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研究

2013-12-06李守培郭玉成张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形意拳拳种流派

李守培,郭玉成张 勇

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就是标准的竞争[23]。伴随标准化在国内、外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文化部于2007年制定了《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成立;《标准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于2011年发布,明确提出关于体育标准化的系列工作重点。

具有文化、艺术、体育三重属性的中国武术,其标准化工作已提上日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于2011年3月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口号,把当年度定为“中国武术标准化年”,认为“实行标准化建设是武术事业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是武术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也表示,“武术标准化的实施,是大势所趋,是武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2012年的全国武术协会主席和秘书长联席会议进一步明确,“把武术标准化建设提升到战略地位,全面推进各项武术标准化工作”。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技术体系的发展要走标准化之路[9],其标准化不仅是“全面推进各项武术标准化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传统武术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关键,尤其在传统文化标准化、武术教育分级化、武术国际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引用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的武术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具有套路、格斗、功法3种主要运动形式。本研究拟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就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研究。

1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所谓“标准化”,我国国家标准 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认为,其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标准化的历史却几乎与人类发展史同步。标准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重要阶段:远古时代人类标准化思想的萌芽、建立在手工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标准化、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和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标准化[11]。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发生、发展紧随整个华夏文明标准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同样经历了上述4个阶段,是标准化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远古时代人类标准化思想的萌芽期,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由远古的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积累了一些击刺技巧、攻防技能和原始武器创造经验,为古代标准化阶段传统武术套路的真正诞生积累了素材。比如,在云南沧源原始岩画中有一幅画面,战士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画中多人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屈呈马步下蹲式[5]。建立在手工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标准化阶段,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发展迅速,由武术雏形逐步走向成熟,传统武术套路正式出现。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哲理化拳派的出现和武术与气功的交融等使武术技术进一步走向成熟,《苌氏武技书》等武术名著的集中呈现、“中华新武术”的编制、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的成立、武术赛事的举办、武术进学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进程。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标准化阶段,竞技武术套路是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的诞生极大推动了武术的传承与传播。但是,标准化作为一项技术政策,由于人的主观性、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注定了它的风险始终存在,因此,标准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项标准其正确性、科学性或适用性都是相对的[11]。竞技武术套路之所以在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频遭诟病,原因就在于其标准化的形式、程度、内容和管理等很多方面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异化了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在诸多方面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背离。在现阶段来看,倘若不积极修正,很难遽然断定该标准化成果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长远发展的影响。鉴于此,在对当下的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时,一定要极力降低标准化“双刃剑”的负面作用,使得标准化成果的广泛传播本身就是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核心内容的大面积推广,推动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长远发展。

从标准化史的角度来看,当下的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本身就是近代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延续,是现代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一种存在形态,表面看来似乎无需探讨其标准化问题,但这些标准化活动的发生和标准化形态的形成均缺乏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的指导,更很少有意识地引入标准化学科理论。而在近几十年,随着在社会各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化已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并在社会诸多领域的实践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引起包括武术在内的众多领域的关注,本研究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研究即是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来进行的。

2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1974年我国标准化工作者首次提出“选优、统一、简化是标准化的基本方法”、“在选优的基础上统一和简化是标准化最基本的观点”等观点之后,许多研究者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到1980年前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相互之间虽各有差异,但普遍认为“统一”、“简化”、“选优”再加上“协调”可以算是标准化的基本原理[19],简称“八字原理”。具体而言,“统一”是指对具有等效功能的标准化对象(物质的、文字的),或其技术要素(如尺寸、参数),进行合理归并、精选,使之达到通用互换或成为共同遵循依据的原理;“简化”是指保证一定时期内适应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减少品种、型号、规格,并使之形成系列的原理;“协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使标准化对象内、外相关因素达到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原理;“选优”是指根据标准化的目的,评价和求解“标准”目标的最优解答的原理[2]。以“八字原理”分析当下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各拳种流派众多,技术风格不够统一

