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2013-11-29许晓芳周建龙
许晓芳 周建龙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城镇化与流通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而出现的,它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集中表现,更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必然途径,城镇化进程不仅仅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动力,更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条件;而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牵系着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其发展演变过程是伴随着我国城镇的产生与发展进程而进行的,且其发展态势又反过来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问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一个地理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居住分散、产出稀少的农村相比,它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和产业,具有更大的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在有关城市研究的一些文献中,一般会出现“城镇化”和“城市化”两个不同的词,但实质上,两者意思相同,只是英译中的差异而已。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国内外均具有较多不同的表达,归结而言,城镇化即城市化、都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由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
(二)流通产业的界定
学者们对流通的理论认识不同,导致学术界对于流通的定义并未形成一致性,总体而言,人们对流通产业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流通产业和狭义上的流通产业。狭义的流通产业,是指为实现商品流通及对商品流通进行相关服务的各类经营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广义的流通产业,不仅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还包括金融和保险服务业,甚至包括信息业、流通科技业、保险业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定义,并鉴于本文分析研究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将流通产业范围界定为狭义的流通产业,即包括批发、零售行业、交通运输和邮政储蓄业等传统产业。
二、研究背景分析
国外关于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较早,而国内,近年来,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践管理层的广泛关注。研究文献普遍认为,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谢朝斌(1995)[2]认为,商品流通的发展和变革过程是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内容,而城镇化进程又是商品流通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推动力量;汤宇卿(2000)[3]认为,流通产业的空间体系结构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晏维龙(2004)[4]认为,商贸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城镇化进程对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力,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
既然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到底是单一方向的影响关系还是双向影响关系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
第一种结论认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如曹静(2011)[5]认为,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互为因果关系,两者相互促进。
第二种结论认为,城镇化进程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而流通产业发展却不是城镇化进程的原因,如晏维龙(2006)[6]、刘根荣和李欣欣(2010)研究发现,城镇化的发展能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对流通产业发展起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赵文丽(2008)[7]研究发现,浙江省城镇化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而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却不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
第三种结论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原因,而城镇化进程却不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如王小平和董哲(2006)[8]、陈阿兴和李希刚(2007)[9]、陈平(2008)[10]、郭娜和康学芹(2011)[11]研究均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增长对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流通产业的发展影响不明显;赵文丽(2008)研究发现,上海和江苏省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原因,而城镇化并不是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原因;顾曦(2008)[12]研究发现,广州市流通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但城镇化水平却不能成为流通产业变化的影响因素;周建伟(2011)[13]研究发现,重庆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是引起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未对流通产值增加形成直接影响。
由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城市具有自己特有的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环境下,流通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朱发仓和苏为华,2007[14];赵文丽,2008)。现存的实证研究大都以整个国家或大的经济区域为对象,较少针对特定省份进行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城镇化和流通产业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为46.5%,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①,流通产业GDP达1850.3亿元。但从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尚未发现专门研究安徽省城镇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鉴于此,笔者将对安徽省城镇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合理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且强化人们对流通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安徽省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并为安徽省政府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借鉴意义。
三、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1.城镇化进程较快,且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态势
自1993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已由1993年的18.48%上升至2012年的46.5%,各年常住人口总数及城镇化人口比例具体如表1所示;二十年来,安徽省城镇化进程稳定推进,逐年上升,且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其趋势变化图具体如图1所示。
表1 安徽省1993-2012年常住人口总数及城镇化人口比例
图1 安徽省城镇化率趋势变化图
2.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但仍相对滞后
虽然自1993年以来,安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但是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截止2011年,安徽省城镇化比例为44.8%,比全国城镇化比例低6.47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中的其他五省相比,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仅高于河南省,位于倒数第二位。可见,尽管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但不管是相对全国还是同处于中部的其他省份,均显得相对滞后。
表2 2011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城镇化率
3.城镇体系不完善,层级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安徽省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大都市,截至2011年,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城市合肥,其市辖区人口总数仅约为218万人,没有一座市辖区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超级都市,且城市首位度(两城市指数)仅仅为1.058,可能影响"首城"的经济带动和文化展示功能;另一方面,安徽省缺乏支援大城市发展的小型城市,安徽仅有5座县级市,在全国列在倒数第六,在中部和东部省份中排在倒数第一,比倒数第二的江西少5座,而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的县级市都在20个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这势必导致城乡互动不畅与交流梗阻等多方面问题。2011年安徽省各市市辖区人口总数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2011年安徽省市辖区人口总数
(二)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流通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发展充满活力
自1993年以来,安徽省流通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流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已由1993年流通产业GDP的150.76亿元,上升至2012年流通产业GDP的1850.30亿元,增长了约11.27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增长了约10.23倍,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了约11.24倍,而这20年间,安徽省GDP仅增加了约15.6倍,可见,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充满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劲头,且批发零售业增长速度略快于交通运输仓储业。而且,1993年至2004年期间,流通产业基本呈现稳步小幅上升趋势,而2006年至2012年期间,流通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增长幅度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其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具体趋势变化图如图2所示。
表4 安徽省流通产业1993-2012年发展状况
图2 安徽省流通产业GDP变化趋势图
2.流通产业人均GDP逐年上升,但占总GDP的比例波动上升后又下降
安徽省流通产业人均GDP为流通产业GDP值与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20年来,安徽省流通业人均GDP逐年上升,且2006年至2012年期间,增长速度快于1993年至2004年期间,具体如图3所示;但安徽省流通产业GDP占总GDP的比例逐年发生波动,1993年至2004年期间,该比例逐年波动,但呈现出增长趋势,而2005年至2012年期间,该比例逐年波动,但呈现出下降趋势,而2004年与2005年间,该比例发生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统计数据导致的,但并不影响本文的基本结论。②具体如表4和图4所示。
