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境层次论看杨译《孔乙己》

2013-12-12康洁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
关键词:语旨杨宪益英译本

康洁雅

一、引言

《孔乙己》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孔乙己》自1919年4月发表之后,就引起了国内外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于1956年首次出版,1980年修订后再次出版。本文分析的是杨宪益先生《孔乙己》英译本的修订版。

从手头文献上看,国内对《孔乙己》英译本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杨宪益《孔乙己》英译本的艺术成就;(陈宏薇,2000:62)司显柱以杨译《孔乙己》为例,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翻译质量的评估模式进行了论述;(司显柱,2005:60)陈晓霞和邵斌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了分析;(陈晓霞,邵斌,2005:29)侯松山、王全利比较分析了《孔乙己》杨宪益和朱莉娅·罗威尔两个英译本的得失优劣。(侯松山,王全利,2011:137)

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功能学的语境层次理论,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三个层面对杨宪益《孔乙己》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查看译文是否在意义和功能上和原文实现了对等。

二、语境层次理论概述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提出。马林诺斯基认为话语的意义应在典型的情景语境中,根据其功能甚至整个语篇来理解。后来他又对语境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文化语境。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把马林诺斯基的语境概念加以扩展,指出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情景因素,并把参加者的特征、关系等都包括在语境的概念中。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把制约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再后来,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在他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把语境归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

三、从语境层次论分析杨宪益《孔乙己》英译本

小说《孔乙己》语言简短精练,看似简短的字里行间蕴涵深沉的批判力量。根据语境层次论,下面将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三个层面分析杨宪益《孔乙己》的英译,进而考察杨宪益先生的译本是否传递了语言在原文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一)文化语境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文化”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语境,一种意义潜势。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当时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杨宪益先生在翻译时,运用简练灵活的文字抒发了情感,准确地还原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例1.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

译文:It seemed that Kong Yiji had studied the classics but never 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例2.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译文:How is it you never passed even the lowest official examination?

杨宪益先生把“进学”和“捞半个秀才”都翻译成“passed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不仅使两者语意刚好对等,同时颇具匠心地向译语读者解释了“进学”就是指通过一系列官方考试。杨先生在充分体会了中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中国文化中的细枝末节准确地传达了出来。《孔乙己》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它更是中国的文化代表。因此,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秀才”、“进学”等承载着文化涵义的词语时格外谨慎。

(二)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翻译过程中三个变量在配置上的变化可能导致原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意义与译文有所差异。语场是指言语活动的主题。语旨是指言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特征和关系。小说描绘的是鲁镇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以及短衣帮生活贫困,社会地位较低下。掌柜以及“长衫主顾”则生活富裕,社会地位较高。孔乙己虽经济上和人品上都不及短衣帮,却不屑与其为伍。所以便成了鲁镇上“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语式指的是言语活动的交际渠道和修饰方式,话语或文体的风格。小说主要以白话和口语体为主。因为孔乙己是一名没落文人,所以文章又穿插着一些文言文和书面体。

例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译文:Kong Yiji was the only long-gowned customer who used to drink his wine standing.

“长衫”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站着喝酒”和“穿长衫”产生了鲜明对比。孔乙己行为和穿着上的矛盾,一方面体现了他在鲁镇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他虽穷困潦倒却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的变态心理。这句话虽短,但定语很多,蕴含的信息量也大。翻译时如果将这个句子拆分成几个小句必定会削弱“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矛盾效果。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用复合形容词和定语从句把整个句子塑造得简练而紧凑,独具匠心地将原文的矛盾效果体现了出来,在语旨上与原文对等。

例4.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译文:“Why sully a man’s good name for no reason at all?”

“Good name?Wh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you were trussed up and beaten for stealing books from the He family.I saw you!”

此处,杨宪益先生翻译“污人清白”时可谓是独具匠心。“Sully”在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中的解释为:[FARMAL]Something is sullied by something else,it is damaged so that it is no longer pure or of such high value.(柯林斯出版公司,2006)由此可见,sully是一个正式词汇。译者在此选用sully,而不是ruin等非正式词汇,更加符合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此外,译者将“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拆分成了两句,更加符合口语体的特征。“I saw you!”简短有力,体现了酒客们幸灾乐祸地取笑孔乙己的心理。在语式和语旨上都与原文相符。

(三)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决定着语篇的语篇性,语言系统内部各语言单位的相互关系,包括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也包括段与段或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连贯及呼应关系。(陈贺侠,2009:102)上下文语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到前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不仅要达到能够传递原文作者的意图,而且要能够使用恰当的译入语进行传递。

例6.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

译文:Who insisted on watching for themselves while the yellow wine was ladled from the keg,looked for water at the bottom of the wine-pot,and personally inspected the pot’s immersion into the hot water...

原文中,作者连用了三个“看”来衔接语篇。杨宪益先生则分别用了“watch”,“look”,“inspect”这三个同义词来传达原义。“watch”是指观察或比较仔细地看;而“look”和“inspect”都有“检查”、“查看”之意;“inspect”较之“look”,强调更加仔细和挑剔地检查。三个词的层层递进,异曲同工地描绘出了短衣帮们买酒时难缠的神态,既避免了词语的重复,又达到了衔接目的。此外,在句与句的衔接上,杨宪益先生用定语从句和伴随状语从句将原文翻译成一个长句,使译文语篇语义顺畅,衔接紧凑。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杨宪益先生运用精湛的翻译技巧,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在语境的三个层次上都做到了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做到原文和译文功能和意义上的对等,以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1]Yang Xianyi&Gladys Yang.Kong Yiji[A]//Lu Xun’s Selected Works (Volume One)[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0.

[2]陈宏薇.从小说美学的角度看《孔乙己》英译文的艺术成就[J].外国语,2000(2):62-67.

[3]陈贺侠.语境三层次与英汉语篇翻译综述[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02-105.

[4]陈晓霞,邵斌.译者的用心——从翻译目的论看《孔乙己》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4):29-33.

[5]侯松山,王全利.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比较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7-139.

[6]柯林斯出版公司.柯林斯高阶英语学习词典(英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鲁迅.孔乙己[A]//鲁迅选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语旨杨宪益英译本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外宣话语的社会语境要素分析和功能意义解读
从语域角度浅析《雾都孤儿》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与网络语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从语旨角度分析奥巴马的电台演说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