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

2013-11-27

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制造业内容

张 洁

技术创新是产业不断进步的基础,文化产业也不例外。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从产业内容到产业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将全面梳理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厘清其作用方式、机理和路径。

在已有研究中,马雷尔巴对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讨论了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及演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演化模型①弗朗哥·马雷尔巴:《创新与产业动态变化及演化:研究进展与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孙晓华的研究指出,产业演进过程中,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技术创新为产业的形成、成长和成熟提供根本动力②孙晓华、秦川:《产业演进中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对于文化产业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常莉从技术创新视角讨论了文化产业发展,总结了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分析了技术创新主导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③常莉:《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解学芳认为需要从技术创新驱动维度重新审视原有网络文化管理体制。从技术创新驱动视角看,技术创新与现有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存在诸多“不匹配”,这些不匹配所带来的发展困境需要从技术维度进行破解①解学芳:《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技术创新驱动的缺位与突破》,《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5期。。臧志彭、解学芳对2000—2011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自2009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进入高峰期,并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②臧志彭、解学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动态演化》,《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一、文化产业的分类

根据产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意义上产品表现形式即是“文化产品”的产业,具体来说,这种类型的产品本身属性即是文化产品,如出版、影视等等。这种文化产品通常为无形产品,称之为“产品型文化产品”。另外一种是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渗透到其他产品的价值链中,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承载于另外一些具体的产品上。如工业设计、研发等,这种文化产品既有无形产品,也有有形产品。无形产品通常表现为中间产品,如工业设计等,最终都是依托于有形产品,以有形产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通常称之为“过程型文化产品”③Chris Higson,Oliver Rivers,Martin Deboo,Creative Financing,Business Strategy Review,2007,Vol18(4):49-53.。

从统计的角度而言,统计年鉴中所包含的产业分类体系将文化产业直接分为文化制造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文化产业概念包括范围很广泛,按照目前我国的分类,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相关层和外围层,涉及传统产业分类上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是相关层中的文化制造业。它通常包括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乐器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照相机及器材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印刷专用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影机械制造、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工艺品制造、服装道具制造等。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无形的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则是无形文化服务的载体,以辅助文化服务业为主。无论是文化制造还是文化服务,都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再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遵循文化制造和文化服务的主线,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技术创新的分类

企业的技术创新分为三种类型: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容易理解,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变革。过程创新也可分为全新(重大)的过程创新和改进 (渐进)的过程创新④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http://wenku.baidu.com/view/54245a0490c69ec3d5bb759e.html。。

在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每一种创新都涵盖以下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创新。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同样根据程度的不同,区分为这四种类型:

渐进性创新。这种创新几乎难以发现,每个创新带来的变化都很小,但它们对产品的成本和性能具有巨大的累积性效果,这种效果常常超过初始创新。只要坚持对这种小改小革的重视,也可在强化企业、顾客和市场三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改变市场竞争的格局,如性能日新月异的家用电器。

空缺式创新。使用现有技术打开新的市场机会是这项革新的核心。它涉及的技术变化较小,但却常能导致一项新产品的诞生。这种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因创新技术含量少而易被竞争对手所摸仿和改进,从而丧失市场竞争优势。

结构性创新。这种创新源于科学突破,是技术和市场巧妙结合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前产业对新技术的结构性支配,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创新界定了产品和工艺的基本结构,为以后的竞争和创新勾画了基本框架,如windows操作系统。这种创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框架,是新的市场和产业的开端。甚至是新的消费时代的开端。

根本性创新。是指企业首次推向市场、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或技术。这种创新往往与科学上重大发现相联系,它常能主导一个产业,彻底改变竞争的性质和基础。这种创新往往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中,引发出大量的其他创新,甚至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如蒸汽机所引发的工业革命,计算机所开创的信息时代等。

结构性创新是基于根本性创新的基础之上,是在根本性创新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对产业和竞争的改变不及根本性创新来的彻底。文化产业藉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大量以前无法产业化的文化产品得以迅速市场化。结构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是近年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技术依托。

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以上四种创新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产品和市场的不断进步。下图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硬件、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的主导地位变化过程。其中,苹果iphone的生产和推广很好地体现了技术和文化产品的完美结合。

在1960—1970年代,计算机刚刚进入商业化时代,市场以硬件销售为主,软件是和硬件捆绑在一起销售的;1980—1990年代,软件产业迅速崛起,软件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开始面对大量的市场需求。市场由硬件销售为主转而成为以软件销售占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原来包含在硬件和软件销售里的服务开始细分出来,专业化的维护、应用软件提供商等服务开始成为新的企业模式,各种各样新的商业模式开始出现。

图1 硬件、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对市场的主导地位变化① M.Cusumano,The Business of Software(2004).

