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的人才资源建设与战略选择
2013-12-06张浩
张 浩
(陇东学院 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745000)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作为国家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事业,其领域内的人才问题同样影响到整个国家事业的发展。时下,我国体育领域内的各种类型的体育人才资源问题凸显,制约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认清人才资源对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把握建设过程中人才资源这一核心要素,切实解决人才资源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对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人才资源的概念内涵
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行各业中具有较强管理、研究、创造及专业技术能力的人的总称。它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高质量的一部分人。它不仅具有与人力资源相同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一般人力资源所不具备的特征,即内在素质的优越性、劳动过程的创新性和劳动成果的创造性、贡献超常性、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及时代性和群众性等。体育人才资源作为人才资源的一部分,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一定体育学识水平或技能,能在体育领域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的总称,它更多地是体现在一种质量概念,具有资源的稀缺性,项目的竞争性,培养、开发的系统性,价值的创造性,突出的专业性,广泛的社会性等特性。按工作领域可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传媒人才等六大类型[1]。
2 人才资源对建设体育强国的现实意义
2.1 人才资源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保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是江泽民同志2002年8月首次提出的,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同样,体育是体现人才资源重要性的项目,尤其是体育强国,人才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今以知识和科技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战略资源不再是财力和物力,而是人才。当今和未来的体育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能在体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体育科技的攻关与服务、体育产业的增强和体育管理水平的提升等,都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实践和能动作用。因此,在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人才资源在各种资源中居于主导、决定地位,是一切其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最宝贵的首要资源。
2.2 人才资源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当代,体育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已成为一个重要象征和标志。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它不仅圆了我们百年的“奥运梦”,而且还让我们告别了“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可见,人口大国的现实国情并不完全是我们的负担。关键是如何发展好、开发好、使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如何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人口负担变成人才优势,人口阻力变成发展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即在“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开发各类相关的体育人才资源,努力培养造就大量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体育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体育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给力的人才保障。
2.3 人才资源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充分运用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人才资源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体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相互作用,更需要人力资源中人才资源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人才是各种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是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在知识和技术成为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人才资源已上升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财富和资本,成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动力源泉。
3 体育强国建设中凸显的人才资源问题
3.1 体育人才资源的“数量”问题
3.1.1 人才总量不足
从体育竞技人才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从1996年到1999年减少了约50%[2]。参加业余体校训练的总人数从2002年到2004年已下降3.5%[3]。尤其是排球、足球人才严重匮乏。2009年据排管中心主任徐利列出的数据,我国从事排球训练的男女排一线球员不足400人,加上业余体校学员还不到2000人。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7000人。而根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我国专职体育科研人员(总局直属科研机构和省市体育科研机构)为1372人,总量明显不足[4]。另外,高水平的竞技管理人才也非常缺乏。可以说,我国体育人才资源总体虽然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但一些重点人才资源,包括竞技管理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科研人才、高水平教练员、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在数量上均无法满足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
3.1.2 人才相对量小
体育人才相对量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总量与体育人才总量之比。它可以体现一个国家人才资源的分配密度和程度,更能体现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加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体育人才相对量较小。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对量更小。西北一些高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达1:48和国家要求(1:25-1:30)相比,教师数量明显偏少[5]。体育教练员西部十二省市人才最为稀薄,平均每省仅有教练员不足600人[6]。像体育产业人才、体育传媒人才和一些高层次的体育人才等都比较匮乏。总的来看,我国每万人口中只有十几个相关体育人才。可见,我国体育人才相对量还是明显偏小。
3.1.3 人才缺量较大
体育人才的缺量主要体现在人才类型、区域分布和高层次等人才方面。目前,从体育人才类型上看,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科技人才和体育传媒人才相对而言都比较紧缺。从区域分布上看,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人才薄弱现象十分明显。以体育科研人才为例,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西部地区包括多达十二个省市的人才量都比东部沿海少得多,若计算其平均数则更小。另外,核心体育人才资源存在较明显的缺口,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紧缺。如竞技体育人才队伍中缺乏高、精、尖竞技人才。高水平体育科研、体育产业、法律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体育经纪人在未来十年将需要至少7000名[7]。一些懂得多种项目经营之道的人才和既懂体育又会经营的专业性、国际性、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还有高水平的裁判员、教练员等都非常短缺。
3.2 体育人才资源的“质量”问题
3.2.1 学历层次偏低
学历层次是反应体育人才资源质量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人才中高学历者(硕士以上学历),所占比重较低,约为2.4%。其中,体育管理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约为2.0%;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约为6.0%;体育教练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约为1.0%,国家级体育教练所占比重约为2.0%;优秀运动员中几乎没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而国际级别的优秀运动员所占比重约为3.0%;裁判员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约为2.0%,国际级别的裁判员所占比重约为3.0%;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约为1.0%,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约为9.0%[8]。可见,虽然近些年我国各类体育人才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的来看,我国各类体育人才资源中高学历人才的比重还比较偏低,部分类别,例如优秀运动员队伍,表现得尤为突出。
3.2.2 职业道德欠缺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体育领域内,一些相关人才的职业道德有所欠缺。如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灰色”招生、“人情”招生、“效益”招生等现象,甚至少部分教练员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中国足球的频频“黑幕”更透露出相关人员职业道德低下之一斑;“兴奋剂”现象在一些竞技人才中尚存。
3.2.3 创新能力不强
