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是女神 一个是草根——论苔丝和嘉莉妹妹的命运由谁来定

2013-12-12郝才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德莱塞嘉莉哈代

郝才华

一 、引言

19世纪末的英国文学正是处于蒸蒸日上,文学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一个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同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工业革命的兴起,都为文学繁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紧接着的20世纪初,美国梦已经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的追捧。几乎巧合的是文学家们此时逐步地开始涉猎现实社会话题,小说这一经典的文学作品形式,被作为各种声音表达的载体,开始再次在文学领域、社会领域里面发挥影响力。

二、作者背景对于作品人物命运的影响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为他的女神一般的主人公安排了什么命运呢?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格兰东南部多赛特郡的一个小村镇,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工程的包工头,家境富裕。虽然他没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但是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善于观察身边的生活细节,这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写作独特,极具魄力,被誉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的莎士比亚”。

命运——“高贵而痛苦的女神”,生命的高贵之处在初时的贞洁、美德总要扼于命运,痛苦不能自持的生活,苔丝的故事是每个现代人的困境。无论是苔丝还是嘉莉妹妹,他们俩都是出身贫困,苔丝是家里人要求她去找出身高贵的德伯维尔家去攀亲,是家人要求。另一个嘉莉妹妹是主动出击,芝加哥,一个新兴的城市,充满希望充满可能性的地方。两者的命运选择因为时代而各有不同,也因为两个作者截然不同的观点、对比强烈的出身背景使得各自的主人公一个最终成为纯洁的道德女神,一个成为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社会败类,踩着男人们,或者说是情人们的背一步一步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苔丝的命运,总是被迫接受,无论是阿力克的占有,还是菲利克斯的追求与抛弃。故事的结尾是美的,美是一种宗教式的力量,而苔丝的信仰是生命。

哈代用新的思想、从时代的立场评价人们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道德问题。《德伯家的苔丝》的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女主人公苔丝的失身所引起的一系列道德评价上。苔丝在亚雷的诱骗下惨遭强暴,失去了贞节,对此,苔丝本人是没有多大过错的。然而在社会评价中,她似乎成了道德败坏的典型。在整个社会的压力下,形成了她的悲剧。哈代在描写关于苔丝失身的情节和所作的道德判断中,她面临的问题是落后的社会对她所谓有罪的道德评价。

另一部本文即将讨论到的作品,《嘉莉妹妹》的作者本人西奥多是从贫苦生活中走来的文学青年,生活在变化,而且是随着社会的脚步在变化。当一个受过极度窘迫生活煎熬的小青年迈入城市之后。假以时日,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唯一能够选择的生活,就是批判、复仇,向另外一个极端发展。对于西奥多德莱塞来说,他用他的人生经历、职业经历、自己的笔尖讨伐了那个社会,用嘉莉妹妹的选择来体现物竞天择,来关注底层草根的女性人生以及社会价值。德莱塞生活在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也就是世纪之交,工业化使得农村的存在越来越艰难,残酷的社会竞争和金钱关系使很多人失去了人性的本真,使得美国梦几乎要被改写其最初的宗旨。处在精神生态危机的边缘,嘉莉妹妹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她与德莱塞有诸多相同背景,但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她实现了物质的追求目标,却失去了精神家园。德莱塞的勤奋刻苦和对生活的思考使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本真有了独到的认识,所以他可以在那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强烈声音,以至于百年之后,批评家们依然热衷于讨论他的作品人物以及他们的个人人生轨迹。

正是由于嘉莉妹妹的来自于底层生活的背景才使得他们的命运选择在社会工业经济兴起时能够凸显得更加的激烈。她的贫困,她的无奈,她在面对大城市的时候,她能够选择的并不多,她的生活经历,姐姐的现实例子都是真实存在的。当她来到城市,生存的压力就摆在眼前。所以当她看到姐姐的拮据生活时候,她的内心已经暗暗动摇,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吧?她想起来了火车上给她留下电话号码的绅士。随着故事的自然叙述,嘉莉妹妹始终是在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惬意人生做打算。如此功利,如此现实,让处于21世纪的我读来依然是觉得无比真实。德莱塞曾经受到过诸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叔本华的“悲观意志论”的影响,特别是斯宾塞的“不可知论”等思想的深刻影响。正如路易斯赞扬《嘉莉妹妹》像一股强劲的自由的西风,席卷了株守家园、密不通风的美国,自从马克·吐温和惠特曼以来,头一次给我们闷热的千家万户吹进了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也使作者多年来一直受到责难和攻击。这就足以说明德莱塞远在一百一十多年以前写的这部巨著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性。如中国当下的社会现状,女性尤其是贫困女性的生活前景堪忧。作者用他所安排的命运结局,再次告诉我们他的女主人公的生活选择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女主人公的感情

