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轨迹分析

2013-11-27黄亮雄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外商对华

李 青 陈 龙 黄亮雄

一、引言

跨国公司作为推动当今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必定会引起诸多学者的探讨。来华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是指在中国直接或间接投资的外来公司或个人组织。投资的形式包括出口、设立公司、寻找合作代理等。外来对华投资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全面的、系统的对这上百年的外来投资历史进行全方位的概述。系统的概述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一方面有助于总结历史教训,彻底明白经济上的独立是以政治独立作为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对未来外商在华投资提供风向标,使外商明白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9世纪末至21世纪,中国是外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也是许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热土。现阶段在吸收外来投资建厂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过去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历程进行详细的概述,以便为未来如何吸收外来资金进行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本文首先对在华跨国公司在华的发展进行概述,时间跨度从19世纪末至21世纪。在分析的同时吸取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共性作出外商对华投资发展的轨迹模型,我们发现当前外商对华投资正处于从调整阶段至稳步的过渡期。

二、1949年以前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一)19世纪末~1935年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

鸦片战争之后,外商来华投资建厂。许多企业开始是以贸易为主,后来活动扩大到了房地产、交通运输、制造业、金融业等领域。这一时期外商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例如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沿江沿河等交通便利的城市,例如武汉、太原等。其他投资目的地大部分集中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据海关统计,1843年到1930年期间,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达105个,在上海、天津、广州等16个口岸设立了租界①。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1872年至1931年期间,外资企业的总数从343家发展到10889家。另外,从它们的国别来看,19世纪以英国势力为最大,1902年为436家,占总数的37%,1931年发展到1021家。但在1931年,日本的势力超过了英国,1931年达到7249家,占外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德国和法国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数量也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外资企业的资本数额也在不断增长 (表2和表3)。

表1:外资企业家数量及主要国别 (单位:个)

由表2可知,外资企业的资本在1902年到1941年期间增长了约40倍,到1941年达到了70多亿美元。外商企业和资本额的不断增长是其控制当时中国经济命脉的必然因素。如表3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中日甲午战争后,外国在华投资的规模有明显的增加,其直接投资涉及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矿冶业、运输业和房地产业等 (见表4)。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外商以直接投资设厂为主,而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虽然直接投资比战前增长了许多,但其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间接投资的比重日益加大。在投资外国洋行手中,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外债、关税、盐税和对外汇兑业务,外资企业的资本占绝对优势 (见表5)。

表2:外资企业的资本额及国别 (单位:万美元)

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大了在华投资的力度,有赶超英、法、德、美的趋势。从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结构和行业来看,制造业、运输业和矿冶业是主要构成部分。甲午战争之后间接投资比例开始慢慢上升,但是数额还是比不过以制造和纺织为主的直接投资。从投资的地区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当时鸦片战争签订的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产生了 《北京条约》和 《天津条约》等一些不平等条约,外商的势力渐渐由沿海向内地转变。甲午战争的 《马关条约》表明这一转变正式完成,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外商完全可以在当时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设厂。

表3:英美日企业的经营类别 (单位:万美元)

表4: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分布状况 (1895~1913年)

表5: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单位:万元)

(二) 1935年~1949年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

1938年以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为标志,日本控制着中国大部分交通运输干线以及矿产资源,许多港口和码头也遭到了日军的封锁。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基本上被日本帝国主义或日伪政权控制着,大部分涉及工矿业和铁路运输业。根据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接受敌伪产业的估值和当时产业资本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国统区的剥削力度。抗战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等列强纷纷被扫地出门,虽然外国资本仍然在华投资设厂或参与股份,但是其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在各行各业上都比不过国家 (官僚)资本或民营资本。

在抗战时期后方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外国资本在敌后方设置工厂的意愿不强烈,其原因多种多样。抗战后方是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开展,虽然抗战后方资源丰富,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扫荡,外来资本纷纷逃离抗战的敌后方,外国资本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在敌后方投资建厂。

