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环境对会计文化主体塑造的影响比较
2013-12-05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28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北京100028)
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文化价值维度等因素对本地域会计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比较大。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的塑造上,其次体现在约束与指导会计人工作活动的会计规范,进而影响会计实务与理论。对比中西方历史文化环境,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域文化环境对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包括会计职业阶层的多维度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体现在会计职业阶层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能力、会计道德、行为方式、思维结构等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究这种因果表象,对于建设培养优秀的会计文化和塑造优秀的会计文化主体会计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
我国会计人一般对精神与物质、理论与实践关系有着比较传统的认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即“天人合一”。理论与实践内在是一致的,注重精神与致知。对社会政治上尤其是会计工作活动上的权利、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较为认同和容忍,民主、自由的思想相对缺乏,具有明显的等级观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人一般认为天人、知行是主客二分的,人与自然是抗争的,包括会计在内的任何知识和理论都是必须接受经验事实直接检验,即证伪不可,否则就是谬论。强调两者对立与分割,注重物质和实践。对社会政治尤其是对会计工作中的权力、权威和不公正、不公平现象不易认同和容忍,民主、自由思想较为强烈,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差异
我国传统思想是“贱工商,轻功利”,会计职业只是依附于工商的“账房业”,是士农工商的末技。因而在传统上,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会计这一职业和会计人的重视程度和需求程度、对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的财力投入和社会精英投身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上都显得较低较少。加之我国自古只重“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培养,不重视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那些“通书达礼”的儒生阶层才可以为官治国。这些直接影响着会计人在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培养层次、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都不十分突出。相比,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自古希腊罗马伊始就重视工商和海上贸易,精于核算,倚重簿记。在传统上对会计职业和会计专业人员较为重视,也有较大需求,因而对会计教育培养投入也大,社会精英投入会计职业队伍的数量质量也较大,进而直接导致会计人所接受的会计专业知识教育程度和培养会计人才层次上较高,而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综合创造能力上也就较为突出。
三、会计道德的差异
我国历来以“重义轻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重个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而且讲等级,重身份,强调“长幼有序、贵贱有别”,不求超越,个人要克己复礼,要“天下为公”。这实际上是一种重精神文明、轻物质文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道德观。相应的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会计人内在的精神品质的修养上要重于优于外在的社会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追求,集体利益要优于会计个人利益。因此在自律的会计人人格道德和他律的会计职业道德结合过程中,一方面偏重强调会计人的自我道德规范的自律,另一方面偏重于会计道德集体价值重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突出国家、集体的利益与荣誉,强调只有在实现了会计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会计人的个人利益才能实现,是一个会计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利益和会计集体利益的会计道德观念和实践的结合。而美国,自古希腊和欧洲封建时期以来一直非常尚功利、重实用。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就是个人必须通过节欲、勤俭、努力去合法地谋取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讲平等、轻等级、强调个性的自由和个人的责、权、利以及个人作用。相应地在会计道德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外在的社会物质利益重于优于对会计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修养追求,会计人个人利益要重于优于集体利益。因此西方会计职业道德强调保障和增进社会与每个个人利益为主要目的的会计职业道德他律,同时偏重于会计道德个人价值优于集体价值的价值取向,凸显会计个人的成就与荣誉,只有在实现会计个人利益的同时才能实现会计人群体利益,是一种会计个人利益至上的会计道德观念与实践的结合。
四、行为方式的差异
我国历来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重等级关系与人伦情感而不重法治。办事做人“重名轻实”,讲面子不讲得失,重形式不重实效。在待人接物上贵“中庸之道”和考虑人际关系,“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喜欢搞折中。因而我国会计人员一般比较循规蹈矩,谦虚谨慎,办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但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还要看领导脸色,即“审时度势而后行”。会计行为上较为保守,主观能动性差,不敢冒风险。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直崇尚竞争和个人奋斗,重法治不重人伦情感,也不讲等级关系,提倡“牛仔也能当总统”,只要不违法,不必那么中规中矩。办事做人、待人接物喜欢直来直去。因而西方会计人一般比较务实求真,独立自信,办理业务处理会计问题不唯长官意志,只依法规准则。会计行为较为直率大胆,主观能动性强,敢于善于冒风险。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宋明时期,主要的“理学”、“心学”,是一种从形象开始,进而发展到抽象,最后还原到具体的实践的形态,这个过程我国人思维始终保持一种辩证性。这种辩证关系为主的思维逻辑,重与人和社会的联系,轻与自然科学的理解,并把工具的实用性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强调哲学从具有抽象特征的数学原则出发,达到逻辑的体现,这种统一的思维工具的特性失去了辩证性,重视人对自然科学的掌握与通过工具改造自然。因而在西方长期以来,科学与形式逻辑关系密切,而我国古代哲学、科学的发展则与辩证逻辑关系更为密切。我国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求同性和意会性的思维形式。因而我国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贵直观、重“悟”,偏好形象思维和直觉,不注重严密的逻辑论证,习惯于曲线式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从大到小,从整体到个别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惯用年-月-日-时-分,空间上惯用国家-省-城市-街道-门号。西方会计人在思维结构上,偏好归纳分析和形式逻辑思维,注重逻辑论证和经验事实的验证,习惯直线和抽象思维方式和从小到大,从个别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如时间上的分-时-日-月-年,空间上门-街道-城市-州-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