苹果iphone的出现,在硬件销售上一枝独秀,使得硬件产品的销售重新回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硬件高利润时代。但此时的硬件已经与彼时的硬件完全不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硬件功能,更是一个承载服务和软件产品的平台产品。采用封闭IOS系统的苹果将原先处于分离状态的硬件、软件、服务相互之间的粘性大大提高,硬件、软件和服务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文化产业的应用技术分类

对于文化产业,其技术除了符合上述共性的特征以外,还与文化产业的根本特征紧密结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可以说是运用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手段、技术以及制度,将抽象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众多企业的集合。也就是学界所说的A(arts)-B(business)-C(consumer)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关键点就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我们将A-B-C模式进行细化可以看到:从A到B的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制造技术”;从B到C是将文化产品向消费者展示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是“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根据张忠治的研究,这一艺术—产品—消费者的流程,将文化产业中的技术元素分为制作技术、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

(一)制造技术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由文化向产品转化的生产支持。从文化产品生产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制造技术划分为“音像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等。制造技术主要是辅助和外围的文化制造业,文化制造业直接服务于文化服务业。如摄影机的出现催生了电影、电视等一系列产业。

(二)展示技术

展示技术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产业多数为无形产品,必须依托展示技术来呈现其内涵。在很多情况下,文化产业和展示技术是共存的。如舞台剧的舞美、灯光,以及电影的效果直接受制于展示技术的进展情况。展示技术为受众提供一种有效感知、体验文化商品内涵的有效方式。

(三)传播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首先出现的摄影照相技术使得很多无形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下来。一些民间舞蹈、口口相传的民歌等传统民俗文化藉这些技术得以保存并为更多的人知道。进而出现的数字技术革命,以全新的媒介形式,进一步将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进而产业化。传播技术创新优化了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于传统意义文化产品的影响,主要是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实现艺术家的想法,将创意商品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在数字时代,文化产品更接近于公共产品。如果我们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价方法,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那么数字文化产品的价格就等于零。零边际成本导致大量的非法盗版产品。今天,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盗版。由于P2P系统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盗版越来越严重。用户可以免费获得文化产品,出版商和分销商试图控制这种免费渠道,而文化产品的作者则一方面希望和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希望出版商和分销商能够降低正版产品价格,避免更多的盗版。

1.制造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是指技术与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高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产品形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内容产业与最新的数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文化内容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实现手段,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和电子的终端产品,使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通讯设备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形成完美结合。技术创新拓展了文化制造业,新的设备终端不断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服务业的载体。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不断出现。在文化内容、数字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相互影响过程当中,内容为王,伴随新技术新硬件的支撑,带动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增加。文化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相互支撑的正相关关系,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也决定了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升级程度。

2.展示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不断丰富,新的媒介方式不断涌现。在最新的制造技术的支撑下,展示技术创新为文化内容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技术创新使得硬件不断开发和更新,成为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载体。比如,手机继纸媒、书籍、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随时满足生活、娱乐、资讯需求的终端,成为这个时代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手机内各种应用软件使得消费者可以用手机享受小说、电影、电视、广播、新闻、音乐等各种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进行在线游戏、当做电脑终端使用,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文化产业平台,使得原先必须在影院、电视、计算机等专门媒介上才能接触到的文化内容产业通过手机这一个综合性终端来到消费者面前。文化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上升为文化内容产业,从而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同时,文化内容产业的载入也大大拓展了手机功能,从而提升了其附加价值,智能手机的核心价值来源其在技术支撑下的可以享受的文化内容,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对于文化内容的支撑上。而3D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对于电影产业的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阶段。泰坦尼克号3D版本在内地的票房达到了9.87亿人民币,超过了1998年原版在中国上映时候的票房。

