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小说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矛盾——以细读《幸福的家庭》为例

2013-12-12张子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4期
关键词:幸福家庭劈柴矛盾

张子荣

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1)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他”,也就是主人公理想中的写作方式:“……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①五四时候造就了浪漫的一代知识青年,他们渴望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作为一种真纯自我的表现,它不仅应超脱现实的功利,还应是一种自发性、独创性的行为,让作者能够沉浸其中,体验到创造的快感。这种意识也可转变为一种颇具浪漫色彩的“源泉”说,②强调文章的自发性。但是现实却是“须得捞几文稿费维持生活了;投稿的地方,先定为幸福月报社,因为润笔似乎比较的丰。但作品就须有范围,否则,恐怕要不收的”。为了生计和润笔,他才确定了自己的写作范围和题目,但是因为和理想写作方式的不同以及切实经验的缺乏,他却无从下手。

(2)终于确定了写作的题目后,他想为幸福的家庭安排一个处所,在历数了多个城市,甚至考虑到外国后都没寻得一处合适地方。幸福的家庭在偌大一个中国竟然没有安身之处,因为军阀混战、偷盗绑票、交通不便、房租太贵等各种原因。追求理想不可得,但在他想要回到现实中来寻得一处幸福处所时,却仍不可得,只得虚构了一个西洋字母A来代替,尽管用西洋字母代替人名在当时是遭到反对的,他是冒了稿件可能被拒的风险(而这始终是他最关心的问题)而采用此法的。可见就算放弃理想回到现实,也还是安稳不得。

(3)小说中他对于幸福家庭生活的构想是“家庭中自然是两夫妇,就是主人和主妇,自由结婚的。他们订有四十多条条约,非常详细,所以非常平等,十分自由。而且受过高等教育,优美高尚……但现实生活中缺失主妇和卖柴人的斤斤计较和琐碎凄然,“劈柴,都用完了,今天买了些。前一回还是十斤两吊四,今天就要两吊六。我想给他两吊五,好不好”,理想生活中的高尚文艺全被现实的琐碎消解掉了。

(4)理想中生活的富裕和房屋的宽敞,从他让虚构的家庭主人公吃的菜品种可以体会,“什么菜?菜倒不妨奇特点。滑溜里脊,虾子海参,实在太凡庸。我偏要说他们吃的是‘龙虎斗’”。现实中却是他自己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卖文为生,其妻子也不得不为了几个铜元和人争执半天。“幸福的家庭的房子要宽绰。有一间堆积房,白菜之类都到那边去。主人的书房另一间,靠壁满排着书架,那旁边自然决没有什么白菜堆。”现实中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表明他构建的幸福生活的不可实现性。

这一切的对比描写充分证明了青年的理想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现实的平凡琐碎注定了理想的破产,青年一代的罗曼蒂克终将成为泡影。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动乱和穷困并不能容得下青年的浪漫和理想。这也反映了鲁迅对于五四以及当时青年太过理想化的认知和反思。

二、两个重要意象:A和绿格纸

A字母在文中先后代表过两个事物,一是前面提到过的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虚拟的地名。另外一个就是代表白菜堆,“就在他背后的书架的旁边,已经出现了一座白菜堆,下层三株,中层两株,顶上一株,向他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前一个A字代表了作者的理想处所,是没有战争没有偷盗没有高房租的理想地点,在那里,他可以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是一切幸福的想象所展开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但是后文中的大白菜A却充满了压迫感和讽刺意味,就在他对自己的幸福家庭进行构建时,一个形象化了的白菜堆却彻底消解掉了前一个A所代表的含义,让之前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一下子被拉回到现实的平庸和杂乱中来。

绿格纸,最初是承载了他“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平台,主人公对于幸福家庭的构建都是在这张纸上展开。“绿色本身就代表了活力、梦想、美好,所以在这种绿格纸上写下幸福也给人以希望之感”,③但叙述到后来,在他的妻子来征求他买劈柴的钱数时,他先口算,后来说不下去了,“忽而奋然地抓起笔来,就在写着一行‘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上起算草”,还有他在哄完女儿后,再次出现了绿格纸——“粗暴地抓起那写着一行题目和一堆算草的绿格纸来,揉了几揉,又展开来给她拭去了眼泪和鼻涕。”“一面就将纸团用力地掷在纸篓里。”写着幸福的家庭的绿格纸,代表了美好和理想的绿格纸成了他打草的草纸和给孩子擦眼泪鼻涕的手纸,直至最后被丢弃。这也说明了理想的沦丧和破灭。