宋代以前,中国武术基本上是以刀、枪、剑、棍、拳分门别类。明代开始,中国武术开始形成流派或门派,即拳法和每一种器械形成了不同风格、特征与内容的若干派别,或者说每一武术流派都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拳、械方法和内容[5]。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全面成熟的黄金时间,正是在这一时期,传统武术形成了门派林立、拳种纷呈的繁盛局面。“之所以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受到了比武术门派兴起更早的宋明理学派系林立的影响[16]”。宋明理学的派系林立使得传统武术走向拳种林立、流派纷呈的辉煌的同时,也埋下了不利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现代传播的非标准化因素——各拳种流派众多,技术风格不够统一。

以太极拳为例,现在发展较好的流派有陈氏、杨氏、吴氏、武式、孙式、赵堡太极拳等多个派别,在保证太极拳大风格的前提下,每一个流派的套路技术体系由于技术内容的不统一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如陈氏太极拳的缠绕螺旋、刚柔相济,孙式太极拳的进退相随、舒展圆活等。这在繁荣太极拳套路技术体系的同时,给受众了解、学习太极拳带来一些困惑,不利于快速广泛传播,如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开始接触的是孙式太极拳,可是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其套路技术体系的进退相随、舒展圆活等特点并不感兴趣,而更喜欢陈氏太极拳套路技术体系的缠绕螺旋、刚柔相济等特点,进而重新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这样就浪费了时间,而且并不能保证他是否对其他太极拳流派套路技术体系较陈式太极拳更为喜爱。这就要求研究者从最大限度促进武术传播的角度,合理运用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寻求一种既能保存传统武术众多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特色,又有助于其传播的有效方法。

2.2 技术具有模糊性,内容不够简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倾性的思维特点,比如,中国传统绘画常讲“离形得似”,明末八大山人朱耷所作的飞禽走兽,寥寥几笔,墨水淋漓,初看不知何意,再看则妙趣横生,意味深远。传统文化这种内倾性的思维特点同样影响到传统武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表现出了模糊性。比如,通背拳的中拳仅手部动作便包含了钻、滚、弹、抖、捋、带等多种劲力,且在不同传承人身上表现出的风格又有所不同,体现出不同传承人对同一技术动作的不同理解。这种理解和演练上的丰富性对于武术本身来讲可视为一种进步与发展,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容易形成困惑,因为初学者往往喜欢具有明确标准的统一动作,以便可以快速入门,而不愿在“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涡流中旋转。一方面,是因为初学者大多还不能在学习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初始便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已被西方科学思维强调标准性的思想侵袭、浸染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以致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思维强调内倾性的特色有排斥心理,从而不易接受中国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内容。

另外,标准化强调“简化”,要求在保证一定时期内适应需要的前提下,内容简化易于被受众接受,且要在简化中实现“选优”和“协调”。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因其博大精深,在给予已入堂奥之人充分养料的同时,也使得身处武术大殿之外的人群面对其博大与精深只能“望洋兴叹”。以通背拳为例,且不论其有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太极通背、五猴通背、白猿通臂等诸多流派,只是五行通背中的劈山一式便有迎门劈山、闪展劈山、展手劈山、掩手劈山等13种劈山练法,很容易使初学者堕入追求技术数量而忘掉技术本源的舍本逐末的不良习惯中,学习多年而不能真正有所得。所谓“十人九不通,一通便成龙”、“花开满树红,结果几个成”等武术谚语便生动反映了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因其内容不够简化所导致的一些问题。

3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必备条件与特征

传统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技术体系庞杂等特点,使得进行标准化十分困难,甚至有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不可标准化,因为“标准化发展可能会抹杀武术的民族特色,造成真实的武术文化流失[3]”,这种观点是基于对“标准化”的机械理解所致。事实上,通过对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合理、灵活地运用,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不但不会抹杀民族特色,还有助于它的广泛传承与传播,关键是该标准化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与特征。

3.1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必备条件

3.1.1 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有权威古谱存世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需要以权威古谱为依据,向古谱问“道”,发隐阐幽,呈现出“原生态”的传统武术套路技术。这是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进一步挖掘,有助于突出各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传统特色。以太极拳为例,署名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展示的拳架动作因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杨式太极拳的传承者们称为“杨澄甫定型架”,就可以作为确定杨式太极拳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动作的权威古谱。理论上讲,在标准化过程中,每一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可以参照多本典籍的描述,但在这些典籍中一定要有一本是重点参照的,也就是该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权威古谱。权威古谱必须是图文并茂的经典典籍,有该流派大师级人物的亲身示范,否则,只有文字描述很难严格精准地确定动作规格。但是,某些流派甚至某些拳种的套路技术体系事实上并没有权威古谱,现存的一些典籍也争议较大,这样该流派甚至该拳种暂时也就不宜进行标准化。因此,对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我们提倡优先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等一些在国内、外已有较好推广和普及基础的拳种开始,因为首先,这些拳种的各主要流派基本都有权威古谱存世;其次,已有的普及基础有利于标准化的实施和之后对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再次,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量也更为丰富,其广泛传播更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弘扬。