3.传播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传播技术体现了技术作为一种渠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如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微博平台。其特性是无形产品,通常借助的技术形式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在计算机上运用,用以处理各种信息的软件,二是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相关的硬件设备制造、时尚影音产品等。信息技术为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文化产业,尤其是内容产业的发展也拓展了信息类电子产品及设备的生产范围与需求模式,提升了其产品形态与附加值。

技术进步使得传播更高效、更快速。传播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指文化与技术结合,对原有的文化产品进行提升的同时,产生了新形态的文化内容产业。典型案例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交叉融合。基于原有的文化产业内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产生了3D电影、高清技术等一系列新兴文化产品。并藉此带动了相应的电子设备、通信设备,以及手机、高清电视等载体的硬件设施的生产。在不断的交叉融合中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边界,将数字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一部分纳入其中。

随着技术进步,文化传播技术在不断演变。早期的民歌、舞蹈等依赖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后来出现了录音技术、摄像技术可以将民歌舞蹈保存流传,进而通过发行等中间环节实现商品化。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平台得以迅速拓展。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的产业模式。微博、点评、微信,这些都基于传播技术的发展,它们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实现了革命性的推进,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以下全新的产业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目前文化产业的主要传播形式。

(二)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

1.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品牌、营销环节渗透①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2期。即指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涵、品牌内涵向制造业的渗透。文化产品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文化产品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是其内涵中的精神内容,也就是文化产品的真实价值是承载于虚拟和符号的特征之上的。文化产品价值的这种虚拟性和无形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移、嫁接或附加到任何实用商品之上,成为某种实用商品的造型、工艺、品牌等产品差异性的标识。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也藉这些实物商品实现产业化。

图2 文化产业主要传播形式

2.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生产延伸。文化产业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容。这种精神内容可以体现在实物产品的价值中,改变实物产品的品牌内涵、乃至某些产品功能。文化产业衍生品是文化产业向制造业延伸的一种重要方式。衍生品是现代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将制造业产品赋予文化内容产业的内涵,并成为文化内容产业盈利的主要来源。

文化产业对制造业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其对制造产品创新的影响贯穿了整个价值链。如文化产业的衍生品,这类产品通常直接依附于价值链前端的原创或者创意。最典型的是电影产业衍生品。电影产业链分为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四个环节。历经前三个环节后,电影产品才真正进入市场与消费者见面。使得电影最终实现商品化的是放映及其后的衍生产品环节。电影产业收益的主要来源是衍生品的开发,在电影产业发达的美国,票房收入占电影产业收入的27%,剩下的73%来自于衍生品的销售,动漫产业亦如此。

中国的文化制造业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文化产业的衍生品,主要涉及轻工业、以及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最终消费品产业。这些产业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主体。相关的产业涵盖旅游、教育、食品、服饰、文具、玩具、服装等十几个行业。主要包括:玩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小日用品、装饰品、收藏品等制造业。这些衍生品与一般产品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们吸收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元素与品牌价值,是文化产品品牌的延伸。对于消费者而言,人们消费的不仅是衍生品的物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获得精神上的体验价值。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文化产品的出口。在“文化制造”上,中国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①张洁:《创意产业竞争力研究》,《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3.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文化产业向服务业的渗透源自于对微笑曲线两端的影响,集中于对研发和品牌的影响。文化产业向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渗透是指文化元素、创意思想融入制造业价值链研发、设计环节。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到重要位置的国家,它的定义是“创意产业指那些出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和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生产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产业内容主要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以及时装设计等13个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大众消费的最终文化产品,而是渗入其他产业生产过程,成为开发新中间产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构成了生产者服务的关键内容。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有机结合,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文化、时尚、品牌,乃至新的生命。

和传统产品类似,研发和设计也是文化产业链中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也使制造业结构更趋于柔性化。因此,随着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层融合,以工业设计、授权业为代表的中间产业链条,一方面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深度、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着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五、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推动机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基础;技术创新是文化组织创新的润滑剂;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形态变迁的中介平台;文化产业能够藉技术创新产生市场需求创造效应。

