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技巧赏析

2013-12-12姜晓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

姜晓娜

一、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现代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黑人女性小说家,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她也是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众所周知,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饱受种族歧视的折磨,历经了种种苦难。在苦难深重的环境下,托尼·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每隔四年几乎都会创作出一部新的作品,而且基本上部部都是成功之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在文学领域创造了奇迹,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对其在文学界地位和声望的确立功不可没。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情节安排、人物描写、多元化视角、象征和讽喻,来赏析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二、情节安排

小说的基本情节如下:《最蓝的眼睛》以童谣开篇,揭示了黑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父母、孩子、小狗和小猫和谐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莫里森接着向读者展示了两个黑人女孩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小克劳迪亚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佩可拉在自己家中却没有任何关爱和幸福可言,置身于仇恨、羞辱和卑劣感之中。她的母亲仇恨黑人,却悉心照料白人家的孩子,完全忽视了她的存在,以致佩可拉被自己残暴的父亲强奸;在学校,因为她模样丑陋,经常被同学们欺负,遭受了身心折磨之后,佩可拉梦想能拥有一双让自己看起来漂亮可爱的蓝色的眼睛,并幻想这双眼睛会让周围的人喜欢自己,从而改变对自己的态度。她一直在祈祷,然而她的梦想却从来没有实现过。最终,佩可拉精神崩溃,在幻觉中,她终于拥有了一双蓝色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对情节的安排别出心裁。她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篇章安排,使用现代主义作家典型的手法来安排情节。小说由看似没有什么联系的情节组成,让初读小说的读者迷惑不解,但小说一经读完,读者就会发现这种情节安排的微妙之处: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黑人女孩佩可拉催人泪下的生活轨迹像一根无形的线,将它们紧密串联起来,生动、真实地折射出许许多多像小佩可拉一样的黑人,深受白人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和摧残,在夹缝中痛苦挣扎的生活全貌。这种安排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对小说的发展想一探究竟,继而引发人们对黑人生活状态深深的思考,而这也正符合小说家写作的初衷。

在小说开头,莫里森告诉读者“那年金盏花的种子没有发芽”(Morrison,2004),孩子们在土里埋下几粒种子,却不见它们发芽,这本不足为奇,但接下来的一句话让读者惊诧不已,“那是因为佩可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所以金盏花才不生长”(Morrison,2004)。作者在小说开头以孩子的口吻告诉读者这一令人震惊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尾,这样的陈述方式无疑会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为故事奠定了紧张和悲剧气氛。

此外,莫里森把小说分为四个部分,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命名。周而复始轮回出现的季节命名暗示出书中讲述的故事以前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秋开始,以夏结尾,为读者留下空间来思考季节和故事发展的关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比如,秋季被认为是丰收的季节,果香四溢,而标志着身体和心理日渐成熟的佩可拉的例假也到来了,她开始进入成人世界,渴望被关爱、被保护,但在一个人们只喜欢“蓝眼睛”的世界里,一个黑人女孩在秋天“收获”的却是他们一家在春天种下的充满贫困、屈辱、憎恨、没有丝毫爱的种子。

三、人物描写

(一)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方式是小说家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一些小说家善于利用直接描写手段,另一些小说家则喜好运用间接描写,莫里森在小说中交替使用这两种描写方式,向读者阐述人物的不同特点。比如“布里德洛夫一家人住的地方非常偏远,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植物的减少,他们住得远因为他们是黑人,贫穷而又丑陋,他们也对自己的丑陋深信不疑。尽管他们一直以来都很贫穷、愚笨,但那并不是他们最特别的地方,他们的丑陋独一无二,没有人能够说服这一家人,使他们相信自己不是特别让人讨厌的丑陋”(Morrison,2004)。这部分是对布里德洛夫远离人群居住的原因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的直接描述。通过对人物的直接描述,读者可轻松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及作者的观点,但莫里森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全部强加给读者,她更习惯于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空间去发掘人物的特点,思考一个事件的深层意义。如“她久久地坐在镜子前凝视着自己,试图找出自己丑陋的真正秘密,这丑陋让她在学校里被老师忽视,被同学们瞧不起。她是班里唯一一个单独坐双人桌子的同学。她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使她总是坐在教室的前面,但玛丽·阿普勒内尔呢?玛丽坐在她前面,但她就跟鲁克·安吉利诺同桌”(Morrison,2004)。通过展示佩可拉的心理活动,作者间接告诉读者佩可拉所忍受的痛苦及黑人之间的歧视。

(二)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小说中既有圆形人物也有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指小说中经历了事件的冲突并随之有重大改变的主要人物。相对于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描写得更为丰满。扁平人物指在小说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和发展的人物,也被称作“二维人物”或“静态人物”,扁平人物对圆形人物的发展起支撑和衬托作用。

