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的SWOT分析

2013-12-10王水莲欧文权

创新 2013年1期
关键词:广西科技建设

王水莲 欧文权 周 娟

近年来,广西科技能力建设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科研基础设施差,政府投入不足,科技产业化程度低,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等,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本文运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理论,系统分析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的内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内部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广西是我国惟一既沿海又沿边、沿江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省区,区位具有“三重地位”的特点,即东部中的西部,西部中的东部,中部中的南部,在西部大开发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同时,广西沿海地区还处于中国与东盟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国走向东南亚的前沿阵地,在地理位置上最适合充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广西环绕北部湾,与渤海湾南北呼应,构成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两翼,成为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环节。

(二)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近年来,广西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14+10”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撑;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基础能力;支持科技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11年,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高于自治区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7.3个百分点。

(三)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广西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加强了“六网”(技术市场网、生产力促进网、科技信息网、农村技术推广服务网、科技对外交流网、实用技术配送网)、“三中心”(公共科技服务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产权服务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疏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加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技术应用研究平台,建立了一批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县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企业、乡镇科技信息服务示范点。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广西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科技产出成果不断增多

2006~2010年,全区共登记科技成果2465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4项,国际先进水平280项,国内领先水平991项,国内先进水平850项。近年来,通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和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攻克了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铝电解预焙槽控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世界最大的机械式硫化机、我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等研制成功;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世界首例冷冻胚胎克隆水牛和世界首例转基因克隆水牛成功培育。并且,广西针对水稻、甘蔗、桑蚕、畜牧、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新品种选育、先进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五)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广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提高,创新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全民发明专利创造再创新高,2011年,广西申请专利突破8000件,达到8106件,同比增长58.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2757件,同比增长75.2%,增速列全国第二位。桂林、南宁、柳州和北海4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4.22%,出口创汇增长52.88%。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或实现产业化,在重大疾病防控、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干旱灾害、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力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内部劣势

(一)科研投入结构不合理

2011年,广西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增长,全区科学技术支出完成28.17亿元,同比增长了30.1%,完成年度预算的94.1%,高出全区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19.5个百分点。同时,广西一些企业,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尽管如此,广西科研投入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地区研发投入不平衡。2010年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和玉林市R&D经费支出为55.56亿元,占全区的88.38%,其他10个市仅占全区的11.62%,其中最多的市为20.5亿元,最少的市仅为1500万元,地区发展不平衡。二是行业研发投入不平衡。2010年,广西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43.21亿元,占全社会R&D支出的68.73%,而在制造业中又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R&D经费支出为24.81亿元,占制造业的57.4%,占全社会R&D支出的39.5%。

(二)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中,广西还存在政策约束力和操作性不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一是科技和经济结合度不高,产业化能力较弱。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能力不足,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较弱,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二是科技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科技进步机制尚待完善。行业科技工作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科技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尚未建立,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科技评价、奖励体系还需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四是科技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政策制定时没有对政策作用的企业类型进行细分,也没有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细分,无法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支持,致使政策过于笼统,针对性差。

(三)创新体系的智力支持薄弱

广西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仍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创新体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需进一步加强,如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太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2010年,广西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218.6(人/万人),万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仅为23(人/万人),而广东是广西的11倍数之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市场结合不紧,导致许多科研成果没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部分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较差,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导致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缓慢;科技中介服务环节还比较薄弱,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体制和机制仍存在不少缺陷,导致科技创新潜力未能充分发挥,极大地制约了广西的科技进步。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广西在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甘蔗、畜牧等产业自主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与差距,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不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高端产业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环境相对差,政府扶持政策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产学研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2010年,广西高技术产业总产值432.4亿元,还不到广东的20%;广西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22.53亿元,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率只有5.21%,而广东已达到6157亿元;广西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只有4.13亿元,广东是广西的60倍;广西劳动生产率为2.58%,而广东已达到6.83%。根据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2011年,广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39.15%,排名第28位。当前,广西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面临着多重困难与挑战,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放缓、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等因素导致大多数产品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劳动力、能源、资金等要素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高污染行业清理整顿强化了资源和环境对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主要产业发展的约束。市场、资源、环境逼迫广西必须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近几年,广西科技虽已取得重要进步,但由于广西经济发展缓慢,物质生产基础较差,科技进步所必需的物质基础薄弱,投入产出结构有待改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2006~2010年,全区共登记科技成果2465项,2011年,全年专利申请量8106件,全年授权专利4401件,但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5%,专利转化率不足25%,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仅为人均0.78件,其中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项目数为零的占74.5%。2011年,广西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77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5600万元,仅占GDP的0.5%,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到30%。

