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2013-12-06明福生杭许辉
明福生、杭许辉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 南京 210013)
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工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变化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2009年6月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三市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沿海开发的新模式,对实现沿海发展的新突破,推动这一区域实现人口、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江苏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
人口总量的变动直接影响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决定劳动力、资源、资金配置的一个关键因素。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常住人口为7866.09万人,其中,江苏沿海三市为1893.93万人,占24.08%,与上次人口普查相比,降低3.34个百分点。2010年,江苏沿海三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93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3.9倍(表1)。
表1 工业增加值比较
(一)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减少型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江苏沿海三市人口按年龄段计算,0-14 岁的人口占14.11%;15-49岁占51.89%;50岁以上占34%,江苏沿海三市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减少型。目前,江苏沿海三市人口年龄构成的突出特征是15-49岁的人口比例非常高,劳动力资源总量大带来了比较尖锐的就业问题。
(二)老龄化结构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江苏沿海三市的总抚养比为37.3%,比全省的总抚养比高5.91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06%,比“五普”提高了3.64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人口为115.63万人,女性人口为131.67万人。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口数量大等问题,给沿海三市的社会保障造成很大压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家庭户规模趋向减小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江苏沿海三市家庭户为627.57万户,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增加17.53万户,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为2.87人,低于3人,比2000年减少0.31人。在家庭户中,与“五普”相比,一人户、二人户所占比例分别上升6.5个、7.86个百分点,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及以上户所占比例则分别下降7.47个、4.32个、2.07个、0.51个百分点。
二、江苏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
(一)人口文化素质提高
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文盲率和受教育程度两项指标反映出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沿海三市,15 岁及以上人口中, 文盲人口达81.35万人,占5%,低于“五普”3.8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江苏沿海三市,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幅增加,6岁及以上人口中, 具有研究生受教育程度人口1.96万人,与“五普”相比,增长5倍;大学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46.09万人,增长2.56倍;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人口85.12万人,增长1.33倍。2000年到2010年间,沿海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576.16亿元增长到6991.74亿元,增长了3.4倍,而全部工业增加值由601.4亿元增长到2935.84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沿海三市在经济总量以及工业增加值方面已有较大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表2 受教育程度与工业增加值变化
(二)劳动力资源利用比较充分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江苏沿海三市,16岁及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共有113.26万人,其中就业人口111.25万人,劳动力利用比较充分;非经济活动人口39.84万人。近年来,江苏沿海三市大力积极实施产业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健全与产业和劳动力跨区域转移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创造和谐的创业环境。
三、江苏人口产业结构与工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就业人口的就业结构有待优化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资料,江苏沿海三市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第一产业就业人员35.63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2.03%,全省为22.7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41.65万人,占37.44%,全省为44.0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3.97万人,占30.53%,全省为33.2%。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高于全省9.25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省低6.59、2.67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慢,因而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从地区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来看, 2010年江苏沿海三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为11.8∶50.8∶37.5(其中工业占42%),与全省的6.1∶52.5∶41.4(其中工业占46.5%)相比有一定差距。
(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工业主动力作用不足
2001-2010年10年间的增加值看,南通第一产业下降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连云港第一产业下降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7.1个百分点;盐城第一产业下降1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5个百分点。三市工业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大致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第二产业已占最大比重,江苏沿海地区工业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紧密相关,方向一致,但是,江苏沿海三市人口滞留在第一产业还较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城镇聚集作用不强,工业主动力作用不足。
四、江苏人口城镇化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现代化的必然组成部分,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代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测算,南通、连云港、盐城的城镇化率分别为55.80%、51.76%、51.95%,但低于全省60.22%的城镇化水平。低水平的城市化将导致城乡消费断层,同时,第三产业对要求服务对象相对集中,在人口分散的乡村地区发展余地有限,而且成本相对较高,低水平的城市化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且不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但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区域结构的不断调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步伐。
(二)工业经济发展较快
2010年,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7.8%和17.0%,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1.0、4.5和3.7个百分点。沿海三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4%、15.1%、13.6%,第一产业低于全省水平0.5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分别高于全省水平2个、0.3个百分点,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更为明显,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2056.48亿元,沿海三市为13257.77亿元,占全省比重14.4%。从沿海三市整体情况看,2001年沿海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3683个,平均户均总产值是4268.21万元。2010年沿海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3064个,占全省比重为20.37%,平均户均总产值是10148.32万元,是2001年的2.38倍,但与全省平均户均总产值14353.32万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沿海三市分市情况看,2010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7383.16亿元,分别是连云港、盐城的3.8倍和1.9倍,三地工业经济实力上有较大差距,连云港、盐城低于南通。但户均总产值则是连云港最高,达到11749.27万元,表明三地工业经济在户均规模上,连云港略高于南通、盐城。
五、江苏工业从业人员变动与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实证分析选取的变量是工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CYRY)与工业化率(GYHL),数据范围是2000-2010年(表3),并运用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表3 江苏沿海三市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化率
(一)基本趋势分析
以变量CYRY、GYHL分别表示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化率,观察CYRY和GYHL的变化趋势( 图1)。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变动方向和步调较一致,测算CYRY和GYHL的相关系数为0.887454,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图1 CYRY与GYHL趋势图
(二)协整分析
表4 ADF检验结果
2.协整检验。由于本文只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而采用Engle-Granger 两步方法对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化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第一步,建立GYHL与CYRY之间线性回归模型。以CYRY作为因变量,建立协整回归方程GYHt=α+βCYRYt+μt用最小二乘法回归估计回归模型。应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回归分析功能得到具体结果。CYRY与GYHL之间具体的线性回归模型:
第二步,检验模型(1)中的残差序列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中单位根的检验功能,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存在CYRY和GYHL的平稳线性组合,即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工业化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工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工业化率平均增长0.6238%,这种关系是长期且稳定的。
六、对策建议
1.保证人口稳定增长,进一步提升沿海开发层次。目前是江苏沿海三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出生和迁移增长的高峰期,新一轮开发建设重点,要从单纯依赖海洋滩涂资源的农业开发向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主导的全面综合开发转变,重点在构建战略性的经济增长上求突破。突出沿海比较优势,培育海洋生物制药、船舶修造、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集群。
2.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江苏沿海三市应该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积极探索新型保障模式,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体系。
3.积极发展教育,做好人才积累工作。江苏沿海三市可以加大在人口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不断提高江苏沿海社会教育事业均衡化、特色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力提高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多创造出社会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江苏沿海三市可以逐步加大对个人账户的政府补贴。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健全完善老年服务体系,江苏沿海三市可以加强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