3.1.2 当下有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文通武备的权威人士

在“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有权威古谱存世”的基础上,将“当下有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文通武备的权威人士”作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另一必备条件,是因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博大精深,其传承不可能只靠拳谱典籍这一媒介来完成,必须靠人来进行。因为,技术方面对于劲力的拿捏、神意的运用等均需要当场手把手的“身教”与“体悟”,只靠文字的传递是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奥妙的,并且,不同流派的套路技术体系各有独到之处,一个流派的权威人士未必完全精通另一个流派的技法,所以,在标准化过程中最好可以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文通武备的权威人士齐聚一堂、集思广益,争取创编出高水平的标准化成果。之所以突出文通武备权威人士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本流派的精髓,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与胸怀。以2009年武术段位制技术教程的制定为例,其是由各拳种不同流派的传人、武术专业队教练、武术院校教师、国家优秀武术运动员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完成的。不同领域的武术专业人员各有所长,分别负责以下工作:保证创编的内容具有该拳种鲜明的技术特色、规范创编内容、制定技术标准、围绕创编内容编写教程、迅速掌握创编内容,配合完成教程图片和教学光盘拍摄示范,从而保证了技术教程的代表性、学术性和规范性。这一成功实践是对上述论述的有力例证。

3.2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必备特征

标准化的形式主要有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和模块化。简化是缩减事物的类型和数目并预防不必要的复杂化,目的是保证更好地满足需求并减少资源的浪费;统一化就是实现一致性,目的是建立共同遵守的秩序,统一是有条件的,必须遵守适时、适度、等效和先进的原则;通用化是在互换的基础上扩大技术成果的重复利用;组合化是事先设计制造的标准单元根据需要拼合成不同用途物品的标准化形式;系列化是对同一类产品中的一组产品通盘规划的标准化形式;模块化是以模块为基础,综合了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特点,用以解决复杂系统快速应变的标准化形式[11]。将标准化的形式(主要是前4种)与前述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八字原理”相结合,审视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认为标准化套路应同时具备以下5个特征——简洁性、综合性、特色性、美观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该标准化是能展现出所属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与风格特色的成功的标准化,而非异化。当然,在5个必备特征中,除科学性特征外,其他4个特征是需要相互协调与呼应的,以实现标准化套路的整体效果最佳为目的。

3.2.1 简洁性特征

简洁性特征主要由简化的原理和形式得出。简化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化原理和形式,得到标准化专家的格外重视,例如,日本标准化专家松浦四郎认为,简化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每一项标准化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减少物质或抽象事物数量的简化形式[18]。英国标准化专家桑德斯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标准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的行为[7]。在事后简化的情况下,只有“当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就应该或才允许简化[19],所谓“必要的范围”是通过对象的发展规模(如品种、规格的数量)与客观实际的需要程度相比较而确定的[13]。

如今,传统武术各拳种流派众多、技术风格不够统一、技术具有模糊性、内容不够简化,“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其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首先应进行的就是简化。即,标准化时在各流派中选取的动作,应该是该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且宜少不宜多,最终组合形成的展示该拳种的标准化套路也应在综合考虑练习需要、运动量、练习强度等因素后,以尽量简洁为宜。这样就突出了简洁性特征,使学习者通过掌握该标准化套路了解其所含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情况,进而为以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流派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可见,简化并不是单一化,也没有限制多样化,而是为多样化的合理发展扫清了障碍。

