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3-12-06朱颂梅齐晓梅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职业

● 朱颂梅 齐晓梅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转入大众化阶段。在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就业是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学生融入社会的途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结构相适应,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不断从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由学校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的评价

(一)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评价

职业能力(Vocational Ability)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能力的综合。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二是步入职场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的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能力评价(Vocational Ability Evaluation)是根据特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在从事职业活动方面进行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包括确定能力标准、搜集能力表现的数据和根据标准做出判断三个基本环节。开展学生职业能力的科学评价是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环节。[1]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39所985工程院校、81所211工程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组成。高等教育宏观上走向多样化,在微观上走向特色化。除了部分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培养少数学术型精英人才以外,具体到每一所院校,都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地定位各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为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建设服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2]。实际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本科及以上层次就已经和普通高等教育合二为一了,形成了高职高专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博士教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3]

随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最缺的是两类职场人才,一是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高技能的应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蕴含了职业能力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缺少系统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无法通过评价制衡能力培养的质量,具体表现在:国家层次上,缺少各类拔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足;学校层次上,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考评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欠缺,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层次上,一边是大量的大学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合适人才。因此,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评价标准,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建设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出发,构建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初步研究。

(二)国外职业能力评价指标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能力的评价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虽然各国的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和层次性不同,但都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致力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1.德国关键能力指标体系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能通过考试来确定,而是要通过工作过程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他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受到广泛的认可。[4]

2.美国胜任力指标体系

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冰山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上能否取得好的成就,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取决于其深藏在大脑中的人格特质、动机及价值观等,在该评价体系中,人的素质有六个层面,分别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该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它是区别绩效优异者与平庸者的关键因素。[5]

3.英国职业核心技能标准体系

英国权威的职业资格开发机构BTEC将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即核心能力包括:自理和自律能力;学习和发展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能力;耐劳和耐挫能力;应急和应变能力;批判和创新能力等,英国在建立的职业核心技能标准体系基础上,确定了21个核心技能考核指标。

4.澳大利亚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点之一就是以评价机制衡量能力培养质量,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增加了学习和文化理解以及适应能力等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能力,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突显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流动性,要求具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共事的能力和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等都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制定出了明确的职业能力内涵及具体目标作为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育与培训目的的最低标准。[6]

(三)我国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21世纪初我国借鉴了德国的思想,教育部提出“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评价指标定位在兼顾企业需要的基础上,强调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近年来,国内职业教育界围绕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各种研究和探索。如从企业招聘需求的角度建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针对某一特定专业建立的由专业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单项能力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对新形势下大学生能力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构建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大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体系等。

从现有研究情况看,各种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综合能力的评价,除了专业能力外开始涉及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但体系的各方面有待完善,如缺少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相关的指标和职业素质等深层次指标,而且在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论证、明确的权重的确定存在明显的不足。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指标体系的确立

1.问卷的发放与测试

总结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结合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视角,构建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将体现知识和技能,对任职者基本能力要求的显性职业能力和社会动机、个性素质、方法态度等属于求职者深层素质的隐性职业能力作为一级指标体系,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素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作为5个二级指标。

将以上5类共30个指标随机排列后,另加10道背景资料调查题,组成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问卷。选取2013年南京市人才招聘市场,30个各类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南京市新港开发区10所国内外高端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部、生产和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南京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发放问卷515份,收回515份,收回率100%,删除2份不合格问卷,有效收回率99.6%,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 问卷的总体样本分布

2.探索性试测

项目分析和因子分析:采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0个项目进行了分析:排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项目,排除某些虽对某一公因子影响显著,但明显与其他项目不属于同一种类的个别项目。经反复排除后,得到由25个项目组成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对项目进行球形检验,P=0.000小于0.001,KMO=0.823大于0.80,适合对这些变量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被试指标体系各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的5个公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206%,旋转后各个因子负荷量均在0.4以上(详见表2)。

采用Cronbach一致性系数来考察指标体系,经检验指标体系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750~0.850之间;整体α系数为0.903,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各因子之间的相关介于0.224~0.590,各因子与总体之间的相关介于0.726~0.816,结构效度较好。

表2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3.大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研究确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如下图。

图1 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一级指标权重的咨询和确定

确定职业能力的各级指标后,要进一步将职业能力的定性评价用定量形式表征出来,必须要科学界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和统计方法,来确定职业能力各级指标的权重。本次咨询活动遴选了30位专家,分为企事业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机关部门领导,完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工作。在咨询过程中,为保证遴选专家意见的独立性、客观性,确保权重的科学性,各个专家单独得到一份咨询问卷,独立提交答案,并保持咨询环境的稳定性。对30位专家提交的答卷进行统计,求得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个一级指标的平均权重分别为41%和59%,见表 3。

通过对一级指标的分析可见:

表3 一级指标的权重

表4 二级指标的权重

1.人才的结构、质量、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人力资源支持是企事业单位前进的基础。社会发展不仅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规模具有旺盛的需求,同时对人才的结构、质量、素质和潜在能力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各类用人单位对隐性职业能力的权重较高,表明对人才素质结构和潜在能力水平要求不断提高,这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相对于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专家给出的权重为42%和58%,他们对隐性职业能力和显性职业能力的要求权重大致相当,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均衡发展,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职业能力的要求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从表3可以看到:制造业企业专家给出的显性职业能力的权重高达76%,这主要是因为在生产类企业中,劳动者接触各种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和操作规程,因而要求从业者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操作性和规程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行业企业对工作改进和创新要求不高,说明整体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信息类企业包括通信、计算机企业,服务性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服务企业,对隐性职业能力要求的权重高达78%和74%,这些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呈现明显的反差。信息类企业属于高新企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劳动,管理服务类企业往往需要员工之间能相互配合、沟通、协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劳动者要求具备较强的人际关系处理、沟通和协调能力。

3.同类企业(行业)内部不同专家意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对每一类企业(行业)咨询的对象都包括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类,统计发现,同一类企业(行业)内部,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给出的两个一级指标权重比例很相近,如信息类企业的2名技术专家给出的平均权重分别为25%和75%,而2名管理专家给出的权重分别为27%和73%,说明在同一类企业,对某一类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较高的认同度。

(三)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在一级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通过咨询确立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岗位,在大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的要求上,同样具有不同特征。

1.不同岗位对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不同

生产操作岗位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仅仅要求够用,而对岗位认知,基本操作流程的理解和基本操作能力等要求较高,所以在二级指标专业能力的权重高达76%,说明了生产操作岗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特征。技术研发岗位是研发人员根据市场现实或潜在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材料和技术路线,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筛选出具有能满足市场需求或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服务。作为创新要求比较高的岗位,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掌握要求比较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权重比较高。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开拓创新等能力要求比较高,相应方法能力的权重也比较高。

2.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职业素质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核心是敬业精神及服务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关注职业素质,希望就业者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态度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素质的权重在隐性职业能力中的3个二级指标中最高。

社会能力是指个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隐性职业能力中的3个二级指标中,“社会能力”权重较高,说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与其他同事进行交往,协调各种工作,较快地融入企业、适应社会,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既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途径,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三、启示

(一)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本研究对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确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的高素养的应用人才,它应包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多个层面的关键要素;目前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能力评价体系中,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测试,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表明,在完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只有不断完善大学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培养对象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既具备生存能力,又具备发展能力。

1.突出职业性

从问卷咨询结果来看,各级指标权重的分布体现了当前社会对各类职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结构和特点,不同的行业、岗位对员工能力要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要求各类高校在专业人才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中,满足从业者在技能内容、结构和层次方面的需求。同时,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上,体现职业能力各个层次的渐进性和关联性,在教育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兼顾发展性

在加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过分强调岗位的专业性,容易导致在不同职业中适应能力的弱化。因此,职业教育既要具备基本的岗位胜任能力,又要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行业的迁移能力。兼顾职业能力的发展性,需要加强各方面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相对于将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主要载体的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载体则是来自职业实践的“综合性的职业行动”。能力本位强调学习者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将认知层面的知识与行动层面的活动结合起来,个体通过融合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发挥更大的作用,既使人具备生存能力,又要培养其发展能力。

(二)完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措施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到全面提高质量的转折时期,应加强评价机制对培养质量的制衡作用,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素养的要求和标准内化到各项教育改革中,把先进、高端的职业能力要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渗入到日常的行为管理中,系统设计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专业结构,实现与现代产业、公共服务和终身教育体系融合发展。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应在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促进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度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划指导,研究开发国家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行业职业能力评价为补充的立体评价体系,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把职业能力的评价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公共事业,并在财政上对职业能力评价制度提供资金资助。

2.鼓励独立机构的参与

其次,鉴于我国企业成分多样化,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同样的岗位的职业能力的认识和要求相差较大,应发挥行业协会和独立评价机构在实施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中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扶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对制定职业标准、评价体系和制度宣传的独特作用,促进独立评价机构的工作与国家指导和学校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普及职业能力考核、严格就业准入制度。

3.围绕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来组织教学

各类职业教育需要参照职业能力总体评价标准和行业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来组织教学,设置专业课程,通过重新构建专业评价标准和课程评价标准,设计包括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内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适应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尺度,优化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教育环境要素,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加符合职业能力形成和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

[1]李福东,曾旭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研究和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2]唐永泽,王晓东.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J].教育与职业,2012,(5).

[3]吴智泉.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特征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

[4]张平.德国职业院校的职业能力理念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

[5]蓝欣.美国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及其启示[J].吉林工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4,(7).

[6]庞世俊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职业能力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权重常思“浮名轻”
职业写作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我爱的职业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及其RS权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