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素描”——谈高校设计素描的应用性与专业指向性
2013-08-15曹司胜
曹司胜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1 引言
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大概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画家、雕刻家、建筑师为自己的创作或设计所作的线影草图,因其强烈的艺术魅力被视作是艺术家们思想、创造力的体现而赋于很高的价值,后来的许多艺术巨匠都留有了大量的素描作品,有的为创作所作的素描,价值甚至超过了创作本身,例如门采尔、康勃夫等因其素描而名艺术史。但是,素描一开始的价值,仅仅是为建筑、雕塑、绘画乃至发明造物设计时的草图却是不争的事实。素描在意大利语中称为“迪塞诺”(disegno),从字义来看就有“设计(design)”之意;达芬奇等艺术巨匠运用素描形式勾画出大量的人体研究手稿、机械研究素描手稿和建筑草图,甚至于飞行器、武器等;16世纪,丢勒利用素描研究雕塑和建筑设计,曾做过凯旋门、凯旋车的设计等等。因此,从这一层面看,当时的素描直观的以线条明暗表现设计构思,其实就是一种设计素描,它早于我们以后成为主流的绘画性素描,只不过,因为绘画性素描在许多艺术大师的探索与实践中,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美术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术史上熠熠生辉,但是,素描的设计功能从来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它一直为人类文明进步起着重要的贡献。
真正从理论上将素描的设计功能,为设计服务的理念提出来应该归功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创立以及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拟定的《设计素描基础教学大纲》。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的为设计服务的设计素描教学,突破了素描单一地为绘画服务的狭隘,认为素描应该是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当代发达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都非常重视设计基础教学,把设计素描作为设计表现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例如在澳大利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十项技能的第一项就是“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者应具备快而不拘紧的效果图表达能力,绘画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巴黎毕加索博物馆馆长让.克莱尔也说:“素描就是意图”。因此说,基本的素描表现技能是一名设计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其思维和设计思想的表达工具和手段,也是我们设计素描课程开设的重要依据。
2 设计素描的应用性及专业指向性
在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艺术的发展仅有二十来年的历史,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无论是硬件水平、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理念,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设计素描作为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各类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重基础课程,它需要将造型基础训练同专业设计有机的联系起来,真正起到基础的作用。如果说传统绘画性素描是为“纯艺术”服务的,那么,设计素描就是为这类“实用美术”服务的。实际上,早在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就针对设计素描教学提出:“应根据设计专业的需要开设,不能等同于绘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同时又将课程目标定为重在培养学生的准确观察和描绘对象的能力,掌握形体的结构,而不应过多强调明暗虚实关系、层次变化和风格”。[1]然而,直至今天,许多高校在设计素描的实践教学中,对其应用性与专业指向性重视不够,实践不够,甚至存在着沿用传统绘画性素描教学方法来进行设计素描教学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艺术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引起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反思。
其一,现行的艺术高考选拔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我国的艺术高考要求学生用同一种方法画同一张画,千人一面,注重所谓的技巧,实际是扼杀思维的创新,传统的绘画性素描在学生中有种先入为主的偏见,越是技巧好的同学越是对新的素描教学方法与手段排斥,觉的素描就应该是这样画才是好的,不这么画,反而有点无所适从了。
其二,传统的素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状,就是我国从事高校设计素描的教师大都由搞造型艺术的老师担任,传统的明暗素描对于这些老师来说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但是对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理解并不深刻,因此容易存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甚至于风马牛不相及。
其三,设计素描教学应用性、指向性不明确。设计素描应与艺术设计各专业特点相结合,应注重设计素描教学的多元化结构趋势,应多从造型语言上加以研究,加强造型训练的专业指向性。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著名教授黄名芊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说过:“……设计基础课中素描、色彩基本上以‘再现’为主要崇尚,这种概念有其可怕的负面效应——丧失灵性,理想的基础课教学应与设计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如果我们的基础素描不能为我们的设计服务,学生不能够用素描的技巧表达、交流设计思想、创意方案,那么我们是在学“无用的素描”,设计素描教学的应用性何在?高校教育的目的意义何在?