3.2.2 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特征主要由统一原理和组合化形式得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时,需要按照简洁性特征的要求,从选定拳种的各主要流派的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技术动作,优选而得的动作不同流派间应该具有较强可比性,这是对统一原理的合理运用。比如,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在不同流派中均可选择劈拳,不同流派特色的劈拳相互间可比性就较强。在将从不同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而得的动作组合成体现简洁性特征的标准化套路时,不可将不同流派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动作(如不同流派的劈拳)练法一致化,而需要将其按各流派特色各自标准化后,再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标准化套路。这个标准化套路反映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与风格特色,是对组合化形式与统一化形式的合理运用。当然,这样的标准化套路因为包含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一些动作,同时涵纳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典型风格特色,也就体现出综合性特征。这一特征的体现,表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并未泯灭传统武术技术风格的多样化,反而是对其多样化的有力展现。

3.2.3 特色性特征

特色性特征主要由优选原理而致。考察历史,传统武术拳种林立、流派众多,各拳种乃至各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它们本身的特色性。比如,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具有手到脚到、齐起齐落、动静相间、节奏明显、劲力充实等运动特色,而八卦掌套路技术体系却体现出沿圈走转、随走换势、身捷步灵、行步平稳、摆扣清晰等运动特色,这是形意拳与八卦掌套路技术体系运动特色的不同之处,也是其各自套路技术体系的主要魅力所在。再看八卦掌各流派的套路技术体系,以尹氏八卦掌和程式八卦掌为例,前者以“牛舌掌”为基本掌型,动作刚猛、多穿点、尚直劲,后者则以“龙爪掌”为基本掌型,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流派之间特色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要,又形成了各流派套路技术体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按照简洁性与综合性特征对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时,还需注意突出特色性特征,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主要特色涵纳于同一标准化套路之中,使其在相互比较中更为凸显。整体而言,标准化套路的特色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统一原理和组合化形式的合理运用,不同拳种的标准化套路在体现出综合性特征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不同拳种套路技术体系的特色之处;二是,由于组成标准化套路的技术动作,均是从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运用简化原理和优选原理提炼而得,所以标准化套路在体现出简洁性特征的同时,也反映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间的不同特色。

3.2.4 美观性特征

美观性特征主要由协调原理得出,协调的目的在于使标准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20]。对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而言,标准化过程中运用协调原理,可以使从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提炼而得的技术动作组合形成的标准化套路,演练起来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合,在反映简洁性、综合性、特色性等特征的同时体现美观性,尽量使受众“一看就喜欢”,达到有助于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推广的目的。但是,有时经提炼而得的核心动作在组合成标准化套路时,并不方便充分体现美观性,此时也可合理运用通用化形式的理念,在该拳种套路技术体系内搜寻个别各主要流派均包含的且演练起来较美观的动作加入其中,以增强该拳种标准化套路演练的美观性。但需要明确的是,美观性相对于特色性始终是第二位的,突出美观性应以有助于增强特色性为前提,决不可为了追求美观性而减弱甚至丧失特色性。另外,美观性也是因拳种而异的,我们需要坚持“大武术观”,以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为基点,从发生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多角度辩证看待,决不可简单地以某一拳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他拳种,从而无意中造成事实上的拳种审美霸权。

3.2.5 科学性特征

科学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标准化是以科学化为基础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开展武术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6]”。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首先强调继承,因为传统乃现代之根,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甚至可以说,继承得越好,就会创新得越好。但是,继承并不等同于盲从,鉴于时代的因素,古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其创编的个别武术动作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直觉、注重类比的思维方式,尽管具有许多优越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容易在直觉、类比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这就需要注重分析的科学性思维的介入。因此,进行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一定要有科学意识,运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训练学等知识详加审视,确保标准化技术对受众更有利,体现出科学性特征。由此可见,科学性特征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成标准化套路的每个动作的拳架结构均是科学合理的;二是,整个标准化套路的编排是科学合理的。

4 传统武术之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思路示例

整体来讲,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可分4步进行。首先,需要选定将要进行标准化的具体拳种,并明晰该拳种的历史源流和所包含的主要流派。其次,要明确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技术内容、风格特色,以及在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哪些动作作为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再次,对从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出的动作,分别按照各自所属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风格特色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标准主要应是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权威古谱中的拳架规格,但是“古传”并非无可挑剔,所以要强调现代科学的介入,最大限度保证标准化动作的科学性。最后,将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已被标准化的动作组合成标准化套路。

