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2位500 MS/s分段型电流舵DAC的设计
2013-12-07黎佳
黎 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27)
现代有线、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对作为通信系统核心部件的数模转化器(DAC)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应用在通信领域的DAC通常要求其量化精度高于10 bit,采样速率超过100 MS/s[1-3]。例如10GBASE-T以太网标准要求其系统中的DAC工作采样率为1.6 GS/s,并且直到400 MHz频率时IMD都要低于-70 dB[1]。
本文基于TMSC 0.18μm CMOS工艺,采用6-6分段的电流舵结构,设计了一种12位500 MS/s的DAC。
1 DAC系统架构与设计
电流舵DAC可分为二进制编码型、温度计编码型和分段型三种。二进制编码型DAC无须编码电路,电流源阵列可直接由输入码字控制,因而具有面积小的优点,但其劣势在于DAC的单调性得不到保证,且DAC的差分非线性(DNL)和毛刺比较大;温度计编码型的相邻码字间只有一个电流源被切换,因此DAC的单调性、DNL和毛刺方面的性能得到了保证,但其代价是大规模的编码电路;分段型DAC结合了二进制编码型DAC面积小和温度计编码型DAC单调性好、毛刺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3]。
本文设计的DAC采用6-6分段的电流舵结构,在面积和性能之间折中。输出电流满幅为20 mA,采用差分输出的PMOS结构,输出负载为50Ω。DAC由输入同步电路、译码器和延时电路、同步与开关驱动电路、电流源阵列和带隙基准电路等单元组成,如图1所示。12 bit数字信号经过同步电路处理后,高6位经过二进制-温度计译码器、低6位经过延时电路后送入同步及开关驱动电路,对开关的控制信号进行同步处理,并调节其电压交叉点,最后控制电流源阵列的输出电流。
2 电路设计
本文设计的DAC采用内置带隙基准模块产生基准电压,基准电压和片外电阻一起产生基准电流。DAC电路模型如图2所示。
2.1 电流源的设计
DAC的电流源单元结构如图3所示。M1和M2构成PMOS共源共栅电流源,Vb1和Vb2提供固定的偏置电压;M3a和M3b构成差分开关,由开关控制信号SW和SWb控制;M1~M3b均偏置在饱和区。电流源之间的电流失配是导致DAC静态非线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满足 DAC的 INL要求,根据良率模型[4],DAC的电流源失配与DAC的良率有以下关系:
式中,σ(I)/I为电流源的相对失配误差;N为DAC的分辨率;INL_Yield为良率(是指DAC的 INL低于0.5最低有效位(LSB)的概率);C是与良率有关的参数。对12位的DAC,当良率为99.7%时,σ(I)/I须小于 0.26%。电流源的失配误差与制造工艺和M1的面积有以下关系[5]:
式中,W1、L1分别为 M1的宽、长,VGS1-VT1为 M1的过驱动电压,Aβ和AVT为工艺参数。对偏置在饱和区的 M1,其电流为:
式中,μp为 PMOS管的载流子迁移率,Cox为栅氧化层单位面积电容,VGS1为M1管的栅源电源,VT1为M1管的阈值电压。由式(3)、式(4)可知,当过驱动电压(VGS1-VT1)确定后,M1的尺寸就确定了。VGS1-VT1越大,达到相同匹配精度M1所需的面积就越小,并且M1的跨导变小,电流源的电流对M1栅端电压抖动的敏感度降低。但同时必须留有足够的电压裕度保证 M2和M3a、M3b偏置在饱和区,尤其是保证M2在不同工艺角下都偏置在饱和区,以给M2管的源漏电压留有比较大的电压裕度,这在VGS1-VT1的设计选择上形成了一个折中关系。
除了电流的随机失配外,电流源有限的输出阻抗也是影响DAC性能的关键因素。电流源有限的输出阻抗导致输出端的阻抗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这给DAC的输出带来了高次谐波。对于差分结构的电流舵DAC,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Spurious Free Dynamic Range)与最低位的输出阻抗值有以下关系式[6]:
式中,Rout0是DAC最低有效位支路的电流源的输出阻抗,RL是负载电阻,N是DAC的量化比特数。对于图3所示电流源结构,电流源的输出阻抗等价于双重共源共栅的输出阻抗,电路中存在的寄生电容会导致输出阻抗随着频率升高而逐渐降低[6]。减小M3a/M3b的尺寸,一方面可以减小寄生电容,提高高频的输出阻抗;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开关管由于电荷注入和时钟馈通对DAC性能的影响,代价就是M3a/M3b消耗了更多的电压。DAC的温度计电流源的各管关键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DAC温度计电流源关键设计参数
2.2 开关驱动电路的设计