三、对西方文明的追求与无法摆脱传统束缚的矛盾

(1)在设置幸福家庭主人公时,他假设成为了西洋留学生,原因是“东洋留学生已经不通行”。可见他对于幸福生活的想象并非全部是自己的理想,而是时刻受到当时所谓通行不通行的影响。这也和当时五四时期青年们视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时尚,张口闭口都是拜伦、济慈、雪莱有关,这在表明青年们的追求的同时,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因为他们中不乏有人对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并不理解,只是受了当时时代风气的流行趋势之影响,视西方的一切为进步,视传统的一切为陈腐。例如小说多次提及《理想之良人》,④这部话剧被视为幸福主人公必读书目,但他本人却并没读过,“我虽然没有见过这部书,但既然连大学教授也那么称赞他,想来他们也一定都爱看,你也看,我也看,——他们一人一本,这家庭里一共有两本”,让主人公读此书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好。但在以西化为时尚的同时,又掩饰不了虚构主人公以及“他”本人所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他本人的言行也时时刻刻不受着传统儒家规范的束缚,在他构思小说时,受到妻子和人讨价还价以及搬运劈柴的影响,内心感到很恼火,想起身关门,“但两手刚触着门,却又觉得未免太暴躁了,就歇了手,只放下那积着许多灰尘的门幕。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一副古代迂腐书生的做派,却时时表现在追求高尚幸福生活的新青年知识分子身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嘲讽。

(2)在安排故事主人公用餐时,他选择了中国菜,“为什么倒是中国菜?西洋人说,中国菜最进步,最好吃,最合于卫生”,又是以西洋人的标准为标准,但关于西洋人称赞中国菜,鲁迅曾这样说过:“近年尝听到本国人和外国人颂扬中国菜,说是怎样可口,怎样卫生,世界上第一,宇宙间第n。但我实在不知道怎样的是中国菜。中外人士以为可口,卫生,第一而第n的,当然不是这些;应该是阔人,上等人所吃的肴馔。”⑤作者“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社会情况,西方人对中国不了解,而身为底层人、为了生计而发愁的他,也竟以西方人评价中国菜的标准来认定中国菜是最进步的,全然忘了自己的潦倒处境。一味追求西方标准竟让一个知识分子失去了最起码的“一切从事实出发”,正如他意识不到自己所受传统影响之深一样可笑。

这一切说明青年知识分子在以西方为时尚的同时又摆脱不了中国传统伦理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时时刻刻表现出来,这种矛盾集中到同一个身上,就把人也变成了一个矛盾体。这反映了鲁迅对于五四时期西化和传统的深刻认知和辨证对待,也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矛盾和困境。

四、新青年的困境

小说最后的一幕是“他”哄自己哭泣的女儿,“使她站在两膝的中间,擎起手来道:“莫哭了呵,好孩子。爹爹做‘猫洗脸’给你看。”他同时伸长颈子,伸出舌头,远远地对着手掌舔了两舔,就用这手掌向了自己的脸上画圆圈。最终把女儿逗笑了。如果抛却了“他”的知识分子身份,他的生活完全就是充满了天伦之乐的普通生活。但是偏偏他又是有理想、受了新思想的新青年,他不甘于过这种平庸的生活,但迫于现实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只有靠美好的回忆安慰自己,“正像五年前的她的母亲,通红的嘴唇尤其像,不过缩小了轮廓。他惘然地坐着,仿佛有些醉了”。但即使虚幻的回忆都不能够长久,“门幕忽然挂起。劈柴运进来了。他也忽然惊醒,一定睛,只见孩子还是挂着眼泪,而且张开了通红的嘴唇对他看。“嘴唇……”他向旁边一瞥,劈柴正在进来”平庸的生活时时刺激着他,使他回忆不得,只有再次陷入痛苦不堪的矛盾和反复中去,终其一生。

在理想与现实、西方和传统的矛盾中,新青年变得甚至不能像普通庸人一样活着,他们一方面受到了先进文化和高等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却又对西化一知半解(至少是认识不够深入)。这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或者是鲁迅本人的矛盾之处,他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另一方面却对五四的成效怀着极大的矛盾和怀疑。鲁迅深刻意识到五四运动学习西方和打破固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又批判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对新青年们、对古老中国传统所带来的侵蚀和破坏。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是在这种矛盾痛苦之中不得善终,这正是鲁迅的用意所在。

注释

① 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5.

② 姜涛.论“室内写作”与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J].现当代文学研究第一卷,2010(3).

③苏虹.幸福的家庭中的隐喻意义[J].名作欣赏,2011(23).

④ 英国王尔德著四幕话剧,该剧在“五四”前被译为中文,连载于《新青年》.

⑤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A]//鲁迅全集[C].1998.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姜涛.论“室内写作”与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J].现当代文学研究第一卷2010(3).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幸福家庭劈柴矛盾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Chongqing Hotpot and Thumb Fight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幸福家庭
劈柴帖(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