在《最蓝的眼睛》中,佩可拉、波琳和乔利是圆形人物,他们在故事中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佩可拉被父亲强奸、怀孕最终精神崩溃;乔利在结婚前有一段非常不幸的经历,婚后短暂的幸福生活过后,他又变成了彻底的恶棍,最终结束了生命。波琳遇到乔利时非常开心,但婚后两人却经常打架,而且她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反而是白人孩子家里的好仆人。克劳迪亚和弗里达则是小说中的扁平人物,她们在小说中基本上是“静态”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她们的出现主要是为圆形人物服务,通过她们,读者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

四、多元化视角

视角是讲述故事发展的叙事角度。视角分为四类:第一,全知视角。故事由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来讲述,此叙述者站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高度来叙述故事;第二,有限的全知视角。故事也是以第三人称讲述,作者让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发展经过。第三,第一人称视角。作者的声音通过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以第一人称来传达;第四,客观视角。作者把一连串像不停移动的照相机拍摄下来的画面客观地呈献给读者。

莫里森曾说过:人们渴望叙述……通过叙述让他们学会许多事情(Childress,1994)。莫里森在使用多角度叙述故事方面技艺精湛。她时而用全知的角度叙述故事,清楚地告诉读者人物的思想和感受,如“佩可拉用被子蒙住了头,试图把想呕吐的感觉控制在胃里,但尽管她提前防备,这种感觉还是袭来了”(Morrison,2004)。莫里森在这里扮演的是全能的上帝角色,她明白人物在思考什么和她们的切身感受。时而,莫里森又从有限的全知视角出发,化身于其中一个人物,以此人的口吻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克劳迪亚在故事的很多部分都是叙述者。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女孩的视角了解事件的发生。如“她一方面急切地希望他们一方能把另一方杀死,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也能死去,她的内心在这两种想法之间苦苦挣扎”(Morrison,2004)。同时,莫里森也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故事,如“我们为佩可拉感到羞愧,后来又感到难过,到最后我们只是感到遗憾”(Morrison,2004)。

多元化视角叙述使小说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叙述视角不断转换,如同接力棒一样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手里,各种不同的声音组合而成一幅发人深省的画卷(周珊,2003)。这种叙述方式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目光,读者可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整个故事,思考人物命运,缩短了与人物的距离,而作者也在此过程中达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

五、象征和讽喻

成功的小说家大都善于在小说中运用象征手法,托尼·莫里森也不例外。象征的运用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使主题更加鲜明。《最蓝的眼睛》中有多处象征手法的使用。如小说的题目“最蓝的眼睛”象征着白人的生活方式。在小说中,主人公佩可拉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认为蓝眼睛会使自己像白人孩子一样漂亮可爱,这样自己就可以赢得周围人的关注与疼爱。在黑人小女孩佩可拉的眼中,蓝眼睛是白人的美与优势的象征,在美国社会,白人受人们尊重,享有投票和受教育的权利,对蓝眼睛的渴望事实上等同于对平等和尊重的渴求。

另一处象征体现在“金盏菊”的使用上。克劳迪亚和弗里达得知佩可拉怀孕之后,她们种下了金盏菊,希望它们开花,在她们心目中,金盏菊象征着希望和平安。通过这种方式,她们表达了对几乎没人正眼看过的佩可拉深深的关切。但不幸的是,她们的金盏菊没有发芽,她们的希望破灭,佩可拉的孩子最终也死掉了。

莫里森在小说中也运用了讽喻手法。佩可拉家庭的姓氏Breedlove就是讽喻的一种方式。Breedlove意思孕育爱、拥有爱,但波琳却从不爱自己的孩子佩可拉,相反,她痛恨自己的黑人孩子,反而对白人的孩子照顾周到、疼爱有加。讽喻的运用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黑人群体中鄙视自我、崇拜白人的心理现象,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六、结语

托尼·莫里森被看做是美国黑人文学中最杰出的女性作家。她创作了多部成功的著作,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黑人群体的生活状态。《最蓝的眼睛》就是其中之一,此书在23年后再版,引起更多共鸣,并进入美国畅销书前列。可以说,莫里森的这部处女作如今已经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作品(金莉,1999)。其成功的原因分为多个方面,其中莫里森在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描写、多元化视角的转换及象征和讽喻手法的运用方面的独特的写作技巧对作品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Morrison,Tony.The Bluest Eye[M].New York:Richard and Winston,2004.

[2]Childress,Alice.Conversation w ith Toni Mo rrison[J].Black Creation Annual,1994.

[3]周珊.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 No.2 Apr.2003.

[4]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
理发师托尼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