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理路

2013-12-10夏榕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9期
关键词:幸福观新时期培育

夏榕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对幸福的目标和理想产生了一定的动摇,对幸福的迷茫让他们不知道幸福在哪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感培育,树立理性、科学的幸福观,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培育

随着近期权威媒体到祖国各地采访基层老百姓 “你幸福吗?”等系列报道的播出,“幸福”无疑成了当下最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作为即将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流砥柱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混乱,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等,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和迷茫。正是这些迷茫导致了他们对幸福的迷茫,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幸福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幸福观”的内涵

幸福归属于伦理学传统道德范畴。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向往着幸福,不断探索着幸福的真谛以及追求幸福的途径。在现实生活中,在千百万幸福追求者的心目中,幸福也含有各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要使人们获得幸福,就必须科学地阐明幸福,阐明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和怎样去追求幸福。早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哲学家在探究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时就提出幸福这个概念了。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幸福看成是灵魂的特性,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灵魂的发展,彻底摆脱现实生活,摆脱任何物质欲念,摆脱肉体对灵魂的束缚,使灵魂回到理念的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主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统一,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统一起来。尽管这些论述对幸福观有不同的表述,但实质都是指出对幸福的基本态度或看法,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我们应当明白,幸福和幸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自身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一个人只有在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对世界、社会以及自然进行改造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会获得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成就感。因此,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大学生树立“幸福观”的重要意义

幸福观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在思想上的反映,它指导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大学生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因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1.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感知幸福的必要前提

幸福不是既定的元素,也不是哪个设计的地图,而是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也许一个人一辈子都未曾感受到过幸福,体验过幸福的感受。其实,它可以是简单的日光感受,期待之中的简单理想,总之它是受自己所持的幸福观而决定。因此正确及理性的幸福观,对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自身遇到挫折时,正确的幸福观能使我们理智地去面对并勇于接受严峻的挑战,从而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幸福感的获得。在当今社会时代,转型期中的不完善体制和西方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滋生蔓延。这些非理性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了他们对幸福真谛的理解。比如,奉行拜金主义幸福观的大学生,认为金钱至上,把追求金钱作为个人的人生目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无视社会公德。这种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幸福,但从人的自身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其实质并不幸福。

2.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勇于进取的强劲动力

人生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超越自己、超越当前似乎成了主题。而在每一次理想目标的实现及超越中,都会感受到那一份来自成就感的幸福。幸福感不是永存的,它具有流动性和非定在性。因为幸福感是伴随着自身价值得以发挥而滋生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而消逝。正因如此,幸福是守不住的,也不可能驻足停留。所以,要想得到新的幸福,必须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进取以创造新的人生价值和目标。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他们追求幸福而努力奋斗有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强劲动力。大学生作为知识丰富的社会群体,具备良好的价值观无疑对社会的进步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3.正确的幸福观,是新时期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控机制

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幸福的获得需要以良好的道德为基础,反过来正确的幸福观又会促进良好道德的生成。这正如德国哲学教授包尔生在关于德性与幸福的论述中所说:“人们通过对自己道德加以思考都会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真理,即善良的人比邪恶的人要生活得更好一些。”这种有福即是德、有德即是福的正确幸福观对大学生而言,有利于他们在追求幸福时自觉践行道德准则,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一切言行,抑制违背道德的不当行为,不会因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的切身利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为了别人的幸福无视自己的权益,以至宝贵的生命。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曾有论述:“善良的人为了祖国、朋友总是不惜一切、尽心尽力,乃至在某些时候付出宝贵的生命。他对荣誉、金钱鄙弃,对不择手段相互争夺的那些人们鄙视,为自己他只求得高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高尚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三、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主要途径

幸福观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反映,它的确立根源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把与之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念结合起来,促进正确幸福观的养成。

1.加强大学生挫折调适能力的培养

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和平年代的环境之中生长,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他们人生中的不幸遭遇最少,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常常忽略了幸福的珍贵。因此加强引导新时期大学生对挫折与不幸的深刻认识,有助于他们正确幸福观的形成。幸福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完美的切身体验,是在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换来的,同时幸福作为对人现实生活的体验,只有经历不幸与痛苦的感受,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和感知它的真谛。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幸福内在蕴涵着痛苦。资料表明,少数学生受到挫折就走向极端甚至轻生,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锻炼个人意志力的训练,如长跑、登山、游泳、室内攀岩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意志、团队意识以及敢于正视挫折的态度。要使大学生学会清醒地珍惜和感悟幸福,使之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人才,必须加强对其心理素质培养和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学会成熟、理智地看待问题。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物质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价值观念间的互动日益增强,这给我国社会带来一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冲击。毋庸置疑,金钱和物质是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即幸福是以一定的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为基础的,但是金钱、物质并不代表就一定幸福。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前途。因此在当前物欲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物质观,正确处理物质、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是幸福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去进行教育引导:一是拥有再多的物质、金钱,也不代表自我价值得到完全实现。二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把金钱视为人生理想目标,就容易丧失理性,陷入自我毁灭的境地。

3.强化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我们应当围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特色团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在新世纪,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优越的社会制度已经逐步形成,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实现有机统一因此也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必须清醒认识正确的幸福观,在马克思看来,幸福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人们在追求自己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兼顾社会利益并为之作出贡献,同时社会也应当为每个人的发展给予支持和关心,使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只有到达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才会真正感到幸福。总之社会主义幸福观要求以他人幸福为己任、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相统一。因此,在具体的引导实践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关系的认识,让大学生在集体荣誉感中感知幸福、感受幸福。

4.塑造大学生高尚道德人格

大学生应当努力促使自己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热爱生活反映了一个人对社会及其生活的一种积极倾向,体现他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气和信心。学会正确地对待索取与奉献的关系,树立以奉献为主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除了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外,还应加强自身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把幸福与追求美好的道德理想结合起来。道德是以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信仰为监督手段的一种社会规范,它直接体现了自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自我幸福获得不可缺少的因素。稳定持久的幸福,离不开道德理想,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格,才能达到一种崇高的幸福境界,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5.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一个人对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的获得往往依靠物质因素,而对精神的、艺术文化的以及内在素养抛掷九霄云外。实质上,在相同的物质条件下,人的满足感以及幸福感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内在的感受水平、感受能力。为此,对新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文艺对人灵魂有所熏陶的优势,对大学生爱美、感受美的教育引导,以更形象、更生动地对幸福感加以把握,真正理解幸福的深刻内涵;另外还可以发挥历史的人文价值,使大学生在历史的发展中感受幸福的真谛。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文化传播的良好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校园风气,增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使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想政治不断提高,促进他们奋发图强,为社会、为祖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真正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自我幸福。总而言之,如果大学生缺乏良好地文化修养,就容易产生悲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不健全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更无可言。

参考文献

[1]陈学明.当代社会幸福观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03).

[2]王敏.试论幸福观教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

[3]赵丽娟.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及教育引导[J]. 文学教育:上,2012(06).

[4]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心理学报,2012(07).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猜你喜欢

幸福观新时期培育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