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圆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6例疗效观察
2013-12-11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是指梨状肌由于间接外力而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造成撕裂,发生局部充血、水肿、痉挛、粘连和挛缩时,该肌间隙或该肌上、下孔变狭窄,挤压其间穿出的神经(主要是坐骨神经)、血管,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中医属“痹症”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一侧臀部及下肢酸麻胀痛,故易被误诊为坐骨神经痛、臀肌筋膜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炎,往往因没有合理的治疗措施而延误病情。笔者在临床过程中以长圆针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7天。临床表现为患侧臀部疼痛,疼痛或感觉异常,常沿臀部向股外侧、股后侧放射,久坐或久站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可部分缓解;髋部扭伤,特别是髋关节的急剧内收内旋,使梨状肌遭受突然的牵拉而损伤等因素,即可引起该肌肉痉挛、紧张,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挛缩。体格检查有梨状肌、坐骨结节、骶骼关节部位的压痛,患侧臀部可触及条索状或腊肠状物,牵拉患肢疼痛可部分缓解。
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有外伤史,常发生于中老年人;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多数伴有下肢放射痛、跋行或不能行走; 直腿抬高小于60°时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
3 治疗方法
取穴:根据经筋辨法证查找梨状肌周围结筋病灶点[2],选取以下几点作为治疗点:①秩边次: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处压痛点,②承扶次: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处压痛点,③环跳次: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压痛点,④股骨大转子尖点:股骨大转子尖梨状肌肌腱附着处,松解梨状肌肌腱,⑤髋关节外旋点:定于股骨转子间嵴的内侧缘。
操作方法:嘱患者卧姿,医者用指腹在以上取穴点处寻找经筋压痛点,并用龙胆紫作好标记。经过严格消毒后,麻醉采用5ml注射器在定点处快速刺入皮肤,然后缓慢、匀速、分层次向深部渐插至长圆针行解结法的行针点(当触及时病人有酸胀、窜麻或疼痛感),然后在每个行针点分别注入0.5~ 1毫升的利多卡因(浓度0.25%~ 0.5%)以减轻治疗时的疼痛。等待2~ 5分钟,压痛点完全消失后,分别用长圆针直刺结筋病灶点表面,到达病位深度后行关刺法、恢刺法。短刺法,对结筋病灶点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若发现梨状肌下缘比较坚韧,则可多切两针再进行剥离,直到针下感觉松动即可出针。术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用无菌输液贴敷盖针孔,防止感染。
每周治疗1 次,3次为一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观察疗效,治疗3个疗程后作总疗效评定,治疗后3个月后随访评定远期疗效。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评定标准 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下肢及臀部无疼痛及不适感,功能恢复正常,能进行较长时间行走,梨状肌紧张试验阴性;好转:症状基本消失,下肢及臀部疼痛及不适感减轻,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进行长时间行走时仍有疼痛;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 患者不同疗程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患者不同疗程疗效比较 例
经过3个疗程治疗,随访36例患者,治愈30例,好转3例,未愈3例。治愈率为83.3%;好转率为8.3%;未愈率为8.3%;总有效率为91.7%。长圆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每个疗程的疗效治愈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加重者。3例未愈者为年龄大、病程长患者。
5 体会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多因外伤及风寒湿侵袭、部分自然衰退及解剖变异引起梨状肌痉挛,导致纤维化变硬,肌肉收缩力减低及粘连,局部渗透压增高,致痛物质如5—羟色胺、多肽、K+、酸根增多,刺激或挤压坐骨神经产生疼痛并向下肢放射痛[3]。本病属中医学“臀部伤筋”、“痹证”的范畴。
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生与梨状肌和坐骨神经周围的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梨状肌是外旋肌,当髋关节外旋时,梨状肌本身不会压迫坐骨神经干,而若因外伤或潮湿寒冷亦或是慢性损伤等,使梨状肌产生粘连,甚至产生梨状肌的挛缩改变,则必然压迫坐骨神经。如果神经走行异常,由其肌腱内穿出,则更易造成对神经的卡压[4]。长圆针是将九针中的长针和员(通“圆”)针结合,使长针之锋利结合员针的圆钝,制成针末锐而不利、圆而不钝的形状。根据《内经》中“关刺”、“恢刺”、“短刺”的记载,长圆针抵达病位后,在病灶点表层横向剥离,以松解表层粘连,此为关刺法,然后改变针尖位置到达周边的致痛横络部位,进行纵行疏通,以分离侧旁横络粘连,此为恢刺法,在病灶点深层,对有骨膜下出血或渗出的患者做磨骨样切割,此即为短刺法。当肌腱两侧粘连横络被解结后,肌腱的病理性基础消除,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
长圆针疗法运用其长针和圆针共有的特点疏通结络,松解粘连,治疗运动损伤类疾病有“简、便、速、验”的效果,能较为快速减轻患者的病痛。因本疗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不易发生感染及并发症,安全可靠,而且节省时间,每周治疗1 次即可,每次治疗只需5分钟左右,一般1~3 次即可愈。故近几年长圆针疗法在临床上治疗运动损伤类疾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2]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34-299.
[3]洋崇军.关于坐骨神经痛的有关问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7(2):55.
[4]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86.
[5]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