在开关控制信号SW、SWb的电平切换过程中,电流源的漏端电压会出现抖动。对PMOS电流源而言,当SW和SWb的电压交叉点在数字电源和地的中点电压(Vdd+Vss)/2时,甚至会出现M3a和M3b同时关断的情况,极大地增大了DAC的毛刺,降低了DAC的动态特性[7]。在M1的漏端叠加一层M2构成共源共栅电流源,一方面可以提高电流源的输出阻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电流源漏端电压Vnode抖动对电流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调节开关控制信号的电压交叉点。本文中所采用的开关驱动电路如图 4所示[2,3,7],clk信号的加入起到对开关控制信号的同步作用。该驱动电路中,锁存器的下降沿滞后于上升沿,经过反相器后形成上升沿滞后于下降沿的控制信号SW和SWb,产生低于(Vdd+Vss)/2的电压交叉点。
3 电路仿真及测试结果
本文设计的DAC基于TSMC 0.18μm CMOS工艺模型,采用3.3 V模拟电源电压、1.8 V数字电源电压。在500 MS/s的采样率下,利用Cadence Spectre对 DAC在不同输入信号频率时的SFDR进行了仿真。对DAC输出电压的瞬态波形进行4 096点离散傅里叶分析(采样率500 MS/s,差分负载 50Ω,满幅输出电流 20 mA),不同输出频率下的SFDR结果如表2所示。图5和图6所示分别是采样率为500 MS/s、输入 70 MHz和 240 MHz正弦信号时对DAC差分输出进行4 096点DFT分析得到的频谱分析结果。
表2 DAC不同输出频率下的SFDR
本文基于TSMC 0.18μm CMOS工艺,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电流舵结构的12位500 MS/s的D/A转换器。仿真结果显示,该DAC具有良好的频域性能,在奈奎斯特频率范围内SFDR均高于77 dBc,适用于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需求。
[1]Li Ran,Zhao Qi,Yi Ting,et al.A 14-bit 2-GS/s DAC with SFDR>70dB up to 1-GHz in 65-nm CMOS[C].IEE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C,Xiamen,China,2011:500-503.
[2]Lin Chihung,VAN DER GOES F,WESTRA J,et al.A 12 bit 2.9 GS/s DAC with IM3<-60 dBc beyond 1 GHz in 65 nm CMOS[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09,44(12):3285-3293.
[3]BASTOS J,MARQUES A,STEYAERT M,et al.A 12-bit intrinsic accuracy high-speed CMOS DAC[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1998,33(12):1959-1969.
[4]VAN DEN BOSCH A,STEYAERT M,SANSEN W.An accurate statistical yield model for CMOS current-steering D/A converter[C].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Geneva,Switzerland,2000:105-108.
[5]PELGROM M,DUINMAIJER A,WELBERS A.Matching properties of MOS transistors[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1989,24(5):1433-1439.
[6]VAN DEN BOSCH A,STEYAERT M,SANSEN W.SFDR-bandwidth limitations for high speed high resolution currents steering CMOS D/A converters[C].The 6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Circuits and Systems,Paphos,Cyprus,1999:1193-1196.
[7]KOHNO H,NAKAMURA Y,KONDO A,et al.A 350-MS/s 3.3-V 8-bit CMOS D/A converter using a delayed driving scheme[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5 Custom Integrated Circuits Conference,Santa Clara,CA,1995: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