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真实性与艺术性论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

2013-12-12姚怡蕾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司马迁项羽艺术性

姚怡蕾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观之,《史记》中塑造的悲剧人物是在其毁灭的过程中将生命有价值、值得被传扬的东西加以彰显。这是《史记》记载大量悲剧式人物的重要原因,也是悲剧式人物存在的价值。《史记》中悲剧人物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司马迁遵从真实性原则加以展现。由于《史记》是一部作品,需要文字呈现,加之文字所具有的审美特殊性,因此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兼具了文学艺术性。由此可见,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是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的融合。

一、符合真实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司马迁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入木三分,能够经受住上千年的历史大浪淘沙依旧熠熠生辉,则源于他真实地表现悲剧人物形象,即所谓的“实录”。“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1]“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表现在司马迁塑造的悲剧人物身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遵从历史真实。首先他所塑造的悲剧形象不是虚构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围绕真实历史人物突出展示其身上发生的悲剧性的事件,不虚构、不夸大,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如司马迁选取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即西汉时期的晁错,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围绕晁错的悲剧命运叙述了其主张削藩,请求汉景帝将自己腰斩来实现所提出的主张的悲剧性事件。此外,司马迁不因个人的好恶来美化或丑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而是完全遵循历史发展事实,真实地记录悲剧人物的命运,不肆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志,符合历史真实。由《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的评论“余赌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观之,司马迁是敬爱李广将军。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通过短短一句话表明自己对李将军的敬重之情。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非常喜爱、敬重的人物,司马迁在塑造其形象时都没有随意改变,而是真实地记载了李广将军生不逢时的悲惨命运以及其无奈自刎的悲惨结局。

(2)塑造的悲剧人物形象符合生活逻辑。文学作品高于生活,但前提是来源于生活。司马迁《史记》中塑造的悲剧形象正是遵循一定的生活逻辑来进行“实录”。悲剧人物中有许多是英雄式的人物,司马迁并没有因其是英雄而夸大人物的出身、行为,没有赋予其神秘色彩,而是将英雄人物作为平凡社会中平凡个体,展现其真实的出身、行为、结局,符合生活逻辑。在英雄人物的真实生活中展现主体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进行的斗争,从而突显英雄人物的悲剧精神。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因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停留在大泽乡而耽误驻守期限,在当时严酷的秦法规定要全部杀头。因此陈胜、吴广迫于无奈与重压发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继而起义。司马迁描写陈胜、吴广起义并没有将其神化,演变成是上天赋予其神力消灭掉了秦二世,而是遵循生活的因果逻辑,即陈胜、吴广等人延期,按秦法当斩,重压之下走上起义道路。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要推翻已有根基的秦王朝,走上起义的道路也是走上逐渐毁灭的道路。司马迁通过符合生活逻辑的记述,表现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在追求本身力量斗争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悲剧性。

(3)塑造了真实的人物性格。司马迁《史记》中描写的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符合人物多面化的性格,有优点、有缺点的人物性格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司马迁在塑造悲剧的英雄人物时,并没有英雄完美主义意识,而是将英雄当做普通人,揭示了其性格中的优点,也暴露其性格中的缺点。并且将其性格中存在的缺点积聚成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同时,性格中的缺点也加剧了英雄人物的悲剧色彩。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既表现了项羽骁勇善战、刚毅的性格:项羽在率领全部军队渡漳河时,破釜沉舟,只带上三天干粮,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从此事便可看出项羽果敢的性格与充满智慧的谋略。同时传记中记载了项羽性格中的缺点:“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2]此例即反映了项羽残忍暴虐的性格。在传记故事结尾乌江亭长催促项羽上船,待时机成熟东方再起,然而项羽固执己见:“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故而乌江自刎。此处又将项羽固执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了多面化的项羽性格,同时展现了项羽性格中的众多缺点。正是这些性格缺点的集合,导致了项羽悲剧命运的产生。

二、由艺术性看悲剧人物

鲁迅曾称赞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无韵之离骚”则是高度赞扬了司马迁《史记》精妙的艺术性。《史记》不仅是纪实的史料,同样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因此《史记》必然蕴藏着丰富的艺术性。正是高妙的艺术性的运用,增加了《史记》情节的跌宕起伏,塑造了人物悲剧性格,进而突显了人物的悲剧性。《史记》表现出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矛盾冲突不断,高潮迭起