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所以说,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创造力的竞争。目前,由于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结构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致使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的创新能力不强。体育教育人才的理论丰富而技术欠缺,使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实践创新。体育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组成单一,使创新实践能力不强。体育管理人才多是非专业兼职,管理难于创新。既懂体育又懂体育规则、了解国际惯例、懂外语、又善于交往的体育管理骨干传媒人才更少,致使我国的体育传媒很难创新并走出国门。
4 体育强国建设的人才战略选择
4.1 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
科学人才观,是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概念,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领域的理论形态,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全面部署,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人才工作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指导方针。它对实施“人才强体”战略,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以及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1.1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要求各类体育人才资源必须合理发展,必须在质和量上保持同步增长,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体育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4.1.2 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人人都可以成才”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环节。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选才上要不拘一格,只要在体育领域能作出积极贡献,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都是体育需要的人才。
4.1.3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开发人才资源,保证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各领域内的人才资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步增强,使我国体育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4.2 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确立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处于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4.2.1 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就是把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一个不同于其它资源的高度,更好地发挥人才对体育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力争尽快使我国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相对量和质量达到体育强国的要求。
4.2.2 优先调整人才结构
根据体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布局,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合理调整各类体育人才的学历结构、专业素质结构、层次结构以及地域分布等,进行人才资源规划,推进体育人才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
4.2.3 优先保证人才投资
要保证人才资源优先发展,首先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比重,不仅要从政府方面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还要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企业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资源投入机制。
4.2.4 优先创新人才制度
在“举国体制”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配置机制,对体育人才管理体制、政策法规、使用机制、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构建科学、开放、灵活、高效的体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体之路。
4.3 构建“一体化”的人才战略
所谓“一体化”,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9]。就体育强国建设而言,也应该构建“一体化”的人才战略,把各种体育人才资源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人才智囊团,因为“团”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4.3.1 纵向一体化人才战略
指把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各个阶段相互衔接,使几个阶段上下协调起来,防止育人与用人脱节,形成良好的人才结构,使密切联系的人才开发过程实现一体化,以更好地实施人才强体战略。
4.3.2 横向一体化人才战略
指把体育领域不同种类的人才资源之间实现相互联合一体化。如把各类体育人才资源相互联合、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效的综合体育团队,发挥体育人才之间联合的综合效益,能更好地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如当今的“姚之队”、“翔之队”背后的管理团队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证。
4.3.3 混合一体化人才战略
指把有利于实施人才战略的各种措施一体化。即把人才规划、人才政策、人才管理、人才激励等统一到一个具体的战略思路中,使这些基本措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
4.4 加快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就是把人才资源开发看作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从整体上进行开发[10]。体育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体育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的主要动力。
在开发战略上,要把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环境中去。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对体育人才资源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整体合力,从人才的宏观布局、层次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相匹配;在开发对象上,要注重各级、各类人才(主要包括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产业人才和体育媒体人才等)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否则,中国体育就会陷入“木桶效应”;在开发环节上,要从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加快整体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这一机制不仅是保证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力量;在开发内容上,不但要注重各类人才资源开发的数量、总量,形成规模效益,而且还要保证人才的质量,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在人才资源结构上要不断进行优化,合理配置,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各种体制机制。
4.5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种战略思想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模式,而且还为体育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使体育人才工作顺应世界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一方面,要在不断优化“引进来”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合理地“引进来”,注重引进人才后的消化,减少盲目引进、重复引进。然后,还要不断完善“引进来”的运行机制,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交流,有利于调动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按照“优势互补、讲求效益、互利合作”的指导方针,制定适当的“走出去”的战略规划。既是让我国优势人才走出去,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人才市场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又是让我国的劣势人才走出去,弥补我国人才方面的短板。以克服“走出去”的盲目性。
[1]唐炎,朱维娜.体育人才学[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35.
[2]汪敏,李忠堂.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43.
[3]徐向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6):50.
[4]蒋志学.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首届中国体育博士论坛上的主题报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4.
[5]江茹莉.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73.
[6]邓成超.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究[J].求实,2005(1):231-233.
[7]阳芸,胡达道,代玉梅,等.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帕累托改进——重庆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结构及分布的调查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5(11):326.
[8]赵道静,陈小满.我国体育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32.
[9]王治卿.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
[10]高嗣文,李鸿.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刍议[J].学术交流,2001(5):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