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探讨
2013-12-05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363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东广州510663)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中级财务会计》的知识点不断拓宽,教学内容日趋增加,在授课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现状
(一)教材内容及质量存在问题,教学参考资料不足
1.国内、国外具体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使教材内容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因种种原因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不够清晰,分析不够细致,重要问题缺乏举例说明等。有些编者为了显示其教材内容的超前性,将一些西方国家使用而我国尚未采用的方法一并列示,甚至放在我国目前使用的方法之前,书中又未给予说明,致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困惑。
2.有些教材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的内容完全一致,不仅难度、深度增加了,而且教材结构体系缺乏理论依据和逻辑性,给学生的感觉只能是拼凑式的结构。
3.国内公认的较好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存在教学参考资料缺乏的问题,有些书是有习题无答案,或有答案却仅有得数而无计算过程,甚至仅有答案得数还不正确。甚至有些教材根本就没有配套的章节实训题,学生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得不到相应的模拟训练,给后续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增加了难度。
(二)授课学时数减少,理论课与实践课存在分配问题
1.授课学时数减少。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要求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全国各院校都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各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学时数普遍压缩,《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也是如此。由于《中级财务会计》需要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而课时却不断减少,这就造成了课时紧张的局面。
2.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问题。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使得授课学时整体减少,因而出现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分配问题。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38个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内容多,知识点多,而在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怎样将实践和理论合理地结合起来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比重小
传统《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占用大量的课时详细讲授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很少有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不多。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比例在总的教学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与国外著名商学院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权重一般是三七或四六比例。平时成绩主要依据的是到课率、课堂发言、作业记录等。对课程内容不太懂的学生,他们一般抄袭别的同学的作业来应付教师的考核。而期末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因而,近几年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考试不及格率达20%至50%之间,除了学生本身的因素外,也反映目前这种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改革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
1.教材内容的适用性调整。笔者建议《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应与中级职称考试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一致,但不能取而代之,因为这些用书虽然反映了会计的最新内容,但其属于纯实务性质的教材。这些用书对象多是在职的会计人员,他们已具有较多的实践知识,教学内容注重实务操作及制度的解释,而作为高职高专教材用书的对象是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教学必须从专业的性质入手,在一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案例逐步介绍实务知识。因此,职称考试用书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可以作为与教材配套的参考用书。
2.提高教材及其配套资料的质量。笔者建议由中国会计学会牵头,依据最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最近发布的会计准则,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具有超前性的适合我国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每隔三年进行修订更新,尽量缩小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中会计业务的差距。
3.编写教材的配套章节实训题,使学生在课堂、课后模拟训练中得到充分锻炼,为毕业后顶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课后的辅导练习要着眼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对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划清《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与《高级财务会计》教材的内容。一般来说,通常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特殊行业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业务通用性的特点,使有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很难明确归属。随着经济业务的发展,这些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究竟按什么标准划分存在争议。所以目前各种版本的中级财务会计教材所包括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如借款费用、或有事项、租赁、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有些编者将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而有些编者将其放在《高级财务会计》中。笔者建议应将以上内容作为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归入《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而不应纳入《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
(二)提高授课效率,解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需要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而课时却不断减少,这就造成了课时紧张的局面。针对这一矛盾,笔者建议: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同等的时间里加大信息的传输量。多媒体教学一方面给“互动型”学习方法创造物资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授课效率。
2.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广而博”的内容中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触类旁通,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就是把教材里用文字表述的业务还凭证显示的本来面貌,借助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进行教学。这种实验性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兴趣感和问题感。
2.引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之上,将案例运用于会计教学上,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打下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则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被设计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复杂多变的情形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中级财务会计》来说,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账务处理程序已不再重要,重点内容是掌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每一项目的确认条件和计量规则。该课程的目标应侧重于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确认标准和计量规则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侧重培养学生对会计确认与计量规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3.运用比较分析法、善于归纳总结和举一反三。比较分析可以是本章各节内容比较,也可以是本章内容与前面章节内容比较,在比较分析结束时进行必要的总结,得出一些原理性的结论,再进行深入讨论,举一反三,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金融资产中对交易费用的教学,大多数学生总是难以区分。任课老师可以举一个实例,明确交易费用的含义,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从交易费用的含义入手,我们就应该知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应计入“投资收益”,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不应计入“投资收益”,而应计入“成本”中。再举例加以说明,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法。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随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注意听讲,同时也起到了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与辅导,增加对学生思考的训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董事长、总经理、会计、出纳等,让学生充分体验管理岗位的分工、职责、作用也是很好的一种尝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会计知识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会计课程对学生来讲,很难在短时间内突击完成。按照现行考试制度,不能完整地考核一个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笔者建议:平时成绩考核的面应该广泛,包括案例、实务模拟、做习题、课堂发言准确率等,每一项权重可以根据对学生的导向而调整,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提高到50%至60%,这些项目能够检测到学习的整个过程;期末成绩除了笔试以外,还应该包括案例分析、口试等,期末成绩最多占到全部成绩的40%至50%。这样的分数布局,能够克服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