现以形意拳为例具体阐述,之所以选择形意拳,一是,由于其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在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是,由于其在当代的推广基础较好,完全满足标准化的两个必备条件。

首先,要明晰形意拳的历史源流和所包含的主要流派。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一系。1856年后,河北深县李飞羽,始以“形意拳”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传授该系拳技,清咸丰后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并逐步形成了山西、河北两系不同的技法特色[10]。1996年版的《中国武术史》在罗列“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时,认为“其主要拳种为:少林拳、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5],将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视作两个相互独立的拳种。但是,因为形意拳脱胎于心意六合拳,所以,虽然在技术内容上和心意六合拳不尽相同,但整体特色较为接近,且拳理极为相近甚至相同。武术名家姜容樵在《形意母拳》一书中即将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统称为“形意南北两大支派”,认为“至拳经所载,凡李能然先生所传之一支,无不相同”[8]。当下的很多文献也认为,形意拳主要有“山西、河南、河北三大流派,3种不同的风格[17]”。再考虑到标准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推广中华武术,而将心意六合拳作为形意拳的河南流派涵纳于标准化的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中,可以更大范围地推广拳技内容。基于此,在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过程中,可以将范围限定为河北、山西、河南三大主要流派。

其次,要明确形意拳三大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技术内容、风格特色,以及在三大主要流派的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哪些动作作为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套路技术体系的技术内容方面,山西派与河北派较为接近,均是以五行拳(劈、钻、崩、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马、猴、鼍、鸡、鹞、燕、蛇、骀、鹰、熊)为基本拳法,还有五行连环等套路;河南派则以十大形(龙、虎、鸡、蛇、马、猴、鹞、燕、鹰、熊)和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为基本拳法,还有四拳八式等套路。套路技术体系的风格特色方面,在整体保持手到脚到、齐起齐落、三尖相对、三节相随、内外六合、动静相间、节奏明显、劲力充实、象形取意、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山西派强调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北派突出拳势舒展、稳健扎实,河南派注重拳势勇猛、气势雄厚。在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出的用于标准化的具体动作方面,需要是各主要流派中最基本、最核心、最能反映本流派特色的一些动作,且在综合考虑练习需要、运动量、练习强度等因素的情况下,宜少不宜多。比如,山西派与河北派的劈拳是必选的,河南派的头拳也是必选的。其他再选择哪些动作、选出多少动作,是以五行拳和四拳八式为重,还是以十二形和十大形为重等问题,需要集思广益、慎重考虑。

再次,对从形意拳三大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出的动作,分别按照各自所属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风格特色进行标准化。这一阶段,首先要确定三大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各自的权威古谱,比如,河北派是否可以姜容樵著《形意母拳》为权威古谱,河南派是否可以宝鼎著《形意拳谱》为权威古谱,这些均有待当下形意拳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文通武备权威人士的研究。当然,从形意拳三大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中优选出的动作,在以权威古谱中的文字和拳架作为标准化的重要参照标准的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重要典籍的描述。另外,还需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审视各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权威古谱及所参照重要典籍中相关动作的运动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不科学之处加以修正,最终确定出各自选定动作的标准化拳架。

最后,将形意拳三大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已被标准化的动作组合成标准化套路。标准化套路的形成需要遵守并体现出前述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5个必备特征——简洁性、综合性、特色性、美观性、科学性,只有如此,标准化套路才是较为理想的。事实上,分析形意拳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思路可以发现,其始终是围绕着前述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的必备条件与特征进行的。

5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必须注意的问题

5.1 尊重文化特色、注重武术传统

面对赞扬西方文化而否定自我文化,甚至视此为批判性、反思性、创造性精神标志的社会现象,现时的中国特别需要敬畏自己的“过去”、历史和传统[22],也即尊重自身在历史的经久淘洗中形成的文化特色。就此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内倾性特色,和西方外倾性的文化传统有所不同。以绘画为例,西方绘画主要要求这幅画能和作者所要画的对象近似而逼真;中国传统绘画则重在意境,强调离形得似,希望所绘之画“重在近似于画家之本人,更甚于其近似于所画的对象”[14],事实上是希望将作者自身的灵魂与人格注入其中。中国传统武术同样如此,真正有造诣的传统武术家无不希望以武入道,以武术修炼自身,用武术表达自我,甚至进入得意忘象的境界。这是传统武术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在民间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一种文化特色。对于这种文化特色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特征,不应遏制,而要尊重文化特色,注重武术传统,因为这也是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源泉,所以,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标准化要凸显前述的5个必备特征,于不变中求变,在复古中创新。只有这样,“才不致以鲁莽灭裂为创新,以无知为超越,而真正养成内在批判的能力[4]”,将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变作“修正与发展传统武术,规范与延续武术传统的必要手段[15]”,变作传统武术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径。