司马迁常常将悲剧人物置于多重矛盾冲突中。多重矛盾或接连出现,或互相交叉,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增加了事件的复杂性与故事本身的色彩性、延展性。同时将所要刻画的人物置于多重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自身处于矛盾时所做的反抗斗争及反抗无果而产生的悲剧意味,从而突显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记载项羽的祖父项燕被秦将王翦所杀,暗示了项羽与秦国之间潜藏着不可消解的仇恨,为后来项羽举兵起义埋下伏笔。随着局势的发展,陈胜、吴广等人大泽乡起义,项羽与秦之间的矛盾得以激化,项羽与叔父项梁带领江东精兵八千人开始与秦对抗。司马迁在表现项羽与秦矛盾的同时,还将项羽置于与刘邦的矛盾冲突中。而鸿门宴是项羽与刘邦两方矛盾对峙冲突的交汇点。项羽想通过这一次宴会灭掉刘邦以清扫自己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然而项伯向张良告密,以及在宴会上替刘邦挡剑化解了矛盾,让两方对峙的矛盾充满戏剧化。从宴会开始前项羽所处的上风地位,继而到项伯挡剑时的两方力量持平再到刘邦逃走后两方力量发生转变。正是项伯的出现使矛盾达到了一个巅峰,同时也走向了低谷,令整个故事跌宕起伏。也正是项伯的出现加剧了项羽悲剧命运的节奏。

司马迁将项羽置于两重矛盾中,表现项羽英勇的反抗精神的同时,突显由于自身性格缺点加之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其在反抗过程中最终处于被动的境地,进而走向自刎的悲惨地步。

(二)本色与文采相融合的语言特色

《史记》另一艺术性的表现在于丰富的语言特色。司马迁运用的语言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本色与文采相融合的文字进行表述。本色语言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加以润色,使塑造的人物更为丰满立体。

司马迁塑造人物时所用的是大众所能知晓的通俗性语言,即语言具有“本色”。“本色”一方面区别于记载史料等所用的艰深古奥的语言。司马迁采用汉代通俗的书面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所塑造的人物更加立体全面。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个性化人物语言的使用上。每个人物都是有个性、有特色的形象,因而用来记述的语言也不能是同一的。如《项羽本纪》中当项羽看到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说“彼可取而代也”,短短一句就将项羽那种不拘小节、直爽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增加了“项羽”形象的立体感。

同时,《史记》的语言又是富有文采。“文采”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司马迁在叙述和议论过程中常常引用谚语等,恰当地点缀了本色语言,使语言整体感读起来新颖、简洁、富有文采。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现李将军美好的言行。第二,在叙述故事展现人物特点时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技巧。《李将军列传》中“‘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中石没镞’,显系夸张,但却符合李广善射、大力和当时人物的情理。人见老虎,心情必然紧张,射箭用力极猛,则中石没镞的夸张也变得可了”。[4]这种夸张,一方面写出了李广的神射,另一方面又从侧面反映出如此英勇神武的人却在不逢时的年代处处碰壁,以致走上自刎的悲剧道路,烘托出人物的悲剧性特征。

三、文史结合而后文质彬彬

真实性与艺术性不是分离出现的,而是完美融合在塑造的人物形象中。真实性令所塑造的悲剧人物真实可感;艺术性令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而又充满文学色彩。二者的融合,使人物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具文学气息,同时又使人物形象立体的同时更显真实。真实性与艺术性二者相互映衬,使司马迁笔下的悲剧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艺术性不仅增加了悲剧人物形象的文学性色彩,而且增强了这些形象的真实性。司马迁在塑造悲剧人物时运用的艺术性手法并没有削减人物的真实性,反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真实感。司马迁在记述一个历史人物时不可能从人物出生后的点点滴滴记起,因此在为人物做传时选取了典型的事件和符合人物真实性格的语言。而正是将人物置身于典型的事件中,并巧妙地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才令读者感知到形象的真实。例如,同样是塑造具有忠义品质的悲剧人物,由于人物的性格不同,司马迁在选取典型事件时是不同的。李广是舍生杀敌却难换万户侯,荆轲是为燕国人民刺秦却不幸失败。一个生不逢时,一个悖逆历史发展趋势,不同人物相同的悲剧命运。在不同与相同之间,令读者体悟悲剧形象厚重的真实感。

艺术性又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以人物形象真实的悲剧命运为底色,司马迁运用艺术的手法加以上色、渲染凸显人物的悲剧性。“《史记》的人物传记所以富有文学性,在于它根据确实可信的历史真实,加以选择、剪裁和强调,通过简洁明晰和通俗的语言,忠实地塑造了各种人物的个性与典型性。”[5]司马迁在将李广形象典型化的时候,遵从了真实历史人物神勇威武的英雄气概,因此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将李广“射箭入石”这样夸张的事例运用得天衣无缝,同时巧妙地突显李广将军的神勇。

《史记》是美的,因为它运用艺术性的手法塑造了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呈现出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史记》又是真的,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与人物形象可以超越时空限制的“接触”。在美与真之间,《史记》中悲剧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艺术魅力会历久弥新。

[1]班固.汉书(卷六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4]季镇准.司马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季镇准.司马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司马迁项羽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梦遇项羽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