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探讨
2013-12-08王蓉刘妍陈瑶刘叶周密
王蓉 刘妍 陈瑶 刘叶 周密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治疗通常使用降压药,然而长期服用降压药容易引起代谢紊乱等副作用,且西药难以根治高血压病;而中医方法能稳定和降低血压,且作用缓和持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艾灸是传统中医方法之一,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它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2]。临床观察显示,灸疗对人体各系统的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双向调节作用,在治疗各种疾病及保健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3]。常用艾灸穴位有百会、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和曲池等[4]。本研究旨在探讨艾灸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3~7月衡阳市某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0例,纳入标准: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诊断标准[5],年龄 53~85岁,无严重更年期综合征,自愿受试、依从性好的患者。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高血压病,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严重心脏瓣膜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精神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男29例,女51例。年龄58~85岁,平均(68.61±8.69)岁。患病时间1~39年,平均(12.67±9.83)年。均服用降压药。收缩压110~166 mmHg,平均(140.11±14.15)mmHg;舒张压60~90 mmHg,平均(79.11±8.91)mmHg。其中32例患者有其他疾病。肝阳上亢型20例,气血亏虚型24例,肾精不足型36例,要求退出的上述三型患者分别为2,2,4例,即有8例流失,最终试验组有72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对照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53~80岁,平均(66.03±8.06)岁。患病时间2~38年,平均(14.53±9.96)年。均服用降压药。收缩压100~150 mmHg,平均(139.03±12.39)mmHg;舒张压60~100 mmHg,平均(80.85±9.16)mmHg。其中35例患者有其他疾病。肝阳上亢型20例,气血亏虚型24例,肾精不足型36例,对照组无流失病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原有降压药治疗的同时,选用清艾条进行1个月艾灸。根据中医辩证方法将患者进行分型,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不同穴位进行施灸,肝阳上亢型取曲池、太冲和涌泉;气血亏虚型取百会、中脘和足三里;肾精不足型取百会、关元和肾俞。每次施灸前让患者休息30 min左右。艾灸时清艾条的火点距离应根据患者皮肤对热敏感度进行调整,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距皮肤5 cm左右,每日施灸1次,每次每个穴位10 min。
1.3 观察指标 治疗1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mmHg,±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mmHg,±s)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试验组72 126.06±13.18 72.11±6.54对照组 80 137.63±7.97 82.70±4.91 t'<0.05 <0.05 6.4611 11.1915 P值值
3 讨论
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肝阳、中风等范畴,其病变多涉及肝脾肾,病机多与风、痰、虚关系密切[1]。按照中医辩证分型,可分为肝阳上亢、肾经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四型。因在研究中收集的痰浊中阻型例数较少,故没有列入本研究试验范畴。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在临床上显示出独特的疗效[6]。它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保健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动物实验表明[3],多次艾灸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在进行1个月艾灸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穴位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有效。
肝阳上亢型患者因火性炎上,肝阴暗耗,风阳所动,上扰神明,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舌红苔黄、口苦、口臭、便秘和尿赤等。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该组患者的曲池穴、太冲穴和涌泉穴进行联合施灸。这三个穴位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和肾经上的穴位,对它们进行艾灸可以起到疏经活血、燥湿生风、散热生气、行气解郁、平肝熄风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缓解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
气血亏虚型患者因脾胃虚弱,津液代谢失常,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头晕、时有耳鸣、面色晦滞、神疲懒言、多寐或失眠多梦、舌质淡黯或紫黯、苔白和脉细滑等。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该组患者的百会穴、中脘穴和足三里穴进行联合施灸。百会穴为督脉上的穴位,具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中脘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能够聚集及传导地部经水;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穴,具有生发胃气、燥化脾湿的作用。对这三个穴位进行联合施灸可补中气,健脾胃,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开窍醒脑,安神定志,回阳固脱,最终降低血压。
肾经不足型患者因肾阴不充,脾失健运,肝胜阴虚,肝阳无以敛降,故出现头晕、耳鸣、少寐多梦、腰膝酸软、遗精、疲乏无力、舌质红、苔薄或无苔和脉沉细等。根据辨证施治对该组患者的百会穴、关元穴和肾俞穴进行联合施灸。百会穴是督脉上的穴位,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功效;关元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作用;肾俞穴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能外散肾脏之热。联合这三个穴位进行施灸可补肾壮阳、补虚益损,温通经络、平肝潜阳,激发脏腑、理气活血、外散肾脏之热,治病之本,从而达到降低肾精不足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根据中医分型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进行分型,运用艾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发挥了中医外治法的优势,降低了血压并减少了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血压的方法。
[1] 张 默,郭宏敏.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10,3:55 -56.
[2] 周恩华,吴焕淦,谭琳蓥,等.艾灸疗法的思考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695 -1696.
[3] 曾 奕.艾灸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3):187-190.
[4] 陶晓雁,殷仕洁,毛 湄,等.从近10年灸法文献看灸法的特色与优势[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91 -593.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 -486.
[6] 王金海,赵天平,吴焕淦,等.艾烟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