三、1949~1978年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华外资企业根据形势纷纷将企业资金外移。以上海为例,1949年5月,上海外资企业为910家,其中属于英、美、法、瑞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685家,雇佣工人5万多人,资产总值估计约为5亿美元。属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为225家,但多数是小工商企业,资产很少,职工数也不多。

新中国成立时期,国家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厂,积极引导投资方向的问题,政府制定投资条例。据统计,1950年至1952年三年期间华侨投资稳步增长,投资设厂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从投资的方向来看,主要通过国家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投资,投资行业主要是商业、工业和运输业等行业 (董志凯,2009)。②

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的外资企业被改造成国有或集体控股的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企业,外资企业也渐渐地退出中国。

四、新时期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概述

进入新时期,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引进来,本国企业走出去。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外商在华投资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呈现强势的劲头。本文将这时期跨国公司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至1997年,1998年至2012年。

(一)1978~1997年外资对华直接投资

1978年底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至1997年二十多年是外商在华投资的起步阶段和成长及发展阶段。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投资额、投资行业、投资地区、股权分配形式以及对华投资的国别或者地区分析,我们又将该期分为两个阶段:1978~1988年和1989~1997年。

1.1978~198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这一时期是吸收外商在华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至1982年期间,外商直接对华投资累计达到6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6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外资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主要还是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1983年至1988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221.55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工业投资达到120.95亿美元,第三产业投资为95.79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沿海大城市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先头兵。外商对华投资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一时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较小,但从1978~1988年的这段时期我们可以看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资金规模变化起伏不大,较为平稳。

2.1989~1997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这一阶段是中国吸收外资在华投资的成长及发展阶段。我们从投资金额、投资行业、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等角度分析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

(1) 投资金额

外资企业对华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其他投资为辅。1979年至1991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但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增长很快,最高达到1993年的1114.36亿美元。虽然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有所下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9~1997年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的趋势。

这时期能够吸引大量外资来华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包括开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免税政策吸引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1997年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量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前奏的影响,但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加显示了外资企业对在华投资的信心较高。

(2) 投资行业

外商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在这个阶段,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在1989年至1993年呈现发展的劲头,并且制造业的投资额要大于第三产业。1989年至1997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渐渐在缩小 (见图1)。

图1:1983~1997年外资对华直接投资行业分布趋势

外资企业热衷于投资中国的制造业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资企业最初来中国时对中国的市场不熟悉,不知道风险的高低,只能先以投资制造业获取回报后再考虑投资其他行业;二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

(3) 投资区域

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的比例较小。外资企业主要投资在东部地区除了受政策和历史禀赋的原因影响之外,还有人文原因。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外资法人主要是来自于香港、台湾或者部分华人。恰恰是这些人构成了来华直接投资的主体,而东部沿海省份受地域的影响离港澳台较近,便于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海外的华人也大多来自于东部沿海省份,既然选择在中国大陆投资,首选地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

(4) 投资方式

外商在华投资的投资方式这时期主要以合资经营为主,随后是独资经营和合作经营,合作开发。在1991年之前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合作开发的差距并不大,但从1991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独资和合作经营。1995年至1997年合资经营与独资经营的差距正渐渐缩小 (见图2)。

外资企业喜欢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主要原因还是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采取合资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降低外资企业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可以更好地学习外来企业的技术和经验。

(5)投资国别或地区

关于外资来源的国别或地区,我们收集的数据主要源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几个国家。1985年至1997年之间,来中国大陆投资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来自亚洲地区,其次是北美和欧洲。亚洲地区的中国香港和台湾,新加坡和韩国是亚洲地区的主要投资地,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的相近性以及文化、风俗的同源性。北美地区主要是美国,这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欧洲主要是英、法、德三大国家,其他欧洲国家的比例较小。此外,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可能是受地理区位和移民的影响,相比于大部分欧洲国家澳大利亚对华投资的额度较大。