其四,认为设计工作都是运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学习设计素描无用。设计软件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数码相机的普及也在很多方面替代了以前徒手绘画的工作,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确实为我们的艺术设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的高效。但是,机器毕竟是死的,机器不能代替我们的创新与创造,不能代替人脑的思维,作为使用工具的机器,它无法完成对事物进行筛选,更不会对事物作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数码图像能高质量、迅速地完成许多耗费大量精力的绘图工作,但却难以充分灵活的表达作者的创造性思维与灵感,因此,过分依赖电脑软件,伴随着的副作用就是我们的视觉艺术修养面临着退化的窘境,设计师的惰性、惯性思维的滋长,最终抑制了设计师的创新与创造。
3 设计素描的造型语言、造型思维及审美感受
针对当代高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出现的诸多现象与问题,我认为,设计素描的教学上有许多问题值的思考与研究,需要我们在一线从事基础素描教学的教师进一步探讨教学方法、手段,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为专业设计教学做好铺垫。经过近几年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本人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与感受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需要有必要的造型能力培养。我们通常说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造型训练严格上分为两个形与色两方面,而我们习惯称的素描课,作为从事设计工作所必须的一种基础能力而存在,造型能力训练是素描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如果“一味追求趣味和花样,这对于今后服务于设计的必要造型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2]因此设计素描的首要问题仍然是造型能力的培养。
其次,设计素描的教学需要对设计素描造型语言进行研究与分析。语言的作用是用于沟通与交流,我们用笔触、线条、色彩、明暗等形式材料构建组合成我们的艺术造型语言,艺术的造型语言目的是通过制造的形象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传达出我们的某种意图,因此语言表达的生动与否与观众的视觉心理密切相关。设计素描为专业服务,必须要了解各专业特点及其对设计素描的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对于线语言的训练,更容易表现模特婀娜曼妙的身姿,更容易与观众的视觉心理形成共鸣;工业设计要求设计的严谨与科学,对结构、体积的概念更加深刻;而视觉传达设计要求设计师丰富的联想与形态的异变,达到一种视觉的颠覆与重构。广州美院院长尹定邦也认为“今天的素描不只是基础,而且是基因。不同的基因生长成不同的物种;不同基础的素描培养出不同的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3]因此,不同的专业要求不同的造型语言去表达,去交流,形态语言、明暗语言、材质语言、线语言等造型语言是我们设计素描教学的具体内容。
再次,造型思维的训练。造型思维的训练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是课程教学中自始至终围绕着的一根红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引导,具体内容有空间想像、逆向思维、联想、视觉同构等。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唐鼎华先生从事基础素描教学多年,他认为,在造型活动中必然有一个如何塑造、如何传达的思维过程,在设计领域更强调如何创新,因而设计素描课程需加强思维训练。造型思维活动最终通过含有创造性、艺术性的形象来体现,因此其实质是想像力的训练,而训练想像力有不同的方向及方法。[4]
最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第一,要深入生活,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物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敏锐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握大自然的物象之美;第二,深入学习,从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找寻美,感受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之美,不同时代、民族的审美趣味可以启发、延伸我们对于美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丰富,对艺术作品进行细心的体会和感悟能够帮助我们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自然物象所潜藏的不同类型的形式美感;第三,培养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对于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人来说,只有当自己形成相对成熟而独立的个人审美趣味时,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感受才能真正有助于自己的创作活动,这也是一个成熟的设计师最宝贵的气质所在。
4 结语
当代的视觉艺术是一个全新的造型艺术体系,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发生着变化,单一的传统写实造型已然不适应现代艺术、现代设计的需要。因此,造型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已是必然,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教学,观念与方法上需要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而加强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与专业指向性,以便更好的为将来的艺术设计专业服务,是设计素描教学的具体而又实际的任务。中央美院的徐冰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文献集》序中这么说过,素描“通过对每一笔的处理,通过交换感受的点滴小事,使学习者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5]这是素描的精妙之处,只不过我们的设计素描要求我们更具针对性,更具目的性。因此,针对设计素描的教学与研究,需要更多的从事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开拓与发展,研究教学方法,真正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重要的、奠基的作用。
[1]丁涛.工艺系教改的缘起、构想与专业基础教育[J].艺苑,1991,(1):4-5.
[2]郝蔚.传统素描教学与现代素描教学的分析与比较[J].艺术教育,2008,(10):76.
[3]林家阳,冯俊熙.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
[4]唐鼎华.设计素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3.
[5]徐冰.中央美术学院素描 60 年大展文献集(序)[J].美术研究,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