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水平提升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了吗?——来自跨国的经验证据
2013-12-04董直庆
董直庆,陈 锐
(1.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出口贸易迅猛发展且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份额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伴随出口贸易规模扩张和世界贸易环境的变化,对外贸易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发展还将较长时期依赖于外部需求拉动的环境下,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点。
传统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最初源于Balassa(1965)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该方法的原理是以经济体某类出口品相对出口额评价该经济体此类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1]。Grubel和Lloyd(1975)提出国际竞争力另一种评价方法(即贸易竞争指数),该指数为一个经济体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该方法剔除不同经济体间由于经济规模差异而引致的进出口总额差异的影响,并消除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变量冲击的影响[2]。国内学者普遍也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两类指标考察中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3][4][5][6]。
不难发现,研究文献普遍利用出口贸易相对份额方式进行评价,而直到现在经验研究对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我们认为传统出口份额视角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局限性在于贸易份额事实上是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指标仅通过贸易结果来评价结果,除体现循环反复论证外,其隐含的经济含义和解释力都不强。Hulst等(1991)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技术对一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7]。Trefler(1993)将技术要素引入要素禀赋理论中,发现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结构受制于技术水平[8]。在当前垂直一体化和产品内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主要内容的情形下,技术因素已成为国际贸易及其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此,本文在深化董直庆等(2011)研究的基础上[9][10],重新筛选数据并采用新出口品分类方法,从出口贸易技术水平视角设计国际竞争力指数评价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并验证其可行性。
二、出口品技术含量及出口贸易技术水平
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构建一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及技术结构高度指标时认定产品技术水平应该归结于由谁生产而非由谁出口[11]。这类假定比产品越在高(低)收入国家出口越具有高(低)技术含量的假设更准确,我们利用类似假定构建出口品技术含量指数CTCIij:
其中,INi为i国家人均收入,本文采用人均GDP替代计算;ωij为计算技术含量的权重。与杜修立等(2007)不同的是,本文将出口品技术含量的权重定义为标准化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从生产角度计算),权重调整的优点在于剔除不同出口规模的影响。若Eij表示i国家j类出口品出口额,n表示国家数量,m表示出口品种类,则出口份额视角下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ij由下式表示:
依据生产视角解释出口品技术含量的合理性,修正指数可得生产视角下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其中,CEij为i国家j类出口品生产额,由于数据局限性,CEij无法直接获取,本文通过出口贸易依存度调整计算各国各类出口品的生产额CEij=Eij/edi(edi为i国家出口贸易依存度)。
通常各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之和并不等于1,为对比评价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经标准化后可得出口品技术含量指标的权重标准化后的出口品技术含量指标具有双重效果:一是剔除经济体规模差异的影响;二是消除经济体国内需求与对外出口倾向差异的影响。应该强调的是,出口品技术含量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从生产角度构建出口品技术含量指标比依据出口贸易份额为权重的方法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
本文选取1984-2011年193个国家出口贸易数据,数据取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与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由于第9类出口品品种较少且构成繁杂,其技术含量样本期内波动幅度较大,为有效考察出口品技术含量采用HP滤波分解其长期趋势,再与其他九类出口品技术含量进行对比评价。数据显示,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逐年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且出口品技术含量保持稳定增长,但表现出左低右高的“W”型走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增长速度缓慢;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出口品技术含量一度表现出下降趋势;21世纪开始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增长迅速,原因是同期世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明显(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均呈减小趋势,这主要源于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大部分国家人均GDP回落导致技术含量的降低,但大部分出口品技术含量由2010年起又快速回升至最高水平)。依据出口品技术含量测算结果将出口品划分为低技术含量、中等技术含量和高技术含量等三大类,其中低技术含量出口品包括第0类(食品)、第1类(饮料和烟草)、第2类(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材料)、第4类(动物和植物油、脂肪、蜡)和第9类(其他未在SITC中的商品和交易品)出口品,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包括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材料)、第6类(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第8类(杂项制品)出口品,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包括第5类(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品。分类结果显示,出口品类型与其技术含量特征基本相符。
对于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指标,本文将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定义为该经济体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的加权和,其中权重为产品出口贸易份额,指标记为TLIij:
其中,esij为i国家j类出口品出口份额。利用技术水平指标测算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根据测算结果可知,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变化波动较明显,整体表现出起点较低但增速较快的变化特征,其中1984-1988年、2002-2008年、2009-2011年三个阶段增速较快,1988-2002年上升速度较慢,而2008-2009年则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这主要源于出口品技术含量的降低)。依据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变化趋势,可以判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高技术含量出口品的生产和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为提升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提供了强劲助力。
三、技术水平视角的中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
能否以技术水平构建新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取决于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传统国际竞争力指标的关联性。为检验二者相关关系,将两类时序数据分别划分为水平值、变化率和长期趋势等三类。将出口贸易技术水平的水平值、变化率和长期趋势分别以TLI、CTLI、HTLI表示,以贸易竞争指数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值、变化率和长期趋势分别以TC、CTC、HTC表示。其中,贸易竞争指数表示出口品出口额,I表示出口品进口额。
基于水平值、变化率和长期趋势三类时序数据,分别对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进行Granger检验,选取滞后阶数为1(结果见表1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出口贸易技术水平长期趋势不能Granger影响国际竞争力长期趋势及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长期趋势不能Granger影响技术水平长期趋势的原假设,即出口贸易技术水平长期趋势与国际竞争力长期趋势间存在显著Granger相互影响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还会拒绝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变化率不能Granger影响国际竞争力变化率的原假设,即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变化率对国际竞争力变化率存在显著Granger影响。以上验证了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间存在显著滞后影响关系。
