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效果分析

2013-12-05王琼芬李飞张弘钟永强翟洪健王科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轴索弥漫性脑水肿

王琼芬,李飞,张弘,钟永强,翟洪健,王科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成都 61050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use axonal injury,DAI)是脑损伤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5%,是一种头部在加速运动时,脑深部组织因受剪应切力作用所引起的颅脑损伤,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占29.0%~53.5%[1]。由于病情复杂、伤情重、诊断和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42%~62%[2],预后极差;病人即使成活其致残率亦相当高。我科和神经外科、ICU科于2008年1月~2012年6月共同救治35例DAI病人,从损伤特点、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DAI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11~65岁,平均年龄39.5岁,其中20~50岁30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打击伤3例,其它类型伤4例。28例伤后有不同程度昏迷,入院时GOS评分1~3分10例,4~5分13例,6~8分9例,9~12分2例,13~15分1例。影像学CT或MRI检查均有混合伤,如开放性颅脑损伤、急性脑水肿、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及下丘脑损伤等;损伤部位有大脑半球、胼胝体、基底节、脑室壁、脑干、小脑等两处及以上,多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同时还有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临床表现有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不稳定,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早期脱水降低颅内压,尽早应用神经节苷脂等营养神经,昏迷促醒,保持呼吸道畅通,高热不退者采用冰帽等低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糖等内环境稳定,防止坠积性肺炎、褥疮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生命体征平稳,如无气胸等尽早高压氧治疗,配合康复物理治疗,6个月后评定疗效。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重症监护: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意识、瞳孔变化;记24h出入量;随病情监测血糖、肾功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等变化,做好相应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一旦氧饱和度下降,给予机械辅助通气,并根据血气分析情况调整呼吸参数。本组气管切开28例,应用呼吸机20例。2)尽早应用神经细胞营养剂:如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脑复康等脑保护剂,使用纳洛酮昏迷促醒,银杏叶制剂清除氧自由基等。3)处理合并伤:如头皮裂伤、骨折等。4)减低颅内高压:早期颅内高压,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或激素等脱水减低颅内高压;必要时开颅去骨瓣减压或血肿清除术。5)钙通道阻滞剂:可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膜同缓解脑血管痉挛,注意血压情况。6)预防并发症:早期留置胃管,鼻饲流质,使用胃黏膜保护制剂;留置尿管,注意保护膀胱功能;加强护理,勤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等。7)高压氧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它能有效迅速改善脑缺氧状态,加快断裂轴索的修复。8)康复治疗贯穿始终:早期给予昏迷促醒治疗,可予配合针刺醒脑开窍,肢体功能被动训练,防止肢体痉挛发生,逐渐予以智能训练和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等;中晚期患者应加强认知训练、定向力训练、言语功能训练、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等。同时配合各项理疗措施。

2 结果

6个月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分[3]良好9例,中残11例,重度残疾7例,植物生存状态4例,死亡4例。35例患者就诊时GCS评分中重度居多,病情险重(见图1);35例患者GOS评分良好与中残所占比例过半(见图2)。

3 讨论

早在1835年就有人提出,脑组织的纤维非常娇嫩,头部受伤时容易断裂。1954年Lindenberg等在脑损伤死亡病人尸检中发现5l例胼胝体挫伤和出血,认为这是剪力作用引起的。1956年和1961年Strick报道20例胼胝体出血,显微镜下不仅在胼胝体而且在内囊、脑干、穹窿柱和前联合均可见轴索损伤,她认为这是一种剪力引起的脑损伤,此后医学家都支持Strick的观点。1977年后Adams等[4]多次报道这种脑损伤死亡的脑病理表现,并于1982年命名为DAI,即弥漫性轴索损伤。

3.1 临床特点

在DAI受伤原因中,大多数为交通事故伤,少数为坠落伤或殴打伤等。因为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对脑组织内部产生剪应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血管损伤而发生本病。Adams等[4]报道的122例DAI中,69%属于交通事故伤,18%为坠落伤。DAI临床典型表现是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且持续昏迷时间较长,一般>6 h。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多是因为损伤累及脑部广泛纵横纤维。DAI分级愈高,意识障碍亦愈重[5]。本组患者多数伤后均立即昏迷,病人持续时间超过6h,同时多有瞳孔改变,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或周向凝视等。患者临床表现有时与CT或MRI结果并不完全相符,往往表现为临床症状重而CI或MRI表现轻或不明显。

图1 脑DAI发病时GCS评分表

图2 脑DAI GOS评分表

3.2 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缺乏有效干预措施,故一般多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主要减轻或终止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降低颅内压、防止脑水肿及各种并发症。对于合并颅内血肿、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较明显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减压,尽可能挽救部分患者生命。但对伤后立即陷入深昏迷、短时间内病情凶险、出现脑干功能衰竭者,手术则无明显疗效。且多数患者并未出现明显颅内高压,除常规脱水控制脑水肿,防止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外,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治疗:1)低氧血症和低血压能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因此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尽快改善脑缺氧状态。2)亚低温治疗[6]:实验证明低温能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结构和促进机能修复。3)神经营养治疗:临床证明愈早使用效果愈好。神经节苷脂具有抗神经毒性和营养神经等作用,在临床病例中,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的患者预后相对理想。4)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同可有效减少钙离子内流,显著改善神经轴索、神经细胞的功能。早期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DAI的预后。5)纳络酮早期大剂量使用,能有效阻断DAI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异常增高所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特别是能使病人的意识障碍及呼吸抑制作用快速逆转,提高生存率,减少死亡及致残率。6)高压氧治疗:一旦无禁忌症,建议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因为高压氧可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快速提高脑组织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脑细胞的变性坏死;可增加脑组织毛细血管氧弥散距离,弥补因脑水肿出现的缺氧区域;可加速血肿清除,从而加速病灶修复。7)加强康复治疗:康复治疗近几年才在临床中开展起来,在DAI早期多数患者家属不能理解接受,但在临床工作中,早期即康复功能介入的患者,其预后多较理想,生活自理程度明显提高,能显著改善预后。8)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途径多样,主要保障机体营养供给。伤后可予留置胃管,定时、定量、多次胃管内滴注代文等营养液,并根据需要补充微量元素。9)防治并发症:DAI病程长、病情重,可出现许多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真菌感染、褥疮等,应及早防治。DAI后一般血糖普遍升高,高血糖能加重血脑屏障的损害,抑制腺苷的生成和释放,导致钙离子内流。因此,伤后连续监测血糖,常规使用胰岛素,可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总之加强基础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4 结论

在临床救治DAI中,尽早综合治疗、早期高压氧及康复治疗介入,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显著改善DAI存活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但是,即使DAI得以及时救治,重度DAI的病死率仍较高,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及思考。

[1]李小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影像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9):543-544.

[2]Bennett M,O'Brien DP,Phillips JP,et al.Clinicopathologic observations in 100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fatal head injury admitted to a neurosurgical unit[J].Ir Med J,1995,88(2):60-62.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4.

[4]Adams JH,Graham DI,Murray LS,et al.Diffuse axonal injury due to nonmissile head injury in humans:an analysis of 45cases[J].Ann Neurol,1982,12(6):557-563.

[5]郑文斌,李丽萍.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J].疾病控制杂志,2004,8(3):241-244.

[6]易勇,淡冰,陈彝.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1):27-28.

猜你喜欢

轴索弥漫性脑水肿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32 例的临床分析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回神颗粒减轻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水肿的疗效机制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