3.各城市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
图3 安徽省流通产业人均GDP趋势变化图
图4 安徽省流通产业GDP/GDP比例变化趋势图
安徽省各市流通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体现为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2002年至2011年10年期间,合肥流通产业增长了约5.19倍,而滁州市却只增加了0.71倍;另一方面,各市流通产业GDP值存在较大差异,合肥市遥遥领先,10年期间,与其他城市流通产业GDP值的差异逐步拉大,截止2011年,合肥市流通产业GDP值是位居第二位马鞍山的4.18倍,是位于最后一位池州市的10.53倍。具体见表5和图5所示。
表5 安徽省各市流通产业GDP总值表
数据来源:由安徽省各年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图5 安徽省各市2002-2011年流通产业发展趋势图
四、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置及数据来源
文章研究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涉及两个主要变量,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其中,城镇化进程用城镇化率表示,即UR,为非农业人口总数与常住人口总数比例,流通产业发展用流通产业的GDP值表示,即CGDP,为交通运输仓储业GDP值和批发零售贸易业GDP值之和。在进行回归时,为消除二者的不平稳性,对UR和CGDP分别求LN对数。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数据,主要根据安徽省历年统计年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从上文中图1和图2对比可以看出,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但二者到底谁是影响谁的因果方向关系并不明确,需要借助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判定二者之间的关系。检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方向需要建立如下检验方程:
由STATA 11.0对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不管是“LNUR不是引起LNC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假设,还是“LNCGDP不是引起LNUR变化的Granger原因”假设,其滞后期为1时,AIC和BIC均最小,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1)检验LNUR是不是引起LNC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时,在5%显著水平下,F检验和卡方检验均为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城镇化进程不是引起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因;(2)检验LNCGDP是不是引起LNUR变化的Granger原因时,在5%显著水平下,F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均为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是引起城镇化进程的格兰杰因。
(三)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估计结果为: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流通产业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将增加约0.45个百分点;该模型的adj-R2为93.8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可见,安徽省流通产业的发展确实对城镇化进程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
五、促进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建议
根据以往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应当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互相促进,互相发展。而对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和流通产业发展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看,尽管流通产业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并未对流通产业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可能原因是,安徽省城镇化结构不够合理、城镇布局不够合理,或城镇化进程对流通业布局和规划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本文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的途径有:
(一)思想上重视流通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
从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流通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因此,安徽省在当前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在思想上充分重视流通产业的先导性作用,重视流通产业在安徽省经济中的重要功能,从战略的高度确立其重要地位,以此科学制定流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将流通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经济建设联系起来,使得发展流通产业能够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又能提高城镇化质量。
(二)实行流通先导且均衡的战略,加速城镇化进程及质量的提高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作为经济不发达的安徽地区,流通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安徽省应当以商品流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然后再以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商品流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省政府应当加大流通产业的投资力度,提高流通效率,尤其是近年来,省流通产业GDP在总GDP值中所占比例略下降的形势下,更应当注重流通产业的发展,否则,势必影响省城镇化进程及质量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加大流通业发展时,应当注意保持各城市的之间的均衡,以免由于各城市之间流通业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城镇化进程及质量的巨大差异,从而影响整个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及质量的提高。
(三)按照商品流通的布局完善城乡体系建设
从前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安徽省城镇化进程未能对流通业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城乡结构体系建设未能与流通业发展相联系,因此,建议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划和布局来完善城镇结构体系。一是完善城市流通网点的布局,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和空间均得到不断扩充,尽管会带来城市消费需求的提升,但是如何最大限度最大方便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应当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布局城市流通网点;二是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人口相对较为分散,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相对分散,加大了农产品运输、储存和分装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如增加对农村道路、农产品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各类冻库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产品的流通需要;三是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既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如水、电、道路等,也要推进城乡流通市场的一体化,如减少各类公路收费、建立免费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信息网,还要推进城乡流通组织的一体化,如引导和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在农村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或与农户合作订立合约,集中收购,实现农产品运输、包装、储存、销售的一体化服务。
(四)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尽管安徽省城镇化水平逐年稳定上升,但是城镇化水平及城乡一体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化体系不够合理,缺乏超级"大都市"作为领头羊,又缺乏"小城镇"提供后续支援。因此,要合理构建和完善安徽省城镇体系,合理布局其层级结构,一方面要加快安徽城市群(带)建设,快速推进"合六巢"省会经济圈、以"两淮一蚌"为点的沿淮城市群和以"马芜铜宣"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小城镇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断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以实现小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城乡资源的优化组合。
注:
①根据R.M.Northam的"S"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之间是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②统计年鉴中,2005年以后数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不包括电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不包括餐饮业。
[1]刘根荣,李欣欣.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0,(9):21-23.
[2]谢朝斌.工业化过程与现代商品流通[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汤宇卿.流通空间的分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4]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76-83.
[5]曹静.中国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3):13-17.
[6]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3):55-59.
[7]赵文丽.城市化与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8]王小平,董哲.中国城市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6-11.
[9]陈阿兴,李希刚.论流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基于规范与实证视角的分析[J].流通研究,2008,(1):16-20.
[10]陈平.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2008,(14):49-51.
[11]郭娜,康学芹.中国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关系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7):135-137.
[12]顾曦.广州流通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关系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周建伟.重庆市流通产业发展同城镇化进程关系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朱发仓,苏为华.城镇化水平对流通产业发展影响的Panel Data证据[J].财贸经济,2007,(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