表1 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考察两类指标同期影响关系,分别基于时序数据的水平值、变化率和长期趋势三个角度分别计算其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所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值之间、长期趋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1和0.7934,由此可以断定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两个维度(即水平值之间和长期趋势之间)高度相关。
表2 中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系数检验
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与传统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强相关性,表明以技术水平构建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是合理的。通常出口品技术水平越高,其国际竞争力越强,构建国际竞争力指数WCIij为:
其中,CTLij分子部分表示一国某类出口品技术水平与世界所有国家该类出口品技术水平之和的比值;CTLij分母部分表示一国所有类型出口品技术水平之和与世界所有国家所有类型出口品技术水平之和的比值;CTLij用以衡量技术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TCij依旧表示贸易竞争指数,用以衡量市场份额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为确保指数数值为正,在TCij基础上加1。我们认为,当WCIij>1时,该国此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较强;当WCIij<1时,该国此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较弱。依据公式测算中国各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结果见图1所示)。不同技术含量出口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分化明显,其中低技术含量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数除稍有波动外,基本呈现线性下降趋势且下降速度较快而失去原有竞争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呈现线性增长且增速较快,充分说明在垂直一体化和产品内分工贸易模式下,技术因素是出口贸易重要决定因素,而且中国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在21世纪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保持稳定,其波动幅度不大且始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虽然指标依托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已剔除经济体出口规模的影响,但由于取值范围较广,仅从一个指标就直接判定一国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Cantwell等(1989)优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提出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测度出口品国际竞争力[12],记为RSCAij:
其中,Eij为i国家j类出口品出口额,n为国家数量,m为出口品种类。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在[-1,1]区间内取值。一般来说,当RSCAij>0时,我们认为i国家j类出口品比较优势强于世界平均水平;当RSCAij<0时,我们认为i国家j类出口品比较优势弱于世界平均水平。
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分别以国际竞争力指数、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分别测度我国不同类型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见图2、3、4)。首先,三类方法测算出口品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波动程度差异明显,其中采用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方法测度的各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波动幅度较小,而采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贸易竞争指数方法测度的各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波动幅度较大,且国际竞争力指数与贸易竞争指数测度结果基本保持同向变化。其次,三类方法测度中国各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结果保持相似性,低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趋势明显,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没有明显变化且始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2005年以后其国际竞争力表现出一定优势。
图1 中国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
图2 中国低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
图3 中国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
图4 中国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
为验证本文设计的国际竞争力指数测度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中国低、中、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与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三类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与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低、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与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相关程度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1、0.9844,表现出高度相关性;而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与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相关程度相对较弱,相关系数为0.5777。该检验验证了国际竞争力指数与显示对称比较优势指数的同期正向相关关系,说明本文设计的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不仅可以有效涵盖传统国际竞争力指标所刻画的内容,还能有效地反映技术因素对不同类型出口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四、结 语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选取1984-2011年193个国家贸易数据,从生产视角构建技术含量测度指数测算出口品技术含量,据此结果将出口品划分为低、中、高技术含量等三类,并基于技术水平构建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针对不同技术含量出口品进行对比评价。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逐年变化趋势表现出差异性,样本期内各类出口品技术含量和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增长趋势明显但分别表现出左低右高的“W”型和“N”型走势。第二,不同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及其增长趋势出现分化,低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中等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在报告期内波动较小且始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出口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2):99-123.
[2]Grubel H.G.and Lloyd P.J.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M].New York:John Wiley,1975.
[3]魏浩,毛日昇,张二震.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5,(2):22-34,81.
[4]汪斌.中韩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分析[J].财经论丛,2006,(1):78-82.
[5]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2):114-121,130.
[6]张继军,蒋国洲.中国热带农业贸易特征与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3):61-67.
[7]Hulst N.V.,Mulder R.and Soete L.G.Exports and 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1,127(2):246-264.
[8]Trefler D.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differences:Leontief was righ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3,101(6):961-987.
[9]董直庆,陈锐.出口品技术含量、我国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评价[J].数量经济研究,2011,(2):58-75.
[10]董直庆,陈锐.我国出口贸易技术结构优化了吗?——基于UNC数据的实证检验 [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118-125.
[11]杜修立,王维囯.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138-152.
[12]Cantwell J.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United Kingdom:B.Blackwell,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