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卒中的效果观察
2013-12-03胡西侯方高王杨闫玮娟陈杰
胡西 侯方高 王杨 闫玮娟 陈杰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266071)
脑干卒中起病急,症状重,预后差,目前治疗手段少(基本为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存活者大部分也会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1],如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及共济失调等,甚至意识障碍。有研究认为,尽管脑干卒中后有多种障碍并存,但经过康复后,患者在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共济失调严重程度、小便控制及吞咽功能上仍有显著提高[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2012在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干卒中患者76例,男性45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1.4±15.3)岁。其中脑干梗死46例,脑干出血30例。按照其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表1)。
1.2 入组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②脑干出血经头颅CT确诊,脑干梗死经头颅MRI确诊。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明显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脑梗死病史;②脑干病灶为陈旧病灶;③意识障碍患者;④脑干脱髓鞘性、炎症性及肿瘤性病变;⑤临床症状疑似脑干卒中,但因假牙、起搏器等原因未行影像学检查的。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综合性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心理康复、床上训练、上下肢训练、坐起、平衡及站起、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ADL训练等。入院第1个月予针灸治疗,言语障碍和吞咽障碍患者针对性进行唇、颌、软腭、咽喉、舌及言语等方面训练;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针对性进行3D情景训练;肢体畸形患者给予矫形器矫正;面瘫患者给予针对性面部针刺及面瘫治疗仪治疗;肌张力异常升高患者给予经直肠(阴道)电刺激;尿便障碍给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
其中观察组行高压氧治疗,采用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为1.5~2 ATA,面罩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5 min,然后缓慢减压出舱。1次/d,2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10例治疗1个疗程,8例治疗2个疗程,20例治疗3个疗程,2例治疗4个疗程。其中脑干出血患者发病1个月后病情稳定方可入舱治疗。
1.4 判定标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61分为良;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患者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大量帮助;≤40分为差,患者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他人。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肌力恢复5级,可胜任病前工作;显效:主要的症状、体征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大部分生活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减轻,功能部分恢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疗效判定以治疗3个月时间,两组患者恢复的情况为准[4]。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2)
2.2 疗效判定(表3)
表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表3 疗效判定
3 讨论
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区域之一,嗅觉和视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信息均经由脑干传至中枢,脑的运动指令也均通过脑干而传至各相应的区域,延髓接受味觉和各种内脏感觉的传入,参与调节内脏运动与唾液腺的分泌,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并对维持机体正常呼吸、循环等基本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生命中枢”。脑桥接受头面部感觉、听觉和前庭觉的传入,支配口、面部肌肉和眼外肌的运动。中脑支配眼球的运动,参与瞳孔反射和锥体外系运动的控制[5]。脑干卒中病情较重,预后不好。一般认为脑干梗死出现的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取决于有效循环出现的速率变化和是否存在远端的梗死,若不出现远端的梗死且有足够的对侧椎动脉供血者则预后良好[6]。而脑干出血病情更危重,一般>5 mL时,血肿波及脑桥双侧基底和被盖部,患者很快进入意识障碍、针尖样瞳孔、侧视麻痹、呼吸障碍等中线症状,常在48 h内死亡。
理论上讲高压氧可以减轻脑干卒中后引起的水肿,降低脑干内压力,预防枕骨大孔疝等脑疝发生,在脑干卒中急性期尤其是12 h以内应用效果最佳[7]。它可以提高受损组织的氧分压和氧含量,改善损伤组织局部供氧。这样组织有氧代谢增加,无氧代谢减少,提供的ATP可以维持正常细胞膜Na-K泵及细胞内外水电解质平衡,有利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高压氧还通过减少缩血管物质如5-羟色胺等,解除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脑损伤后氧自由基过度增加,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而高压氧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脑水肿。从康复过程来看,高压氧可以以多种机制减轻继发性脑损伤从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并且它可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生,从而促进神经组织修复和再生[8]。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脑干卒中高压氧辅助治疗总体效果好于对照组,但部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神经功能损伤重的,例如2名闭锁综合征患者高压氧治疗4个疗程仍无明显好转,其预后仍然较差,出院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可能与其锥体束及脊髓丘脑束完全离断有关,表明患者的功能恢复状况与卒中所致的伤残程度有关,所出现的症状越多、越重,功能恢复越不理想。
[1]冯程程,何志义,李雷,等.脑干梗死46例临床与MRI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2):1126-1128.
[2]陈颖,宁晓兵,董旭辉,等.脑干卒中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2006(4):279.
[3]马任飞.急性脑血管病后继发癫痫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1):62-63.
[4]刘守泉.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256-257.
[5]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45.
[6]冯慧,王强,白质华.高压氧辅助治疗脑干梗死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2010(2):79-81.
[7]吴雅丽,于秋红,刘亚玲,等.超早期大剂量高压氧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2009,49(20):35-36.
[8]潘辉,朴哲范.颅脑损伤急性期高压氧治疗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8):1952-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