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体育思想论析

2013-12-06田莎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普及体育运动体育

孙 娟 田莎莎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1 毛泽东对体育内函的界定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断追寻与探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他认为,只有使真理变成全民族的共识,才能促进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是,毛泽东又看到,当时作为这种真理价值的载体——联合起来的民众,精神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1]这样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怎么能成为救国救民真理的承担者呢?正所谓:“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2]因此,必须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进而改观国民的精神面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注重身体锻炼,而锻炼又在于启发自觉。于是,毛泽东开始探求体育之真义。

毛泽东认为:“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制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3]那么,什么是体育呢?毛泽东明确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律次序之可言者也。”[4]

毛泽东对“体育”所作的解释,揭示了体育的内涵。第一,从本质上看,体育的本质是为了人民健康,增强人民的体质,即体育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5]这是体育内涵的核心点。因此,“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第二,从性质上看,体育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也不是杂乱无章的意识冲动,而是一种有秩序章法可循的社会行为方式,即“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律之可言者,曰体育;”[7]第三,从运行机制来看,毛泽东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的社会行动始终贯穿着主观能动性,不断认识并遵循着规律,这就叫做“动必有道”。[8]体育运动也是这样。毛泽东这里所说的“道”,我们理解,意思是人之进行体育运动,要逐步提高对规律的认识,然后再将升华了的认识物化为行动的指导,使体育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这就是体育的特性之一—“有道之动”;[9]第四,从外延来看,即从他总体的体育思想来说,“体育”显然是广义的称谓,这一概念还包括三个子概念,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体育活动必然产生竞赛,而竞赛的发展又造就了一批竞赛队伍。尽管竞技运动日益与政治一体化,对体育的本质——增进人民健康产生异化的趋势,但竞技运动仍然受到其核心——体育本质的引力作用,属于体育的提高部分。提高的基础是普及,它又反作用于普及。

2 毛泽东关于学校体育的认识

关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他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从体育角度,对这一方针可做如下理解:

第一,“三育并重”是学校教育的总体结构。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认为,“儿童入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11]要各校注意学生“健康第一”。这实质是要求教育部门不要忽视体育,讲的是三育并重。三育并重不能偏废,尤其不能偏重于智而废于体。若偏废,对学生来说,无异于“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12]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使他们“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3]。

第二,德、智、体三者的关系及体育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认为,德、智、体三者是辩证关系。德、智的发展,可以启发自觉,促进体育的发展。而身体健康与否,又是德、智能否很好发展的一个前提,即,“德智皆寓于体,无体是无德智者。”[14]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者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5]如果车破,其承载必少;舍敝,其所寓必寒。因此,毛泽东强调:“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6]。

第三,作为学校体育,必须把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作中心环节。毛泽东认为,一般的学校体育教学,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17]虽使外在的客观条件尽善尽美,心不振,身体亦不能受益,故达不到良好的炼身效果。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内断于心,百体从令。只有先动其心,心境佳,身体运动才事半功倍。因此,“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苟自觉矣,则体育之条目可不言而自知,命中致远之效亦当不求而自至矣。”[18]“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19]。

第四,学校体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它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注意到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其他方面和环节。这些方面和环节,诸如饮食、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卫生习惯等等。毛泽东指出:“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履,则躯干受亏”。[20]所有这些,无不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产生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这是学校体育应给予足够重视的。

3 毛泽东对群众体育发展的阐述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体育看作关系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积极推动我国群众性的体育运动的开展。

首先,以“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根本方向。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即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1]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讨论体育问题时又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这就看出,把体育运动着眼点放在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基础上,是毛泽东倡导的基本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强调: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的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毛泽东大力倡导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1958年8月,毛泽东第七次畅游长江后谈话时号召:全国六亿人口,能不能三亿人口都来游泳呢?1960年他又号召说:凡是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只有把人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起来,让全国人民都来参加,这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它才能更好发挥体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

第三,毛泽东还认为,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我国的体育运动水平,为世界体育的发展作出贡献。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勉励我国运动员要勇于赶超世界体育先进水平,攀登世界体育运动的最高峰。在中国乒乓球队出国比赛前夕,毛泽东希望他们:去了升五星红旗还是不够,中国运动员应该为世界体育做贡献。我们那么多人口,会有很好的体育人才。今后应该多创造世界纪录,多获世界冠军。在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导下,五六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游泳、举重、女子跳高和乒乓球等项目上,接连创造世界纪录,夺取世界冠军,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4 毛泽东对体育的政治功能的理解

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在毛泽东的体育观念里,体育政治功能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焕发全民族顽强进取精神。毛泽东认为:体育“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22]这是体育最大的功效之所在。50年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指出:体育是“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经过体育的普及与发展,由己及家,化家为国,就能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力,振奋人民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正是“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23]意蕴的宏化。

第二,友谊的纽带,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和平的“使者”。从毛泽东整体体育观念及其运用上,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作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渠道,受到毛泽东的重视。他运用体育的这一政治功能,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了解与合作,使体育成为友谊的桥梁、和平的纽带。1971年4月,毛泽东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邀请正在日本比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以“乒乓外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毛泽东对体育政治功能的成功运用。

第三,提高国家的地位和尊严,体现民族的兴旺和社会发展。毛泽东曾多次号召中国运动员要不懈努力,争取在国际比赛中“打胜仗”,“多创造世界纪录”,“多获世界冠军”,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按照党和国家的这一要求,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基奠下,我国运动员奋勇拼搏,创造出了振奋人心的业绩,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步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5 毛泽东对体育运动目的与方法的论析

为了推动我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党和国家曾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在毛泽东的体育观念里,这些方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受到这一方针的指导。从体育的本质来说,体育是为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的,它需要普及。而为了推动普及,充分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体育又需要不断提高。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不能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两者必须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以求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毛泽东指出:“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普及以指导。”[24]新中国建立的几十年来,正是贯彻这一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毛泽东一贯倡导,在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政治与业务,思想与技术的统一。体育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根据毛泽东这一思想原则,周恩来创造性地把这一原则与体育运动竞赛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十年动乱期间,极“左”思潮曾把这一方针庸俗化。今天看来,这一方针的蕴意是非常深邃的,主要是:政治思想第一,学习第一,风格第一,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体育竞赛,尤其是显示国家与民族风貌的国际大赛,必须恪守奥运“重在参与”的崇高精神,赛出良好的作风、优秀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不能仅仅为了比赛的胜利而不择手段、舞弊丢丑,败坏国家名誉;对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比赛的质量提出高、难、严的要求,要以高超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取胜,要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比赛贡献给世界人民,宏扬奥运精神;运动员的思想素质与运动技术水平和比赛成绩成正比例增长,培养成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必须以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可以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针是个整体,不能刻舟求剑理解,其内容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宏扬和发挥,表明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第三,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毛泽东认为,体育运动既锻炼体质,又磨练意志,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成效。“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25]除此之外,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收到另外两方面的“副产品”。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由于日日运动不辍”,可促动人们改变好逸恶劳之心;[26]第二能生快乐,“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以之为学则胜任愉快,以之修德则日起有功,心中无限快乐,亦缘有恒而得也。”[27]可见“运动而有恒”,不但对炼身,而且对“为学”和“修德”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6 结语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同今天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将会促使我国体育运动在走向世界、拥抱未来的历程中,展现出更高的水平和整体的正向功能。

[1]-[9][11][12][14]-[20][22][23][25][26][27]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7.

[10][1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猜你喜欢

普及体育运动体育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体育运动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天文知识普及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