5.2 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尊重文化特色、注重武术传统必然进一步要求树立文化主体意识。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所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自身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文化模式被歪曲、降格、肢解[12]”。以绘画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写意画为例,其“已经整体从人文领域滑向视觉领域,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少有中华文明之神采[21]”。痛定思痛,发现在西方文化近百年来的持续冲击、渗透乃至侵占下,中国文化早已面临安全乃至生存的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考量下,严重缺少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树立这种主体意识,需要强调以我为主、以传统为主,体现特色性,而不是去完全迎合时代、迎合西方价值观主导下的欣赏趣味。事实上,这种文化主体意识是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一种有益抵抗,它绝非盲目自大,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尊,更是基于对中国未来必然和平崛起的自重与自信。在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过程中,尤其应该树立这种文化主体意识,对于标准的制定,采取领导者战略(标准竞争有3种战略,一是追随者战略,即采用别人的标准;二是参与者战略,即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三是领导者战略,就是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成为领导者,让人家按照你的标准走[23]),充分体现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文化特色,认真吸取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发生、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化西”而非“西化”中构建标准化体系,实现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广泛传承与传播。

6 结语

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伴随中华文明的数千年绵延,从未断绝,一路行来,在当代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挤压和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暴露出诸多问题,越来越脱离大众的视野,倘若放之任之,等待它的也许只有最终的消亡。鉴于标准化在社会各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标准者得天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克服难题、实现全世界广泛而深入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正是其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另外,今后十几年将是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标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所有关心中国和世界未来的人都应为“中国标准”的发展做出努力[23]。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作为中华国粹,其标准化正是“中国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必须明确本研究所论的“标准化”可以让初学者迅速认识各拳种套路技术体系的“全貌”,明晰该拳种各主要流派套路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与风格特色,有助于他们迅速、准确地选定真正适合自己的拳种乃至流派。这是“以初学者为本”的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方法,也符合“大武术观”的精神要求。当然,按照标准化的主要形式之一——系列化的要求,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应该是系列化的。若条件成熟,可进行系列标准化,最终形成全面而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这自然是对传统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更大贡献。毫无疑问,这种“以初学者为本”的标准化是有益的,或许可作为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系列标准化的第一步进行,由此推动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尤其在传统文化标准化、武术教育分级化、武术国际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标准化的同时应防范由于标准的不完善、不全面而阻止技术体系的全面性;对民间各具特色的传统武术流派也不应遏制,这是标准化不断发展的源泉。

[1]曹彧.体育强国建设呼唤民族体育崛起[N].中国体育报,2011-04-07(7).

[2]常捷,何逵.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30.

[3]陈蓓.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99.

[4]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316.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4,245,310.

[6]郭玉成,康戈武.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J].武术科学,2009,6(12):1,2.

[7]洪生伟.标准化管理(第4版)[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67.

[8]姜容樵.形意母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第二章).

[9]康戈武.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4):18.

[10]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192.

[1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15,88-100.

[12]李舫.“文化折扣”阻碍中国电影远行:一份问卷中的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和国际传播谋略[EB/OL].http://www.wenming.cn/wxys/pinglun/201202/t20120224_518431.shtml.

[13]刘峥颢.标准及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66.

[14]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43.

[15]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46.

[16]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1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34.

[18]谭福有.标准化的形式(一):简化和统一化[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7):51.

[19]王敏华,周玲玲,陶靖轩.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34.

[20]王圆媛.WTO背景下我国标准化管理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7.

[21]徐红梅.重振中国画写意精神(艺坛走笔)[N].人民日报,2012-02-26(8).

[22]杨敏.社会学视野中的文化自觉与自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22(7).

[23]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8,119.

猜你喜欢

形意拳拳种流派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形意拳十二形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