(一)根本基础:技术创新促使文化产业提升核心资源价值

文化产业的内在基础是文化内容,但是文化内容的产品化和商业化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基础。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促使不同业态的文化产业重新评估自身的产业价值,重新挖掘产业价值链,寻求新的管理和影响方式。如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发展,不同业态的文化产业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重新寻找其管理、营销方式。对于诸多的已共享和尚未共享的文化资源,什么样的投资更具价值,什么样的资源更具开发和创新潜力,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确定,等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思考。

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通常意义上文化产业价值链分为制造 (production)—分销(distribution)—展示 (prohibition)。技术创新可以挖掘文化产业的链条中各个环节中所隐藏的内容,并将之转化为产品。根据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各个环节结合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一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文化内容产品的开发。如电影、电视、传统技术基础上的动画片等等;二是借助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将原有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包装开发和商业化,但是并没有内容创新的产业。如彩铃、彩信等移动增值服务;三是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内容创新结合的产业。如现代展览、世博会等。这类产业既有内容创新,也必须结合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展示;四是文化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文化制造业是文化内容产业的有效载体,藉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进而影响文化内容的创新和发展。如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等等。

(二)组织机制:技术创新引发文化产业组织转变

技术创新促使文化产业融合。最典型的是三网融合,这虽然涉及到电话、有线电视、上网三种业务。但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将这三种业务大大拉近,相互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在苹果手机上可以实现通过无线网络呼叫的可视电话、可以在线看电视和各种视频。

三网融合的技术已经成熟。在未来,网络将完全实现互通互联,电话、有线电视、上网三种业务将完全实现交叉融合,衍生出更多交叉产业,更多的增值业务。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将软件和硬件提供商的边界模糊了。云技术服务中的柔性接入技术会使硬件部分的制造商和软件部分的网络运营商发生兼并重组,形成云计算基础实施提供业,相应的产业组织将围绕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业、企业服务业和终端服务业展开。企业也看准这一商机纷纷向这个领域拓展,世界最大的网络书店亚马逊已经变成了最大的云计算和云硬件服务提供商。

(三)中介机制:技术创新促使文化产业形态变迁

技术创新是连接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中介桥梁。中介机制的主要体现是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构建。资源和共享平台直接决定了文化产业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对其产业化成功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搭建文化资源的共享平台非常重要。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作为产业分工更为精细的结果,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从原来的产业链条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规模化的文化资源生产支持平台,从事文化资源的生产和搜集。并且借助移动设备终端,从原来的剧院、纸媒等专业化渠道平台转变为消费者均可通过移动设备接触和使用的大众平台。

在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下,用户基本上不需要了解或者直接参与获取信息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实施,而仅仅是租用并访问文化资源共享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未来,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背后的构架是由一系列文化资源服务器相互连接组成大规模并行运算的“云”网络,通过虚拟化技术来提供服务。

终端媒介除了是文化内容的载体,技术进步还赋予了媒介终端内容生产功能,使得文化载体和内容生产形成了交互态势。在数字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消费者通过持有的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不断生产出新的内容,对原有的内容生产者的产品形成补充和反馈。在具有各种特长的消费者 (内容生产者)的参与下,一篇网络小说可以演化成电视剧、电影、乃至最终的衍生产品,实现商业化,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产品。其次,技术创新使媒介终端具备了创造价值功能,改变产业形态。在连通的技术平台上,媒介终端的交互功能被强化,即每一个终端都可以作为信息的源头,面向整个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即位于产业链端点处的媒体终端具有了逆向内容生产功能。

(四)市场需求创造效应:技术创新促使文化市场需求增加

文化消费需求虽为精神需求,但创新型文化产品的供给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并拉动市场需求,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将会产生显著的市场需求创造效应,以票房收入最多的两部影片《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为例,它们都是依托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从而产生市场需求拉动效应的典型。

六、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路径

(一)技术进步与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反馈

首先从对外围产业的影响开始,也就是外围制造业先受到影响,出现产品改进,然后相关层,然后核心层。如下图:

图3

技术对外围层进行改进,进而影响相关层和核心层之后,核心层由于新技术的支撑,有了更多的商业化机会,使得内容的展示更加可行、层次更加丰富。因而内容开始调整和反馈,从核心层反馈到相关层,然后是外围层。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进而带动技术进步,形成一个正反馈。

