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验看上海经济结构调整
2013-10-29张凤
张 凤
(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上海 2000 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规模显著扩大,服务业发展则相对较缓。从国际经验看,制造业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产业格局成功转向服务业经济为主的基础。当前,中国正值产业转型关键时期,应主动适应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从制造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上海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发展先行者,结构调整效果已初步显现。
一、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型路径
(一)制造业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
1.高积累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从国际经验看,高积累伴随制造业加速发展,低积累伴随制造业水平下滑。如韩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期间(1960-1990年)总储蓄率从1.9%升至36.4%,固定资本形成率从11.4%提高到37.1%(表1);巴西制造业下滑期间(1991-2010年)总储蓄率持续低于20%。美国、墨西哥等国家也基本如是。
表1 韩国和巴西制造业不同阶段资本积累
2.外需是制造业发展的助推器。多数国家在发展之初依赖外需支撑经济扩张。1960-1990年,韩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速28.9%,出口依存度由0.8%上升至最高33.8%。此外,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也得益于国际市场。1970-2010年,德国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速9.7%,出口依存度由16.4%提高至41.3%。
3.研发是制造业升级的催化剂。制造业保持高水平发展需研发投入,尤其是重点行业。美国2007年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40 56.7亿美元,较20年前增长1.8倍。其中,计算机和电子产品研发支出占总量12.7%。日本2010年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例为3.6%。其中,运输设备研发支出占总量12.4%,信息电子制造占10.1%。
(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机
发达国家经验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规律。一般而言,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将迎来转型发展;人均GDP超过1000 0美元后,转型效果显现,表现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制造业约30个百分点。1976年,日本人均GDP达5000美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持平;1983年人均GDP至1000 0美元,服务业比重59.6%,制造业26.8%。韩国等国家亦符合以上规律(图1)。
图1 196 0-2010年日本、韩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
(三)服务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
1.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城市化绝对水平对服务业经济影响大于城市化速度。如韩国1960-1980年,城市人口占比上升2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提高约9个百分点(图2);1990-2010年城市人口占比上升9.4个百分点至82.9%,服务业占比却在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
图2 1960-2011年韩国城市化率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消费需求是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消费需求规模和结构逐步从量变转向质变,从而倒逼产业结构转变。以美国为例,1971-197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一番至1.6万亿美元,食品、服装等基础型消费占比下降2.5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提高0.8个百分点;卫生医疗提高1.4个百分点。
3.政策支持是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力。多数发达国家在服务业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加快重点服务行业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前行。例如,美国在工业化之前,主导行业是个人、家庭服务业;工业化时期则是批发零售、餐饮、旅游及金融保险、咨询、房地产等;后工业社会时期,信息服务业成为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
二、中国正迈入产业转型关键期
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44.8美元,首破5000美元大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第二产业增长小幅快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4%,第二产业占比仍小幅领先第三产业。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中国产业转型的国内要素正在积蓄转变力量,中国正逐步迈入转型关键期,或将迎来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
(一)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要素开始转变
1.资本积累水平几近高位。2010年,中国国内总储蓄率和固定资本形成率分别为52.1%、45.7%,较韩国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分别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均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图3)。因此,中国需把握国际产业革命和格局重构调整时机,充分利用高资本积累支撑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发展。
图3 1970-201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资本积累情况
2.外部市场需求逐渐萎缩。1980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速16.2%。但是近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需市场日益被压缩,而中国内需市场仍较薄弱。2011年最终消费占GDP比重47.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图4)。因此,中国在转型期内一方面需注重外需市场多元化,另一方面应积极开拓内需市场,以自身强大的消费市场支撑产业转型。
图4 1980-2010年中国和部分国家最终消费占GDP比重
3.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近年来,中国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图5)。2011年该比例为1.8%,研发投入集中于重点行业,前两位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占15.7%,交通运输设备占13.1%。在产业转型关键期,中国应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保持关键领域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大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投入力度,争取在国际产业调整中抢占先机。
图5 1996-2008年中国和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例
(二)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开始显现
1.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196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占比达50.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水平。中国强劲的城市化发展势头正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服务经济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2.消费需求正在转变。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消费占比47.4%,较2000年减少1.6个百分点;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占比20.6%,增加6个百分点。而在美国家庭消费中,食品、衣着仅占11.3%,金融保险、卫生医疗分别占10%以上。随着我国人均收入逐步增加,居民消费或趋向医疗保健、信息通讯等较高端消费升级,从而带动国内相关服务业发展。
3.服务业政策逐渐完善。“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2年,国家在上海等多地先后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简称“营改增”)试点改革,从制度上解决服务业重复征税问题。服务业政策的逐渐完善,将推动中国服务业加速发展。
三、上海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2011年,上海人均GDP达1.3万美元,按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相当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当前,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因素逐渐弱化。2001—2011年,资本积累和货物贸易出口均回落,如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GDP比例下降13.9个百分点,至26.4%;出口依存度较2007年回落20.6个百分点,至70.6%。但同时,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因素正逐步积聚。
(一)服务经济发展动力集聚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9.3%,比全国高38.8个百分点,甚至高于美国6.9个百分点。依据国际经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将为产业转型积蓄较厚实基础,较高的城市化绝对水平正是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黄金转换期。
2.消费结构逐渐升级。2011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23 0元,人均消费支出25100元,分别较2001年增长1.8倍、1.7倍(图6)。从居民消费结构看,食品、衣着占43.7%,较全国低3.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22.2%,较全国高3.2个百分点。可见,居民消费趋于从重视生存水平逐步向生活质量转变。
图6 上海城市居民人均收支和2011年消费支出结构
3.政策推动不断加码。2012年《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支柱服务业为主体、新兴服务业为引导、社会服务业为基础、发展模式不断创新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上海服务业政策覆盖面较广,既有针对具体行业的扶持政策,也有针对主要服务业集聚区的区域性政策;既有针对全部服务业的规划性政策,也有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
(二)转型效益开始凸显
1.产业格局实现突破。上海正迈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发展阶段。2011年,第三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6%,较第二产业高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同时,与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也持续领先,2011年高出其2.4个百分点。(图7)。
图7 上海与中等收入国家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制造业逐步走向高端。上海在研发投入增加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2006—2011年,R&D经费支出年均增速18.5%,2011年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比重为3.1%,超过部分发达国家水平。同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开发经费年均增长12%,成套设备制造业技术开发经费年均增长14.9%;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同比增长11.5%,高出工业总产值增速2.4个百分点。
3.服务业结构优化。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强劲。2006—2011年,金融业产值年均增速为17.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17.7%,均超过服务业11.8%的整体增速。与全国水平相比,上海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优势凸显,其行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较全国高4个、8.4个和1.5个百分点。
综上,面对制造业高速增长有利条件弱化的新形势,上海积极转换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高城市化率、高居民收入、高研发投入等方面优势,率先实现以服务经济主导和制造业高端化的产业格局。依据国际经验,上海以结构调整为引领的转型发展路径,将有效促进上海经济发展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