(二)1998~2012年外资对华直接投资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外资对华直接投资无论从投资额、投资行业、投资区域、投资方式以及投资国别或地区都与前一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越加开放的时代,吸收外资投资仍然是大势所趋,外资企业未来对华直接投资的趋势值得我们探索。我们分析这种差异性对未来利用外资在华投资具有借鉴作用。

图2:我国对外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的方式

1.1998~2008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这十年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高潮阶段。无论是从投资规模、投资行业或投资方式等来讲,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经历了全方位的发展过程。

(1) 投资金额

这一时期外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投资额逐年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不存在前一阶段大起大落的状态。实际利用外资额平稳较快增长,但实际利用增长率起伏的波动很大 (见图3)。这些情况表明,从1998年至2008年外商在华投资的实际金额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变化不定,甚至在1998年至2000年之间出现了负增长率。

(2) 投资行业

外资投资的行业主要还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但从图4我们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差距从2004年至2008年的差距又在进一步的缩小。2008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498.9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413.09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09),第三产业与制造业投资额旗鼓相当。

第三产业投资金额超过制造业的原因还是中国最近这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因为从国外发展的经验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是看这个国家的服务业。前一阶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再加上国人教育素质的提高,许多人投入到服务行业中客观上也吸引了外来直接投资。

图3:1998~2012年外商直接在华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增长率

图4:1998~2010年外商投资按行业分布

(3) 投资区域

投资的区域主要还是以东部地区为主,中西部随后。然而,从2005年开始东部地区的比重出现下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上升。

我们分析中部地区比重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随着交通的不断便利,人员之间的流动性加快,中西部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为直接吸引外资提供了人才资本; (二)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资源相比于东部更为丰富,这为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提供了资源资本; (三)中西部政府为响应国家号召,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毫无疑问,这就是政策资本; (四)东部地区在吸收外资方面突显了各种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滥用等。许多外资企业需要换一个新环境进行投资。这为中西部更好地吸引外资提供了客观条件。

(4) 投资方式

从投资方式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外资独资企业飞速发展,合资企业的比重随之较少,但趋于平稳。相比于前一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但占总金额的比重较少。

这一时期外商独资企业的飞速发展与外商逐渐了解中国市场不无关系,外商对中国市场的学习加速了外商成立独资企业的进程。另一方面,出于技术保护以及知识溢出的作用,外商也会乐衷于独资企业,因为这有利于保护自身企业的核心资源和技术。

(5)投资国别或区域

我们选取了2004~2011年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分析对象。这十个国家或地区占总投资额的95.14%。在这10个国家或地区中,亚洲的地区和国家仍然占主流。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在大陆投资的主要区域,日本和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紧随其后。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金额数占总比例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综合1978~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吸引外资的历程,我们发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主要如下:投资金额的规模不断增长 (中间由于金融危机或者社会稳定性的原因导致投资规模总体上有所下降,但这并不影响总的上升趋势);投资行业由重视制造业逐渐转向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地区为主,但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率渐渐地超过东部;外商在华投资的形式由早期的以合资形式慢慢地转为独资或股份制等形式;在华外商投资的国别或地区始终以亚洲国家或地区为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渐渐地转向我国投资,还必须记住免税国家和港口在对华直接投资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2.2009~201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

近几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然呈现增长的势头,并且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外商在华投资行业的重点分布转向了第三产业。2010年外资投资制造业的金额为517.35亿美元,投资第三产业的金额为520.88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2010),第三产业的投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外商在华投资的区域虽然仍然以东部为主,但从图6我们可以看出,东部金额所占比重下降的较快。外商投资的方式还是主要以独资为主。投资的国别与1998~2008年相比,特征变化不大,亚洲国家或地区、免税的国际性港口仍然是在华投资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五、给政府部门的建议及结论