与天使同名的安琪儿给予了苔丝向往的爱情的期许,却也是她使得苔丝逼得自己不得不步步妥协,并且最终迈向了内心的平静,最后,她无奈而悲怆地在刑场上结束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置身于书中,我能够感受到苔丝在电闪雷鸣中的绝世悲怆,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那份煎熬与等待。尤其是当一个听不懂古希腊神话故事人物名字的单纯苔丝,与一个地道传教士家庭出身,却要指望实业来拯救社会的热血青年激情相爱,结局本身就很富有戏剧性。小说行笔运墨之间,读者们不禁为之掬一把辛酸之泪。从一个纯情少女到一个死囚犯,苔丝的人生坎坷、曲折、痛苦、凄凉。怀着美好的憧憬,她走向社会;怀着无奈的绝望,她走向死亡。是冷面无情的社会扼杀了她如诗的梦想,如花的生命;是世态炎凉与人情刻薄冷却了她如火的激情,如荼的渴望。面对春日中的肃杀,面对阳光下的罪恶,她一个弱女子,除了妥协还能做些什么呢?爱与恨的交加、罪与善的矛盾、美与丑的抉择、心与泪的锤打。也正是心灵的历练,思想的纠葛,才使得作者本人哈代在完成了初稿之后,很多年后再回忆,内心中对于自己的女主人公依然只留下了一个印象:一个纯洁的女人。

道德是伴随着生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道德进步是人的生物本性不断地适应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漫长渐进的过程。一般说来,作家都是按照各自时代的道德观念或感性认识处理作品中的道德问题,但是哈代不尽如此。他在艺术处理中重点不在于坚持自己时代的道德原则以及被某些阶级的或社会认同的道德观念,而是把进化论思想运用到自己的道德判断中,从而轻松地解决了往往使作家们深感棘手的道德问题。

他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这样描写道:“那种寻找欢乐的趋向是不可抵抗的、普遍存在的、自然发生的,它渗透在所有从最低级到最高级的生命中,最后终于把苔丝控制住了。”(142)在小说第30章里,我们还可以读到哈代的这种描写:“一切生灵都有‘寻求快乐的本性’,人类都要受到这种巨大的力量的支配,就像上下起伏的潮水推动海草一样,这种力量不是研究社会道德的空洞文章控制得了的。”(263)哈代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从穆勒的伦理学说出发,按照功利主义的原则对苔丝的行为做出道德上的评判,从而肯定了苔丝的“有生命就有希望的坚定信心”(134)的想法和人道主义的生存权利。哈代从科学上、道德上艺术地说明了19世纪英国南部宗法制农村衰败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必然性。

但我们看到《嘉莉妹妹》时,并没有那么多的篇章来花费在对于她的情感的描写中,更多的是她的内心,她的生活如何因为遇见的几位情人而得到改变。嘉利最后成为百老汇当红的女演员,生活富足却孤独终老作结,我们就从这开始究其源头。年轻时的嘉利两段爱情都无疑是失败的,杜洛埃为人虚荣浮夸,看重嘉利的年轻貌美,从一开始便让读者认定他们不可能长久;酒店经理赫斯渥油滑老道,嘉利成了他婚姻之外的地下情人,最后竟骗嘉利与其私奔到纽约。从现代的眼光看嘉利,她是个彻头彻尾的美丽笨女人,但却一直沿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轨迹走着,她追求物质的享受,也希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她小心翼翼,也大胆试探,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被纸醉金迷的社会渐渐褪去原本还有的纯真。“在《嘉利妹妹》中,金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钱——即我们所知道的现实社会中的钱——故事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悲剧也就未免牵强。”嘉利这个人物的塑造的典型性就在于那个特殊时期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人们追逐大城市的美好,像嘉利一样心高才低的人不在少数,她有表现和追求的权利,但这些都因为金钱因为享受要通过罪恶的道路才能达到。

时代背景的不同,一个是作者对于社会话题宗教式的热忱,一个是20世纪初典型美国梦的破灭,使得我们更多知道了两者文化的差异,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于文学作品的雕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探讨的不同。

四、结论

《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其中苔丝被亚雷诱奸的描写就是在最初的连载时没有的,真正看到的完整无删减版本是在十年以后了。其他一些也被改动。而该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子的真实写照”在刚开始发表出来的版本中没有,也是后来在被评论家们慢慢接受之后才加进去的。 而嘉莉妹妹的出版之初也是受到了各派文学评论家们的鲜明批评与赞扬。

我们且不论纯洁与否,因为这个话题这个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达成过一致意见。我们单单从主人公本人对于爱的最初的那份热情、勇敢以及后来的无奈、绝望,我只能是很安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道德标准,不是文中人物,而是时代背景给予了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答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时代进步的脚步都会不断地抛弃一个个苔丝们,而迎来更多的嘉莉妹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亦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嘉丽们,而女性的心灵成长需要的依然是苔丝们。

[1]王召军.本真回归:嘉莉妹妹及其背后的德莱塞[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0(7).

[2]Theodore Dreiser.Sister Carrie[M].2008.

[3]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Theodore Dreise.Sister Carrier[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吴芹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6]李世强.哈代的小说创作及其宗教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猜你喜欢

德莱塞嘉莉哈代
省时间的办法
复盘式婚姻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从《嘉莉妹妹》看女性的成长历程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嘉莉与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