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杀虫剂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技术探讨
2013-12-07陈轶
陈 轶
(浙江省桐乡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桐乡 314500)
以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等为代表的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新一代杀虫剂,不同于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阿维菌素、甲维盐等常规速杀性农药,由于其控虫时间长,被称为长效性杀虫剂。近年来,随着水稻生产规模化发展,施用农药的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减少用药次数成为种粮大户的迫切需求,长效性杀菌剂 (如噻呋酰胺、肟菌酯、嘧菌酯等)虽然单价较高,但由于施药次数少,所需人工成本低,推出后受到种粮大户的欢迎,加之技术部门大力推广,近年来使用面积剧增。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常有种粮大户因使用后觉得防治效果不好而引发纠纷,这种情况在5(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尤为突出。如何用好长效性杀虫剂,笔者结合2012-2013年桐乡市5(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与防治情况,对最佳用药时间进行探讨。
1 2012-2013年5(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实况
这2年5(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比较相似,田间蛾量高峰明显,5(3)代总体发生量不突出,与常年同代发生量相比偏轻。2012年达到大发生程度;2013年由于天气过于炎热干燥,对稻纵卷叶螟产卵孵化不利,实际发生为中等偏重,但发生期早于上年。具体田间蛾量、卵量、虫量详见表1和图1-2。
2 2012-2013年5(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情况
2012-2013年每年均对5(3)代稻纵卷叶螟进行2次防治。按照总体防治部署,第1次防治为主打 (普治),推荐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等长效性杀虫剂;第2次防治为补治、挑治,主要针对害虫集中为害,发生量大,经第2次防治后发生量仍超过防治指标的田块,实际使用的药剂应以阿维菌素、甲维盐类农药为主。生产实际中如严格落实此技术方案,防治效果理想,需进行第2次防治的田块不到1/3,真正达到节约用药、控虫控害的效果。
表1 2012-2013年5(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
图1 2012年5(3)代稻纵卷叶螟每667 m2田间蛾量发生情况
图2 2013年5(3)代稻纵卷叶螟每667 m2田间蛾量发生情况
3 长效性杀虫剂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的时期
2012-2013年的田间实况说明,长效性杀虫剂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的最佳位点在蛾子主峰1~2 d后,主峰前的突增蛾子在此时已进入孵化期,同时,这些药剂控虫期长,又可有效控制峰后的蛾势。
4 5(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不理想原因分析
4.1 用药不科学,使用次序颠倒
从这2年农户对防治质量不佳的投诉来分析,许多农户第1次防治时使用阿维甲维类农药,而第2次再用长效性杀虫剂。第1次用药时,整体虫龄偏小、虫量偏少,而阿维甲维类农药药效期短,起不到大量杀虫的作用;第2次防治时,田间虫口经10 d以上积累,发生量大、龄期参差不齐、虫龄偏高,对长效性杀虫剂而言也不是适期,而且短期内就会出现刮白等严重为害状,农民对药效不佳的感觉会进一步放大,因而产生不满和投诉。同样的药剂选择,因为使用顺序差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4.2 4(2)代稻纵卷叶螟防治到位率低,造成5(3)代发生基数大
4(2)代稻纵卷叶螟为害时期早,对产量影响并不明显,加之近年来发生不重,防治率降低。但从治前控后的综防策略来看,对4(2)代的防治有积极作用。假设4(2)代每667 m2虫量5 000头,危害并不重,但一旦羽化,每667 m2蛾量5 000只,5(3)代防治压力就非常大。种粮大户7月一般不进行防治,所以进入8月后,蛾量高,虫量大,防治难,导致最后田间防效不理想。
4.3 部分种粮大户生产规模过大,适期用药难以做到
以1台担架式喷雾机每天平均喷药5.34万~6.67万m2稻田计算,一般防治适期2~3 d,也就是说20万m2稻田配置1台担架式喷雾机才能做到适期之内用药,而部分种粮大户种植面积过大,而实际配置又达不到上述要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氰氟虫腙等长效性杀虫剂的使用适期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一旦错失防治适期,防治效果就大打折扣。
4.4 恶劣天气条件多见
5(3)代稻纵卷叶螟防治时间在8月,经常会遇到恶劣天气条件。暴雨会冲刷水稻叶表粘着的农药,降低防效和控虫时间;高温、强日照则会加快农药分解,同样会降低防效和控虫时间。此外,极端天气条件也会影响施药人员的操作,难以做到用足水量、细喷雾、喷均喷透,防治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总之,选对药、用好药、适时用药是防治好稻纵卷叶螟的关键。因此,探讨长效性杀虫剂防治5(3)代稻纵卷叶螟的最佳位点 (即最佳使用时间点),分析以往防效不好的原因是必要的,在实际生产中也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