田庐。

盈虚消长迭乘除,理自可征法不疏。若得群流归大壑,云塍绣壤尽安居。

贾生三策古今师,其奈补苴偭旧规。别有良图能割爱,民安乐土水归陂。

莫道救灾无善策,图传郑侠到于今。茫茫大泽哀鸿辈,仗我溺饥一片心。

天既限生一女身,难摅抱负迈群伦。病中索得枯肠句,好劝使君子爱民。

诗中既有对灾患给百姓所造成的损失的悲痛,也有自己的一些治理见解,甚而更有对君王的劝勉,进而生发只是生为女儿,否则都要加入到治理洪灾的行列中,巾帼不让须眉的铮铮气质尽显其中。

孔祥淑虽有男子气魄,但身处乱世,看到国家朝政一片混乱,内心深处也不免有些低落,她的部分闲适诗就表达了此种矛盾的性格特征,甚至写景诗,景中寓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厌倦,向往田园生活的美好,期望在乱世中保持德行的高洁。如:

“柳阴路曲可为家,十里池塘半藕花。到此宦情真似水,何时归去话桑麻。”(《即事》)

“待到功成身便退,好依红树钓江干。”(《偶感》)

“天既忌才知悔过,从今便作一痴人。”(《偶成》)

孔祥淑生活的时代虽然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但空前繁盛的学术氛围,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民主解放思潮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女子获得了丰富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拥有了比前代女性更出众的才华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大大激发了她们强烈的自省意识,培养了她们对于历史人生的感悟,使她们感受到闺阁庭院生活的狭隘、男权体制下自身角色的卑微,体味到自我生命价值的缺失。《晚清籍诗汇》记载,孔祥淑7岁时,偕诸兄从师学。师曰:“尔读书只记姓名耳,不似尔兄博取功名也。”她对曰:“不为科名即不读书耶?”师曰:“亦须晓义理。”复对曰:“晓义理何分男女耶?”真是一语惊人。强烈的自觉意识使孔祥淑对创作采取了积极的态度,打破“内言不出间”的旧观念,从生活琐事、人情冷暖、到国家社稷、民生聊苦,诗中把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女性性格特征做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让后世读者体悟到了一个别样的女性诗歌创作世界。

[1]李根源.永昌府文征[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2]董倩倩.清代孔氏家族女性诗人诗作综考[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3]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