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南新仓

2013-12-05文/杨

北京观察 2013年5期
关键词:京师储粮粮仓

文/杨 波

作者系南新仓公司董事长

现今的南新仓已经完成了历史所赋予它的重任,国家不再需要它来储粮备荒。但它却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转型为一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后,南新仓更多地承载了人们对休闲、文化、美食的高层次需求,也承载了我们对历史的追忆和缅怀。

一轮初升的朝阳映射在这片斑驳的古仓墙上,散发着600年的余晖,多少个时代的变迁,多少次风霜的洗礼,它就在那里,巍然不动,屹立不倒。站在古仓内,想象着那600年中经历的金戈铁马,盛世辉煌,依稀感受到那曲由沧桑谱写的乐章余音绕梁。而这就是其时与成祖定都同岁,其地处之百年京城之邦的南新仓。

南新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东端,东四十条桥西南,为明、清两代京都储藏粮米的皇家粮仓之一。它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元代北太仓的基础上始建,至今已有600年历史。为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储粮仓廒群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以仓储粮在我国历史悠久。《管子·牧民》一文中便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可见粮仓之于历朝历代的重要性。大规模地以仓储粮早在汉代,如:陕西华县的华仓。历代对粮仓的设置非常重视,一般根据等级高低将粮仓划分为“官仓”、“常平仓”和“义仓”三种。农村有“义仓”,主要是农民积贮余粮,以备荒年自赈;州县设“常平仓”,丰年时官府“籴入”,荒年时平价“粜出”,以调剂粮价,助民度荒;设在都城的“官仓”,则是供应皇室、王公、文武百官的俸禄及军队粮饷的,有时也放赈或设粥棚救济灾民。南新仓就是典型的“官仓”。

明初,明成祖朱棣为保证北方的安全,以天子之威守护中国北方的边界不受蒙古人的侵扰和践踏,毅然决定从南京迁都至北京,随后大量官员、军队和人民由南方迁至京城。据称明永乐时期,北运的漕粮常常近400万石,数倍于元代,所以大量激增的人口和大量漕粮的运达使得大规模兴建粮仓用以储备粮食,成为维护京师稳定和安全的重中之重。

明朝,京师共有包括南新仓在内的7座官仓,它们均集中在东城朝阳门附近。北侧有海运仓、北新仓;中部有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和富新仓;南侧有禄米仓。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在东城裱褙胡同设立总督仓场公署。它们共同担负着京师储粮的重任,在南粮北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粮仓大部分建在城的东部,除基于地理方面的考虑,即依水而建外,还充分考虑到粮仓必须有较高的地势,这样才能在雨季来临时使粮食不致浸水;粮仓所处的位置必须通风透气,阳光充足,才能防粮食因潮湿而霉变,由此进一步印证了储粮之地为“风水”绝佳之所。

兵家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明代的南新仓的概念也不仅仅局限于现今东四十条附近的仓廒群落。明代北京设军卫,专司守卫仓储军粮,只供军需,纳入官仓(即中心仓)统一管理。南新仓为中心仓,管辖8个卫仓,分别是府军卫仓、燕山左卫仓、彭城卫仓、龙骥卫仓、龙虎卫仓、永清卫仓、今吾左卫仓、济州卫仓等,这些卫仓均归属南新仓统一调配。

明朝时期南新仓的仓廒,在构造上,以廒为贮藏单位,每3间为一廒,后改为一廒5间。廒门挂匾额,标明某卫某号。(现南新仓廒匾已不存)每廒面阔约23.8米,进深为17.6米,高约7.5米,前后出檐。由于是京师储粮重地,在外观上,南新仓与城墙一样按军事标准建造,全部用大城砖砌成,保证其坚固耐用。仓房亦为砖砌,五花山墙,围墙墙厚达1.3米至1.5米,廒架结构基本采用独棵圆木的中国传统木架结构,巨大而珍贵的木料产自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山西等地,圆木直径在30~60厘米之间,结构十分稳固。屋顶悬山合瓦清水脊顶,前有罩门。廒砖产自山东临清县,大城砖每块长约45.5厘米,宽约22.5厘米,高约11.5厘米,重约25公斤。仓院墙砖要小,每块长约41.5厘米,宽约20.5厘米,高约8厘米,重约12公斤。瓦则产自山西。

时光飞逝,在袁崇焕死于冤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皇太极率军攻破宁锦,直驱入关……多少人死于乱世,多少物焚烧殆尽,在历史的舞台上,多少不同的角色来了又走,可南新仓却一直矗立在这里,并迎来了一个长达130余年的盛世时代——康乾盛世。

在2001年,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天下粮仓》,说的就是乾隆年间,粮仓、仓储之于国家大计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句“一座座粮仓天下人共享,一代代兴亡天下人担当”。南新仓作为仅存的古仓群,就是这一段段历史的鉴证。