本文总结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比较新中国成立之前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两个阶段,不难发现外来企业在华投资的行业从简单的制造业渐渐转向重工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区域从东部沿海城市渐渐转向内部城市,由点到面;来华投资的主体由英、法、德、美等多国为主逐渐转为以美、日为主;外来资本在华的比重由绝对优势地位转变为弱势地位。再比较1949年之前至1978年之后两个时期的外商对华投资,除去政治因素之外,我们发现他们的发展轨迹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起初阶段外商投资的规模较小 (以资金额计算),投资的区域主要在东部地区,投资的行业是加工制造业。发展阶段主要投资特征是投资金额增加了,投资的行业重点渐渐地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投资的区域由东部渐渐转向中西部。稳步发展阶段时期投资的金额增长并且实际利用的比率也稳步发展,比率变化的波动较小,投资的行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以服务业反作用于制造业,投资的区域应该是东中西部的差异较小,不至于太悬殊。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1949年之前投资额形式以独资为主,以侵略国家为主要国别,但我们可以看出,1978年之后的两个常规阶段中投资的形式渐渐地从最初的合资转变为独资,投资的国别以亚洲地区为主,西方其他大国次之。

现阶段,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实际金额基本上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比率的波动较大。投资的行业虽然重视服务业,出现了服务业投资的金额数大于制造业,但服务业还不至于反哺制造业。投资的区域主要还是以东部为主 (以北上广为例),中西部虽然有所发展但还不能与东部抗衡。外商投资的形式肯定是以独资企业为主,但衍生出了其他的形式,例如投资股份制企业。投资的国别主要还是依靠亚洲的国家或地区 (以中国香港为首要代表)。总结现阶段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我们认为现阶段外资对华投资处于从发展阶段到稳步阶段的过渡期。未来我们在利用外资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投资区域的平衡性、投资产业的服务性、投资金额增长率的稳定性、投资方式的多样性、投资国别的变化性。因此,我们给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为了能使未来外商在华投资的趋势更加稳定,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例如对外商在华投资的优惠措施上可以适当地进行限制或者有计划、有秩序地颁布相关优惠制度。这样有助于避免外资进入中国的时间由于较短时间的差异而引起巨大的不公;第二,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更为科学、合理。未来中国吸引外资的行业分布必须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他行业为辅的格局。因此,地方政府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或转移,例如可以把一些高污染的制造业迁移出去,腾笼换鸟,吸收高科技,清洁类的技术型企业;第三,区域之间的不平等发展仍然需要加以重视。如何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应当成为讨论的日常问题;第四,要加大扶持本土企业的成长。外商在华投资现在以及未来都以独资的形式出现,中国本土企业如果还在幻想之前的那种 “土地,市场换技术”的情形出现是不可能的了。面对未来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强劲势头,本土企业应该认识到情势的紧迫感。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企业和本土名牌,政府可以扮演本土企业技术研发,市场扩展的支持者;第五,加强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来中国投资的绝大部分国家位于亚洲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稳定和加强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中国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本文详细说明了各个历史阶段外来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概况。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提出了外资对华直接投资的轨迹图。在起初阶段外商投资的规模较小(以资金额计算),投资的区域主要在东部地区,投资的行业是加工制造业。发展阶段主要投资特征是投资金额增加了,投资的行业重点渐渐地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投资的区域由东部渐渐转向中西部。稳步发展阶段时期投资的金额增长增加并且实际利用的比率也稳步发展,比率变化的波动较小,投资的行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以服务业反作用于制造业,投资的区域应该是东中西部的差异较小不至于太悬殊。我们认为,现阶段外资对华投资处于发展阶段到稳步阶段的过渡期,未来我们在利用外资的时候要更加注重投资区域的平衡性、投资产业的服务性、投资金额的稳定性、投资方式的多样性、投资国别的变化性。未来政府在吸收外来投资时一定要注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等问题。

最后,我们发现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独立的国家主权是吸引外来跨国公司的保证。只有稳定的局势和平等的主权才是合理利用外资的前提。旧中国外来企业在华投资是赤裸裸的剥削,但这里我们只考虑他们投资的特征。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外商对华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美行业协会众声反对白宫新的对华关税威胁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致力于对华友好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新时期浙江省外资企业转型升级探究
谁是冒牌外商
我为园区发展献计献策