三、发展机遇

(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的逐年显现,广西经济出现了逐年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势头,并且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已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共识。

(二)各级政府对科技能力建设的日益重视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针对当前科技计划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科技部同步推进“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部大力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合作,加强与广西在北部湾科技发展规划、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大研发投入,构筑人才高地,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也使广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叠加机遇;广西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主要科技发展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着力强化科技基础,着力支撑千亿元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民生科技,为广西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近年来,在财政税收、资产管理、土地扶持以及人才选用等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为广西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政策、法律法规上的必要保障。

(三)中国与东盟的科技合作日益扩大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广西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热带亚热带优势农作物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中国—东盟博览会科技专题展、科技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等载体建设,初步建立了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例如,广西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了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进一步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水稻、水产、中医药等产业领域科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快速发展。

(四)泛珠三角科技合作逐步深入

随着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逐渐形成,珠三角经济与广西经济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极大地提升区域经济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广西的整体经济实力。并且,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构成了一条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的产业循环链,为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空间。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承东联西的区位优势,加强和促进广西与泛珠三角地区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将泛珠三角地区的科技、人才等要素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结合的机制,主动与泛珠三角地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利用泛珠三角地区高水平的和富集的科技资源,为广西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做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篇文章(即水、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和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面临挑战

(一)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科技能力建设的局限

从总体上看,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与全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投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11年,广西GDP为11714.35亿元,人均GDP为25449元,全国为3440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98%,在全国排第26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位居第8位。二是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根据2011年国家对广西科技进步水平的监测,广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监测值为1.11%,在全国排第21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4位,比上年上升2个位次。虽然广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在全国的排位有所提高,但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总体水平较低,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居全国第27位,广西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对科技的投入仍显不足。

(二)区域间科技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由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人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科技实力较强,其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三地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列全国前三甲,江苏、浙江和山东三个东部沿海的经济强省紧随其后。从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企业新纪录数据可以看出,10年来,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山东等十省市企业所创造的新纪录项目数占全部参评31省市区的70%,是创造新纪录的主力。而广西建设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较处于落后位置,即便是与同为西部省份的陕西和四川相比,广西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略显落后。

(三)科技合作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良好的合作机制是区域经贸科技合作的重要基础。从目前看,影响广西和其他地区经贸科技合作机制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间合作机制不完善,广西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贸科技合作尚未大规模开展,没有形成互动的态势。二是尽管在农业科技、海洋开发、资源利用等有合作的空间,但由于广西和其他地区的经贸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有合作条件的机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无法发挥其共有的优势。三是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贸科技合作机制不完善。由于广西民营企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广西和其他地区企业之间经贸科技合作成效不够明显。四是经贸科技分工和合作机制缺失。发达地区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企业的科技力量均较强,在资源利用和深度开发、增加产品附加值方面有更强的实力,而广西则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资源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增加等方面缺乏优势,应在科技分工方面进一步明确并加强合作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五、SWOT矩阵分析

下面以SWOT矩阵分析表来分析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的战略选择。表1所示,横坐标列出了机会和挑战,纵坐标列出了优势和劣势,表中交叉部分则列出了各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战略选择。

表1 广西科技能力建设SWOT(态势)分析

根据上述广西科技能力建设的SWOT分析可见,广西科技能力建设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更面临着多机遇叠加的良好机会,尽管自身存在着不足,但是优势也很突出。因此,广西应抓住当前的机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强化科技基础,着力支撑千亿元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打造开放型的中国—东盟国际科技合作区、产业科技创新基地以及和谐发展的国家级生态科技示范区,促进创新资源集聚,为创新型广西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范维.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9.

[2]江海洪.重庆市科技能力分析评价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信息),2003,(4).

[3]李邃,江可申.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科研管理,2011,(2).

[4]刘玲,郑周练,张晓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5]彭建娟,李建华.科技能力及其区域化特征浅论[J].科学管理研究,2005,(6).

[6]彭建娟.高新科技能力区域化成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2)

[7]任嘉雪.论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J].当代经理人,2006,(21).

[8]王章豹,李垒.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灰色关联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9]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10]张倩男,赵玉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4).

[11]张颖.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12]赵雪凌,钱树静.我国科技投融资体系改革的思路研究[J].浙江金融,2010,(1).

[13]赵志强.连云港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广西科技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
广西尼的呀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