说到南新仓,就不能不提及一条尽人皆知、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河流----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粮食的贮藏和运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自元代开始,修浚南北大运河,在京都大规模地构建粮仓,把江南的漕米、物资大量运往京城的各个仓廒,并妥善贮存、管理、使用,不仅成为当时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确保资源供给的主要形式,而且成为其之后明、清两代王朝维系京师民生大计的关键。如果没有漕运,南新仓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其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清朝对仓储和漕运十分重视,通惠河最为兴盛的时期是在康熙时期。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疏浚通惠河,河道疏浚以后,通惠河水量充足,航运能力大增。当年,康熙皇帝甚至诏许民船往来于通惠河上。次年,为了使漕粮自大通桥(今东便门外)水运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京师诸仓,复浚护城河。从此,入东直门、朝阳门一带南新仓、兴平仓、禄米仓、旧太仓等的漕粮,即可用驳船自大通桥向北沿内城东侧护城河直接浮运,大大方便了漕粮的运输。南新仓的历史作用又一次到达了顶峰。

清代的京仓都是在元、明旧物上改造而成的。清初,计有8京仓,南新仓为其中的一个。自元朝定都北京之后,经北运河运至北京的漕粮都是经过通州枢纽,然后转入通惠河抵达京师。(元与明清两代在运输形式上略有不同。元朝除漕船北运之外,另有海运。而明、清时期则专事漕运。)所以,自金代就开始在京师内外和通州两地分设仓群,习惯上称京、通二仓,实际上都是京师太仓的一部分。到清代乾隆年间,京仓在明代7座官仓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万安仓(今朝阳门外北护城河边)、太平仓(今朝阳门外南护城河边)、裕丰仓和储济仓(今东直门外通惠河北岸)、本裕仓和丰益仓(今德胜门外)6座仓,数量上达到13座,被称为“京师十三仓”。而通州还有中(通州旧城南门内)、西(通州新城南门内)两座仓。因此京、通二仓的总和达到了15仓。清代的京、通二仓是封建社会京师太仓制度最为成熟的典型,在规模上、技术上和制度上都达到了顶峰。

清代京通仓廒的建筑十分讲究,其技术较之元、明有较大改进。首先,为了防止水淹,每座仓廒所选地址都比较高,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地下修有排水管道。其次,为了防潮,每座仓廒的地基都是三合土夯筑的,然后均匀铺洒一层白灰,再用砖铺作地面,上加棱木,铺满松板;墙壁有护墙板,门有门罩。第三,为了通风以透泻汗蒸郁热之气,每座仓廒除有气楼、闸板外,还“用竹气通高出米顶之上”。并用竹蔑编成隔孔,钉于窗上以防鸟。第四,廒的墙体很厚,底部厚约1.5米,顶部约为1米,墙体收分很大,建造如此之厚的墙体,可以使粮仓内部保持相对的恒温。以上的建筑方法和措施,既防潮又保证通风,使仓粮历久不坏。

为了贮存最大量的粮食,南新仓在构造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仓廒的空间容量极为可观,按仓最少储粮100万石的储量来计算,南新仓可储存近1亿斤的粮谷。如果折成基本储量为10吨的集装箱的话,南新仓的总储藏量就相当于5000个左右的集装箱。

清朝沿袭元、明两代的漕运制度,每年平均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征收米、麦、豆等粮食460多万石。不过,那时积水潭一带的码头已经废用,漕粮先运到通州运河的石、土两坝,用驳船将石坝漕粮经通惠河各闸口运到东便门外大通桥附近停靠卸粮,再用车辆运到各京仓;土坝漕粮则经通州护城河运到通州中、西两仓。除专司贮粮的仓廒外,另有许多附属建筑,其中龙门、官厅、科房、大堂等都是各级人员办公用房;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还建有仓神庙、土地祠、关帝庙等,为祭祀之用;另有多眼水井,为救火水源。

清中叶以后,政治腐败,财政陷入极度困难。贪污之风盛行,贮量日益减少,至道光年间,南新仓贮量比清初少了许多。岁月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漕运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漕运制度彻底废止,由征粮改为征银。京城和通州的官仓也就逐渐闲起来或改作他用。

民国时期,曾一度改为段祺瑞执政府的军火库。

1949年北京解放,人民政府为了保证城市的稳定和民生供给,成立了北京市百货公司。自此以后南新仓作为北京市百货公司的仓库一直为北京人民提供着生活必需品。多少代人用的搪瓷、衣服、化妆品、蜡烛等都有着南新仓的印记。1984年5月,南新仓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历经600年沧桑之后,现在的南新仓,仍保留有仓廒9座。

从南新仓的历史可以看出,南新仓是元、明、清时期南粮北运的产物,是南粮济京的重要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生活资料调剂的见证;同时,它又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在,对研究我国运河史有着重大价值。此外,南新仓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建筑,它巧妙的布局、结构和形式以及一套完整的运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是研究古代仓储制度和仓房建筑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现今的南新仓已经完成了历史所赋予它的重任,国家有新型的、先进的储粮设施,不再需要它来储粮备荒。但它却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在转型为一条市级特色商业街后,南新仓更多地承载了当下人民对休闲、文化、美食的高层次需求,也承载了我们对历史的追忆和缅怀,又一次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猜你喜欢

京师储粮粮仓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粮仓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