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拗汤加减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0例*
2013-12-11王秉权
王秉权,申 琪
(1.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4;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学“耳胀”“耳闭”范畴,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以耳内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病之一,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常严重损害听力,甚至致聋。2012年1月—2012年10月,笔者采用三拗汤加减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急性分沁性中耳炎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男 20例,女10例;年龄平均(35.3 ±1.6)岁;病程平均(15.8 ±1.2)d。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平均(34.8 ±1.3)岁;病程平均(15.2±1.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耳鼻喉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耳内作胀,不适或微痛,耳鸣如闻风声,耳膜微红,轻度内陷,或见耳膜后有一水平暗影,可随头位变动。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舌红,苔黄或白,脉浮。
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学》[2]的标准。①多有受凉感冒史;②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耳痛,耳鸣,闷胀感,患耳周围有发“木”感,心中有烦闷感;③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④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所有符合上述选择标准的患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外耳道异物、疖肿、盯耽者;②鼻息肉、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重症糖尿病、肝肾损害或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者;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分散片,150 mg/次,2次/d;泼尼松,5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三拗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 15 g,杏仁 15 g,甘草 10 g,荆芥 10 g,防风10 g,淡豆豉10 g,桔梗10 g,柴胡15 g,香附9 g,川芎12 g。加减:外受风寒者,去淡豆豉,加桂枝10 g、细辛3 g;外受风热者,去柴胡,加菊花10 g、连翘10 g。水煎服,1 d 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7~10 d后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听力恢复到发病前或健耳水平,鼓膜正常,鼓室曲线呈“A”型。有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鼓膜内陷改善,听力提高,气导较治疗前提高10 dB以上,但未达到正常者,鼓室曲线由B型转变成C型或A型。无效:症状无改善,鼓膜内陷无改善,听力检查气导无提高,鼓室曲线无变化。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7 结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6,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 讨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延误治疗即可转变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对于患者尤其是小儿患者的听力危害极大。小儿的语言表达功能差,且该病发病隐匿、痛觉等主体感受症状不明显,加之家长对该病缺乏了解,发现幼儿听力受限时病程已大多迁延,所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耳闷,也是大部分患者的首发及主诉症状,患者大多形容为有异物堵塞耳道感,按压耳屏暂时缓解,短时间内即可变为持续性,查体大部分可见鼓膜潮红内陷,鼓室积液。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认为和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及变态反应(主要是幼儿)3大因素有关,因此大多都是对症治疗。如通过药物滴鼻、喷鼻及清除鼓室积液以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引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诸如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抑制变态反应等等。但是对症治疗对于该病的疗效及临床运用,有关学者尚存在争议[3]。中医学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谓之“耳胀”“耳胀痛”。“胀”,《广韵》曰:“胀满。”泛指充塞难受的感觉,即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不适之感,借用到耳病的描述可以理解为耳窍受到压迫而产生的充塞不适。古人对于该病的描述恰如其分,可见很早就对该病有了深刻的认识。《证治汇补·卷之四》曰:“肾开窍于耳,而能听声音,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也。”耳与肺关系密切,耳朵位于人体的头面部,乃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于清窍。《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由此可见耳病的发生与肺脏关系密不可分,外邪最易犯肺,肺气的宣发肃降受限往往导致耳窍疾病的发生。耳胀多因风邪外袭,侵袭肺脏波及耳窍,影响肺主气的功能,进而导致耳窍经气痞塞出现胀满不适。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及其病因病机,肺失宣降而耳窍痞塞,宣肺通窍即是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大法。三拗汤是中医经方,由麻黄、杏仁和甘草组方而成。此方是由《伤寒论》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石膏而来,原方尊古炮制即麻黄去节、杏仁去皮、蜜炙甘草,而三拗汤方中三药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违背常规的方法用药,因此取名为三拗汤。该方药之所以违背常规用药意在增强其开宣肺气的功效。笔者以此方为基础,辅以荆芥、防风宣肺解表,佐以柴胡疏散通窍,香附行气通窍,川芎行散力雄,整体组方即是宣肺通窍治则的具体运用。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三拗汤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对于西医的对症治疗有其独特的中医优势,体现了宣肺通窍临床辨病论治的重要临床意义。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田勇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张志坚.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J].医学综述,2004,10(12):75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