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3-12-03丁伶灵陈燕宋秀丽唐慧祁秦黄志伟贺连平金岳龙郑丽龚伟志姚应水
丁伶灵,陈燕,宋秀丽,唐慧,祁秦,黄志伟,贺连平,金岳龙,郑丽,龚伟志,姚应水
(1.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安徽 芜湖241002;2.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学生处心理咨询室,广州510 7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Berkman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是我国学者王育学在9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名称[2]。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3]。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但同时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等一系列的环境压力,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亚健康问题,而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下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解目前芜湖市青少年中亚健康状态的现况,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对芜湖市初、高中及大学9所学校共5249名青少年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9所学校学生5362人,获得有效样本5249人。其中各年级人数分别为:初中一年级(初一)806人(15.4%),初中二年级(初二)1221人(23.3%),高中一年级(高一)1443人(27.5%),高中二年级(高二)1010人(19.2%),大学一年级(大一)361人(6.9%),大学二年级(大二)408人(7.8%)。男生2703人(51.5%),女生2546人(48.5%)。农村2850人(54.3%),城镇2399人(45.7%)。独生子女2 468人,占47%;非独生子女2 781人,占53%。见表1。
1.2 排除标准
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炎、肾炎、哮喘等)或严重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的学生。
1.3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安徽医科大学陶芳标教授等[4,5]领导的课题组自编的《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调查员按照统一的指导语介绍调查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及相关保密原则,并在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安排质控人员现场解答调查人员的疑问,负责收集、审核调查表。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轨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13.0软件对不同类型青少年亚健康检出率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比较
调查发现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12.8%、10.7%和10.9%。
2.2 不同性别青少年亚健康的比较
男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1.8%、9.1%、9.0%;女生分别为13.8%、12.4%、13.0%;男女生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生各组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均高于男生。见表2。
2.3 不同年级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比较
初一至大二各年级躯体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7.9%、11.1%、14.3%、13.3%、16.3%、17.4%;各年级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0%、9.4%、12.5%、12.1%、15.2%、9.8%;各年级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5.7%、10.0%、13.0%、12.1%、14.4%、11.0%;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检出率在年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身心亚健康上,大一的检出率最高,高一次之,初一最低。见表3。
2.4 城、乡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比较
城镇青少年学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2.4%、10.5%、10.6%,农村分别为13.1%、10.8%、11.2%。躯体亚健康、心理和身心亚健康检出率城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亚健康状态的比较
独生子女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1.8%、9.5%、9.5%,非独生子女的分别是13.7%、11.7%、12.2%。两者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较高,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亚健康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健康的问题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呈低龄化趋势,成为影响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因素[6~8]。
3.1 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总检出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芜湖市青少年亚健康的总检出率为10.9%,躯体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2.8%,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0.7%,略低于刘一宁[9](17.1%)的研究结果。远低于国内相关的研究[10~14],这可能是由于亚健康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判定标准,也可能是由于调查对象群体不同所致。本研究的亚健康检出标准较为严格,必须达到一定项目数量,并不包括有亚健康症状但没达到亚健康状态的。而其他研究者一般将只要有一项亚健康症状就归为亚健康状态,比本文的亚健康状态概念要宽,故亚健康检出率也相应较高。
3.2 不同性别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比较
男生亚健康的检出率为9.0%,女生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3.0%,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鲲鹏[15]、郭貔[16]、杨建平[17]等的研究结果不相同,而与林妙霞[18]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有:量表使用不一致、调查对象差异、样本含量大小不同、质量控制等。男生躯体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1.8%,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9.1%;女生躯体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3.8%,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12.4%。女生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书燕等[19]认为女生出现躯体亚健康状况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可能是因为青春期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身体不适较敏感,情绪容易波动,受到生理周期影响,不好运动,学业压力得不到纾解等。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对女生的身体锻炼和心理疏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3.3 不同年级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除高二略低于高一的检出率外,其余各年级亚健康的检出率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初中生、高中生与大学生的亚健康检出率差异同样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亚健康的检出率也不断升高,这与李成华[20]、汤建军[21]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现在大学生就业前景不好及学习压力增大有关。而高中学生压力主要来自高考,学业压力比较大,因此在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也比较高。
3.4 城乡青少年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中,农村籍和城市籍学生的躯体、心理及身心亚健康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户籍所在地对青少年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程度不明显。研究结果与李勇杰[22]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的范围、调查时间、样本含量、调查工具、亚健康判断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所致。
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亚健康状况的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中,非独生子女在躯体、心理和身心亚健康上的检出率分别为13.7%、11.7%、12.2%,均高于独生子女的检出率11.8%、9.5%、9.5%。导致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高和受家庭成员重视的程度高有关,一般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成为全家庭的重点,对于家庭经济负担、精神上的关心等方面都是非独生子女无法比拟的。而非独生子女由于还有兄弟姐妹,这多少会分散家庭对个体的关注,当产生身心健康问题时,家庭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而本研究结果与陈叶坪等[23]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在于本研究涉及到初中、高中、大学三个学校阶段的学生,而陈叶坪等人的调查只针对大学生这一种群体。
[1]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孙涛.关于亚健康研究的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56-58.
[3]蒋业政,覃月秋.我国1994-2003年亚健康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6):60-63.
[4]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陶芳标,邢超,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292-295.
[6]Davies S,Crawley E.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children aged11 years old and younger[J].Arch Dis Child,2008,93(5):419-421.
[7]Richards J,Turk J,White S.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n non-specialist settings:beliefs,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psychiatric disturbance[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5,14(6):310-318.
[8]Beard DD.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psychological factors[J].Med J Aust,2002,177(9):526-527.
[9]刘一宁,吕璐璐,黄佳,等.2006年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危险因素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4):85-86.
[10]张彦军.河南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63-165.
[11]柳秀春,王志强,吐达洪,等.北京市崇文区不同家庭状态居民亚健康状况[J].首都公共卫生,2009,3(5):206-209.
[12]朱玲,胡先明,陆素琴,等.青春期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9):796-797.
[13]刘波,李海乐.普通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之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8):83-85.
[14]钱青文,钟晓飞,陶芳标,等.高中生亚健康状况与自杀行为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9):1151-1152.
[15]鲲鹏,姚岚,叶方立,等.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288-1289.
[16]郭貔,周奕佚,叶钊锋,等.医科大学新生亚健康状况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2):1499-1501.
[17]杨建平,廖兵荣.宜春市区中学生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705-1706.
[18]林妙霞,李泽楷,陈燕铭,等.广州市某企业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5):36-37,50.
[19]赵书燕,孙彩虹,王丹丹,等.1324名中学生躯体亚健康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7):2169-2171.
[20]李成华,张立侠.师范院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54-55.
[21]汤建军,韩慧,李红影,等.蚌埠市某高中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18-619.
[22]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337.
[23]陈叶坪,麻晓鸽.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