如苹果的平台策略,苹果搭建的IOS操作系统,成为众多应用软件开发商的销售平台,现在苹果硬件设备可供使用的应用程序超过百万个。苹果公司与他们实施分成机制。苹果的硬件市场份额越高,愿意为苹果开发应用程序的企业和个人就会越多,反过来推动苹果在硬件上有更多的改进和创新,形成典型的有巨大跨边正向促进效应的双边市场。技术创新对于各个层面的推动作用体现于此。

(二)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和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阶段,技术创新主要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加速或者创造新的文化产品生产。技术创新使得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使得文化产品巨大的固定成本投入得到分摊,有效降低平均成本。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具有巨大固定成本投入的文化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降低产品价格,扩大市场需求。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如20世纪早期造纸原材料匮乏,至20世纪中期,印刷企业利用新技术在每一页实现了更多的字数排版,有效降低了一本书的厚度,节省了造纸原材料。二是新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创造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1930和1940年代,经济大萧条对美国音乐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然而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明了一种新技术,使得单面唱片播放时间延长到30分钟以上。这一技术重新点燃了市场需求。1980年代,CD技术的出现开创了数字音乐时代。除此以外,新技术的出现还扩大了市场需求。如当消费者从旧的磁带转向CD的时候,将会重新收集所有喜欢的歌曲,建立自己的收藏库。那些以前已经买过磁带的歌曲,现在又会重新买一遍CD①Ragot Sophie,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dusties,ACEI(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in Vienna,6th-9th of July 2006.。

(三)技术创新的动态发展与文化产业市场均衡形成互动平衡

对于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同样在破坏旧均衡的同时建立新的市场均衡。新技术的出现,通常会掀起新的“标准竞争”,但是新的均衡将很快建立起来。一种技术会最终赢得标准战争,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一旦标准建立起来,该技术的回报率将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通常最终达到赢家通吃。而消费者则被技术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锁定。当然一旦技术标准所带来的赢家通吃建立起来,更好的新技术的出现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替代旧技术。主要是由于巨大的生产转换成本、消费者的学习成本等一系列成本,造成了其市场地位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取代。

技术创新同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新旧技术的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常常会给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市场。如:

(1)进入市场的新技术未必能够完全替代旧技术。经常会看到两种技术并存、互相竞争的情形。此时新旧技术在竞争的同时,消费者也有更多的选择,对整个产业发展形成一种推动。如3D技术的出现并没有完全替代传统的2D电影,但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做出了创新和变革,使得影片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新旧技术之间常常会形成互补,如电视对电影产业的互补。电影票房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风险比较大。授权电视播放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3)技术发展对文化产业的推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录像带技术的发展,最初的录像带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买不起,但是商家发现“出租”是一个很好的盈利渠道。在第二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录像带的价格大大降低,普通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迪斯尼是最早发现消费者购买录像带市场需求的企业之一,为此做了大量市场拓展。后来不断有企业效仿迪斯尼。今天,录像带市场已经是电影产业重要的互补市场②Ming Hui Chen,Chao Tung Wen,Boshian Lee,Chun-Heng Peng,“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 in 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the Case of Taiwan”,DRUID summer conference paper,2009.。

结 论

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同样,文化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产业更好地发展。二者之间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互相融合、互相依赖,使得文化产业的业态越来越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可以从文化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统一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从需求角度而言,一方面,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推动文化技术创新,促使技术开发人员尽快开发更好的产品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发掘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乔布斯说:“消费者没有义务去了解自己的需求。”消费者只知道自己的抽象需求,比如好吃的、好看的、舒服的、暖的、冷的、好的、坏的等。技术和市场开发人员需要把抽象的需求具体化,把潜在的需求显现化,把缓慢的需求紧迫化,把片面的需求全面化,把次要的需求重要化。

从供给角度来说,文化产品的供给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能力,产品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推动文化产品的供给不断增加。

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增加,使得市场规模大大增加,文化产业市场更加活跃。技术创新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商业化的根本依托。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鼓励文化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如手机设计公司、动漫设计、游戏开发、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等企业,放开管制,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竞争中来。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制造业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主要内容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